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中高考結束後,有位考生在知乎上發帖稱:
「連續三天失眠,體重直下六斤」;
「不敢對答案,不敢相信自己的努力付之東流」;
「害怕與夢想擦肩而過」;
「感覺高考後等待成績的日子,簡直比考試還難熬」。
從中高考結束後,全國中考生和1071萬高考生和他們的父母家人們,都把目光聚焦在了分數上,都在等待成績的公布。
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變化:
由於考試發揮失常而深深自責;
害怕考試成績的預期與實際結果的差異焦慮;
得知成績後分數不理想後對未來的迷茫和絕望;
家長和親戚朋友們的過度關注產生的壓力。
種種因素相互疊加,會讓許多考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每年中高考結束後,都會見到有考生離家出走、自殺這樣的社會新聞報導:
2015年,海口一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績不理想墜樓身亡;
2016年,菏澤市巨野縣21歲張堯喝下農藥店「百草枯」;
2017年,遼寧朝陽市一21歲復讀考生的一跳,不幸身亡;
2018年,內蒙女生在語文考試後,因成績不佳跳樓;
2019年,河北省某市一名13歲的初中女孩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2020年,00後高三學生自殺遺言:
對不起,我真的盡力了;
......
大部分考生會覺得「如果考砸了這一輩子就完了」,而焦慮到不能自拔,以為從此就要開始一個loser的人生。
高考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考就是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們過早的感受到這種殘酷。
高考被外界寄予了巨大的期待,包括父母的期待,這種期待顯然會深刻在每個參加了高考的孩子心裡。
一旦中高考考試失利,孩子很容易陷入「我沒有用」「對不起爸爸媽媽」一類的自我懷疑和價值焦慮當中。
外界的眼光以及流言蜚語,三姑六姨那或真誠或虛偽的各種詢問,內心變得抑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茶飯不思,動不動就發脾氣。
許多家長都比較重視中高考前的心理輔導。其實,中高考後的心理輔導更應該得到重視。
在眾人眼中,中高考結束意味著「解放」,可對於還要經歷估分、查分、報志願、等錄取的考生們而言,考後要面對的心理考驗並不亞於考前。
由於孩子在中高考前就往往已經積累了很多的負面情緒,在中高考衝刺的日子裡被推著向前而無暇他顧,所以中高考之後的等待期就成了一個觸發的時間節點。
大多數孩子內心所產生的對分數的恐懼感,對他們「命運」的界定的害怕感,那些在焦慮和抑鬱情境中走不出來的孩子,飽受不良情緒折磨,最後可能以離開出走,自殘自殺這樣一些出乎意料的方式,來完成內心的「自我表達」和「解脫」。
那麼,在中高考之後,當我們察覺到了孩子的心理異常,又該如何陪他們走過這段人生路,避免悲劇的重演呢?
心理學上認為,當一個人對某事期待值越高,人的心理上就會潛意識地以此作為他生活的評價標尺。
不要讓孩子覺得中高考成績,將是衡量他們未來的唯一標尺。
出現中高考成績與自己期待不一致而極度焦慮的情況,考生及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對於考生:
第一、先接納考試結果;
第二、反省出現失常的原因,如果覺得壓力過大,不知道如何採取壓力管理,應該儘早找專業心理老師做心理輔導;
第三、做出正確選擇,選擇應該是再考一年,還是接受現在的結果。「在做出選擇前,前兩步都不能省,否則會導致考生終身恐懼失敗。」
對於家長:
不要過度關注成績
家長過度關注孩子成績,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中高考之後,孩子需要面臨來自父母、親戚朋友、老師同學等周圍人投來的不斷關注和詢問,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在少盤問孩子成績的同時,做孩子的「擋箭牌」巧妙擋下各方的「關心」,讓孩子明白你的呵護。
幫助孩子面對失敗
我們的教育所欠缺的,不是教孩子如何成功,而是教孩子如何面對「失敗」。
跟孩子聊聊自己的「失敗史」,坦然面對得失的人生態度,告訴孩子失敗或成功,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不管怎麼樣,你都還有愛你的爸爸媽媽。
肯定他鼓勵他
對於許多孩子來說,家長的肯定、信任和鼓勵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使他重拾信心,經受住挫折的考驗,它能激勵孩子跨越失敗的鴻溝,使孩子繼續前行,克服重重困難。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對於家長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培養孩子的愛好,孩子在尋找和發現興趣愛好的過程中,會體驗到生活的有趣和美好,發現在學習之外,還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值得去追求、去享受。
重視心理幹預和疏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段時間,請家長們務必關注孩子的內心變化,如果孩子存在諸如煩躁、心情低落、失眠、沉默,或在言語中表達出一些輕生的念頭等情況,一定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必要的時候,帶孩子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和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