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首章繼「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後,進而談到「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是怎麼回事?
天地是否可以提挈?陰陽如何把握?怎麼叫呼吸精氣等等,不是不可思議的,而是完全可以不太費力便能煉到的「守中抱一」工程。
道家學術由「岐黃」而「黃老」、而「老莊」,以至孔子問禮於老,特別是諸子百家形成後的道家,有的人逃塵避世去實驗探索以致後來居上,出於古醫學養生、治未病之「蘭」而勝於蘭!直把學術發展為一整套「三關九竅」修持方法。更妙的是道家把人體與宇宙類比,使個體儼如「小天地」,而又把它縮影於三關九竅,運用五行八卦所標誌的天地萬物,又分別落實在這九竅(三關在九竅內)。因此什麼天地、陰陽等盡在宛如「小天地」的個體九竅之中。
《內經》這段養生內鍊氣功,用《老子》六章論證很恰當:「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從這廿六字可以作出答案。但不結合師傳、實習、以及「窮理」,也搞不清楚的。
第一、要確立「穀神不死」,才能進而形成玄牝。穀神,就是人在虛靜空靈狀態時的神識,守神,即固守這種神識。
什麼叫穀神不死?山間的空間名谷,說的是虛;動靜不拘曰神,說的是靈;不死就是常常惺惺不昧,合成「虛靈不昧」。為達到虛靈不昧應先「抱一」。一即人體兩眼之間鼻梁處「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上竅」、道家名玄關竅、眾妙之門。這裡就是諱莫如深的性源,性宮所在,亦即守神的神機之所在。要進入提挈天地的「守中」工程,得先確立穀神不死的「盡性」,即「抱一、守一」工程。說明白些,就是應先垂簾守竅,迴光返照兩眼之間。
第二、在上述守一竅玄關,一動一靜,久久之後,自然會上以馭下,在臍下約一寸三分(不是下丹田,而是不內不外部分)氣化形成一個虛無窟子。有人把它比作球,它即是上下合成的「玄牝」。什麼叫玄牝?玄指的「天」,牝指的「地」。天即人體小天地的「南天」、玄關竅,地指「尾閭北溟」,兩者即性命神氣之所在。形成玄牝的特徵是,下丹田胞中因煉功入靜而開始產了胎息。
第三、胎息的特徵是細、微、深、長。胎息即呼吸先天元氣,而不同於一般所謂的「大氣」。胎息產生後,後天呼吸之息基本沒了似的。隨著胎息的一上一下之間,才能使「玄牝」變成「玄牝之門」;玄牝之門也才能成為「天地之根」,故曰「是謂天地之根」。玄牝之門、天地之根形成,在整個工程第一階段的煉己築基是十分重要的!它之所以十分重要,就在於實現提挈天地等系列工程,而把人從順行的「死戶」,變為此「生門」。
第四、宋代大儒、傳統養生氣功家邵康節,又號安樂先生,用「天根地窟常來往,三十六宮皆是春」來形容這段工程。畢竟如何修煉、落實這段工程?就是從事「出玄入牝」的修煉!
先利用胎息十分徐緩地一上一下,一往一來,一出一入,而將主宰練功的真意即意念與胎息聯繫成「神息」,古稱「神火、三昧真火」。然後以完全自自然然地,隨著神息一上一下,上則「出玄」。此時兩眼垂簾,實即是在真意即元神主宰下,使上之神息入於玄關之內,下則聽之「入牝」,進入虛無窟子。這個窟子是以下丹田為核心而又不是下丹田。
窟子之所以名玄牝之門、天地之根,是因它是督任兩脈下段的神闕(臍)、神室(下田)、命宮命氣(尾閭)、命門(臍後)所薈萃。這裡附帶透露玄機:臍為起點,以上至百會皆屬陰,以下至湧泉皆屬陽,這就是道家陽陰顛倒論證。一般以百會為陽竅、會陰為陰竅誤矣。
第五、綜上所述,胎息的一上一下,出玄入牝。上即是柱天,下則柱地,故曰「提挈天地」;由於此時一出一入的胎息,一入之吸者為陰、為靜、為無;一出之呼者為陽、為動、為有,故曰「把握陰陽」。更因胎息是在上述不同尋常的修煉之後才產出的呼吸先天元氣,即天地精氣,故又曰呼吸精氣。
此時已天人合一,故肌肉若一,即天人一體,若一而無間。是皆始於「獨坐守神」,迴光返照兩眼之間鼻梁處的玄關竅,進而由表入裡守「性宮」,同時又是「綿綿若存」的胎息上下往來「用之不勤」的結果。
總而言之,上述由「盡性至命」,再「修性於命」工程有三不可取代:一是恬淡虛無、致虛極、守靜篤的法則是入門規律不可取代;二是確立玄關,先守一以盡性是煉己功夫不可取代;三是循序漸進不可取代。
就是說修煉是為了陽生藥產,但修煉的規律是動不能產陽,要靜才能產陽;玄關即「鼻頞(讀作è,釋義為鼻梁 、鼻根、眉心)處」是通向性宮的生命之門!雖眉間亦差之毫厘,謬以千裡,遑論天目、百會之既旁更外矣。幾千年來強調正旁、真偽之分,不是門戶偏見!作為中醫,不難細審所有陰陽經絡的起止可以證實。為了長善排失,提供老馬所識,以供醫道煉功參證。(梅自強)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