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結束,當成績出來的時候又會出現幾家歡喜幾家憂的狀態。
去年讓人印象最深的是,高考狀元多半處在中產階級家庭以上的環境裡。狀元們會說感謝父母給了自己這樣的環境和求學條件。
而有的寒門學子或者寒門姑娘努力拼搏了十幾年並不能和中產家庭的孩子們坐在一起喝咖啡。
這種現象或者說是這種差距,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就像小姑娘黃多多,她現在能文善舞,優秀出色。是他的父親黃磊和母親孫莉培養和自身努力的共同結果。
而我們普通人家的姑娘們可能就沒有這麼有運氣了,且不說普通人家沒有那麼多的金錢來培育她的興趣愛好,就連我們這些人的父母格局和眼界上也肯定因為差距而落後別人很多。
所以就有很多人提出了這樣一個論題:寒門再難出貴子。
咋一看到這個結論很多人感覺心裡像有根刺一樣,不舒服也不甘心,卻又想不出從哪裡反駁。
可今天我想支持的是另外一種觀點。如果兩個孩子就相同的天賦和努力程度,窮人家的孩子再努力可能也比不上中產階級家的孩子優秀。
原因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別人是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一棒一棒的接力,努力才讓今天自己的家庭有了豐厚的底蘊,才有能力把下一代的孩子託舉到更高的肩膀上去,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而那個窮人家的孩子有可能只單單是自己努力了,而自己的父輩爺爺輩都有偷懶或者說都運氣不佳,沒能站到社會的中產階級階層以上。
這個世界所有的現狀都是凡存在必合理。我們可以說寒門再難出貴子。為什麼不能說「別人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要輸給你的寒窗苦讀十年。」
真的格局和眼界這這東西可能短短百年並不能實現或者說質的飛躍,如果他是呈指數那樣增長的,那麼一定是自己的父親或者爺或者更早的那一代人付出了倍於常人的努力。
其實我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我們能做的不是抱怨,不是覺得自己出身貧寒就永遠也到不了別人眼中的羅馬。
而是就從此刻開始把自己認定為是爺爺輩了那一棒或者父親輩的那一棒,為自己的孩子奉獻出自己的努力。
我曾經在社交網絡上看到一篇特別感人的文章。我站的作者是一位媽媽,是著名大學的碩士畢業。
她說呢,在生孩子之前自己的生活雖然不算大富,但是也是無憂無慮。生了娃以後,瞬間覺得自己不能真的安逸了。
她像要更努力了,要把自己的孩子託舉到更好的地方,她是女性,更是母親。
她開始學理財辦課程成立培訓學校,一天恨不得24小時都在忙碌,她說除了陪伴孩子和賺錢沒有其他重要事。
而她的孩子從小就在國際學校,每年出國旅行,幾歲就英語流利、詩歌流暢,一開口就看得出比別的小孩優秀。
其實,很多孩子天賦和資質都差不多,差距就是父母給予的平臺,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無論你現在處於什麼樣子的生活條件,無論你覺得是否已經足夠幸福安逸,為了你的下一代為了你的很多代,都不能放棄努力。
階層的跨越是一場持久的接力賽,不要去比較別人已經怎麼樣了,不要去抱怨寒門晉升的渠道多麼狹窄,最好你自己該做的事,付出迷作為家長該付出的努力。
哪怕你的孩子他苦讀十年並不能成為狀元,我們依然有理由相信,你們的努力和進步會一代代傳承下去,你們的加速度會給以後的每一代子孫一個初始的力量。
高考結束,才是一個個少年青年時代的開始,這將更加考驗家長們的努力程度和加速度,加油!
我是,如果你有情感問題,可以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