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凌晨,網友@紅燒土豆葉 在其微博發布疑似遺書,稱自己為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碩士三年級學生,因課題實驗長期受挫,可能面臨延期畢業的壓力,選擇在實驗室結束生命,留言希望下輩子做一隻貓。其微博定位顯示為該校化工實驗樓。
來源:騰訊視頻
原微博:
這封遺書文字,截圖的時間是凌晨12:53,發到網上的時間是凌晨2點整,中間他思考了一個多小時,也許他猶豫過,最後還是選擇在指針指向2點的時候,下定了決心,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稱導師沒有PUA,更沒有言語打壓。因為疫情的緣故,時間緊迫,自己選擇通宵趕試驗進度,導師還幫自己爭取只發簡單的專利獲得畢業資格。但他,還是忍不住用丟垃圾桶的過期酸奶,來形容老師的授課質量之差。一樣的實驗條件,每次都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實驗進行不下去,開始自我否定。前面他提到實驗機器曾三分之1都是壞的,1月份修好了。可如今自己做實驗,卻得不出嚴謹一致的結果。他不知道是哪的問題,已經瀕臨絕望:「我們組還沒出現過不能按時畢業的,那我消失好了。」遺書中寫下輩子的,都是對世界、對生活還留有遺憾的。最後,沒有對家人的叮囑,只留給親人朋友一句「順順利利」。然後祝願國家繁榮昌盛。讓人想起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他的自殺微博底下,幾十萬條評論,更是看哭無數人。10月14日下午,大連理工大學學部辦公室發布官方情況通報,通報表示,該校化工學院確有一名研究生被發現在實驗室身亡。目前警方已經介入該事件,經初步調查,排除他殺,具體情況正在進一步調查中。近年來,有關研究生自殺的事件屢屢發生,基本都和科研壓力大、師生關係不佳、學業路途坎坷無法畢業有關。特別是今年,開學短短一個多月,浙大、南大等多所高校接連傳出博士自殺事件。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令人痛心不已。2019年12月,南京郵電大學材料學院研究生疑因不堪忍受導師三年來的謾罵、壓榨、人格侮辱、不改論文、要求延畢,在實驗室點燃溶劑自焚身亡。導師後被學校開除。2019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陳某在留下一封題為《狗血的研究生生涯》的遺書後,以跳樓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2019年6月,就讀於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中國籍博士生陳慧祥 (Huixiang Chen,音譯) ,欲撤回其導師通過關係發表,有嚴重的學術問題的論文被拒,在留下遺書後,在工作的實驗室自縊身亡。2019年2月,年僅26歲的史丹福大學中國博士在學校自殺,他的本科來自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如果順利的話,他將於今年六月份獲得博士學位。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學藥理學在讀博士生楊寶德於溺水自殺身亡。2018年5月,紐約大學醫學院華裔女生Andrea Liu被發現在宿舍內上吊身亡,並且留有遺書。2018年4月,美國舊金山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曉磊被前室友發現吞槍自殺。2017年10月,美國猶他大學博士唐曉琳在攻讀生物學博士7年後,面對導師的刁難和畢業的遙遙無期,從金門大橋縱身一躍。為什麼經常有懷揣科研夢想的研究生選擇結束年輕的生命?怎樣才能避免類似悲劇的重演?導師和學生的關係應該如何處理?每一次,在這樣的新聞過後,這才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研究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普適性的問題,國內外都一樣。Nature兩年一度的針對研究生群體的最新大調查顯示:來自全球各地的6000餘名研究生,七成研究生對前途迷茫,36%自認有過心理疾病。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處於精神亞健康狀態的研究生不在少數,很多博士生都曾想過要退學。研究生選擇離開這個世界,也許有以下原因:
1.當導師與研究生發生利益訴求衝突時,帶來的學業壓力
很多研究生將導師稱為「老闆」,這個「老闆」擁有一票否決權。對於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務,導師不同意,他/她也無法畢業。換導師很少有人成功,因為一個學院的導師既不願意得罪研究生的原老師,也對要求換導師的研究生保持懷疑態度。
這些以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會有好的結果的研究生,往往發現現實是,自己成為了科研機器,既無法得到導師的體諒,也無法向外人訴說。如果無法畢業就是徹底的失敗者。這可能無形中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2.科研與生活的雙重壓力
同年齡的朋友早已結婚生子,買房買車,而自己每個月領著三四千的工資只夠生活開銷。此時科研與生活很難達成一種平衡。跟身邊的朋友講,他們很難有同理心,除了一聲嘆息也幫不上忙。跟父母講,父母沒有說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人生總有退路。也不能理解讀個書哪來這麼大的壓力?而這樣長期下來,就很容易造成精神問題。
其實以前,Science曾發了篇官方「勸退」文《讀博壓力大,不如退學吧…》,裡面提到了一個例子:
在加拿大金斯敦女王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的Mario Muredda在他讀博的第5年失去了動力。
他的第一個學年都花在「證明我們認為的轉基因小鼠其實並不是轉基因的」。而他的第二個項目與實驗室其他人正在進行的工作完全不同,這使他感到不合群。
這兩件事使Muredda失去了讀博的動力,並且喪失了做科研的好奇心。
但是,Muredda當時依舊認為,「你必須獲得學位,你必須獲得學位。」
他的部分動機源於自己的成長經歷。他不想讓父母失望。
結果,Muredda又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承認自己無法完成學位,最後還是正式退學了。
讀博8年後,「我一無所有地離開」,Muredda說。
當時,作出退學的決定是痛苦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變得好了起來。Muredda現在是紐約市一家醫療保健傳播機構的執行長。
回顧過去,他認為,博士退學是在他身上發生過的最好的事情。
當然,這並不是鼓勵大家出了問題就退縮,而是指在心理壓力過大、快超過承受能力時,可以和導師與同學深入溝通,可以給自己放個假,甚至可以考慮除了科研以外的退路。畢竟,我們應該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適當的方法來疏解自己的壓力。比如:
1.適度的有氧運動(外出散步、瑜伽、慢跑或適度運動)。這樣做有助於情緒的穩定和擁有「工作或生活是值得」的感覺,雖然犧牲了研究或求職等的時間,但可以提高研究或求職效率,事半功倍,結果其實是一樣的。
2.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繫(與那些溫和地支持你而不是專橫命令你的人保持聯繫),向他們傾訴。
3.做一個有意識的努力,每晚睡足夠的時間(熬夜做實驗、寫論文以及回覆審稿意見最好偶爾為之)。
4.找到一些(或幾件)獨立於學術界的工作(哪怕是寫寫網文)。
5. 旅行。
6.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自我調節不成功,以及經濟情況允許的話,看心理醫生是最好的選擇。心理醫生能從最專業的角度幫助你梳理自己的情緒,並給予合理的意見。
學會休息,適當的疏解自己的壓力,是格外重要的,畢竟「科研並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寫在最後
生活就像一把無情的刻刀,改變了我們的模樣。
朋友圈看上去光鮮亮麗,背後的心酸,卻全都要靠自己死扛。
生活有時確實挺難的,但遠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
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
的確,人生百味、離合悲歡、苦笑淚水,都是經歷。
我們都有被生活逼迫的時候,但總有一些感動,值得我們活下去。
不開心時,做個深呼吸。
不過是糟糕的一天而已。
生活中,你有哪些快熬不下去的時刻?歡迎在留言區留言。
來源:研究僧、高分子科學前沿、微博「紅燒土豆葉」、微算雲平臺、募格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