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可以訂閱哦!
10月13日凌晨,網友@紅燒土豆葉 在微博發布疑似遺書,稱自己為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碩士三年級學生,因課題實驗長期受挫可能面臨延期畢業的壓力,選擇在實驗室結束生命,希望下輩子做一隻貓。對此,大連理工大學在10月14日上午發布公告確認了事情的發生並作出簡要回應,大連理工大學的情況通報已經獲得9千餘次轉發。事件在網際網路上迅速發酵,#大連理工通報一研究生實驗室身亡#這一微博話題已獲得6.5億次閱讀和3.4萬次討論。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監測顯示,在10月13日這條微博被網民關注後,兩天內相關新聞迅速擴散至各個網絡平臺,相關報導數量於14日中午達到波峰。13日至15日涉及「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身亡」的輿情信息達12914條。其中,微博平臺上的討論最為熱烈,達到12010條。除此之外,共統計到356條網絡媒體相關報導與轉載,五百餘篇微信公眾號相關文章與上百條新聞客戶端信息。
圖:「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身亡」輿情走勢圖
(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此次「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身亡」事件的熱議,來源於公眾對於一個身邊同學般的研究生的真情實感、甚至帶著幽默的「告別信」的共情。近年來,關於高校在校生的心理問題、師生關係、研究生質量等問題層出不窮。在共情的同時,此次事件暴露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中仍有薄弱環節,針對此事的冷思考不可缺失。
在@大連理工大學的通告微博下,一條收穫了8萬餘次點讚的評論稱:「最令人難過的是這位學長和我們比起來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導師也沒有很苛待,生活也沒有特重大的打擊,就是平平淡淡的我們),希望大家都能順順利利畢業吧,不要再聽到這種消息了。」
截至目前,暫未發現「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身亡」事件背後有潛在問題。在此次事件中,不少網友注意到該學生微博內容的一些細節,例如「來生願做一隻貓咪」「好友悼念:他是做事努力的人」等。這些頗具私人性質的緬懷,在公共的話語環境中看似有些突兀,但有網友直言「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其實也體現出,一個具有高度共情力的社會事件背後,或許意味著不少人也或多或少被類似事件困擾。在校生心理健康相關的新聞報導往往關注具有較大矛盾衝擊或涉及重大心理健康問題的事件,但是對普通人的抑鬱情緒和關注較少。此事為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的認知和建立相關應對機制敲響警鐘,同時也呼籲對在校生「亞健康」心理狀態的關注。
目前並無消息稱該同學有抑鬱症,但輿論猜測或與抑鬱情緒有關。據媒體報導,近些來大學生患抑鬱症的比例逐年走高,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中國有四分之一的大學生曾感覺抑鬱。儘管大學生屬於較大的「隱形抑鬱群體」之一,但社會各界對其心理狀況的認知較少,甚至還懷有不屑甚至責備的態度。在此事件中,不少網友也對該學生的行為提出質疑,比如「比這壓力大的情況太多了」「這種極端的方式難道不需要考慮生養你的父母嗎」等。
對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不理解甚至「汙名化」的聲音並非少數。2015 年,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李鳳蘭對來自全國不同地區共 2222 名成年人為樣本進行了大規模的問卷調研,分析中國公眾對心理疾病的整體評價和態度。結果發現,中國公眾對心理疾病的評價是患者表現怪異、行為難預測、整體糟糕、原因複雜、個體影響嚴重、處理困難、社會危害嚴重。
針對此現象,今年九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的《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強防治知識宣教,普遍提升公眾對抑鬱症的認識,減少偏見與歧視。到2022年,試點地區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80%。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公眾對心理問題認知和目標人群識別能力仍有待提高。
儘管不少聲音對《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的出臺表示支持,但也有擔憂的聲音出現。紅網認為,被「篩」出來的學生,極可能付出喪失隱私權的代價。從實施出發,部分大學在實際工作中並未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解決學生的抑鬱症」被簡化為「解決學生」的做法仍然存在。澎湃新聞有評論認為,抑鬱症篩查加入體檢存有爭議,良好的學校心理支持系統的建設需要廣泛借鑑經驗,也需要基層政府的充分理解和有力執行。
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往往誘因非常複雜,除了心理支持系統的建設,輿論認為校內的其他制度也待完善。《關於進一步嚴格規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指出,將嚴格執行研究生培養全過程質量控制。《中國青年報》評論認為,不僅要把好「出口」關,也應該提升培養過程中的質量,即要做好相應的配套改革,如研究生教育的評價體系等。此事件中,該同學遺書中回憶一位老師表示僅發表專利太「水」,要求學生發表論文才可畢業,這樣的嚴格要求並無不妥,但是嚴格不能僅停留在考核時的「形式主義」層面,更應和體系化指導掛鈎。學術論文指導不能通過「一刀切」來規範,探索合理的制度教師提供更加人性化、高質量的指導,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將是重點。
有聲音認為,共同努力打造一個更寬鬆多元的社會風氣很重要。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李松蔚表示,大學生的抑鬱症高發與社會的「內捲化」是分不開的。「自己多年的努力,也不能換來一個好的未來。這個斷崖式的落差,社會沒有能給這個孩子任何解釋說明,只能由他自己來消化。」北京平安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田亮也指出,畢業之後能不能找到工作、大城市能不能落戶、能不能養活自己等問題上,許多大學生表現得十分焦慮。
此事件中,有聲音指出,轉碩、延畢、休學也並非不可,呼籲眾多學子能接受自己,不要鑽牛角尖。近年來,年輕人中流行的「喪文化」看似消極,例如有網民評論「邁不過去的坎就暫時別邁了」,這種看似「自嘲」的方式也是一種調整心態、情緒緩衝的手段,同時也提供了一種身份認同和接受自己的可能。此外,有聲音呼籲,公眾應改變「唯學歷論」和「退學系浪費社會資源」等傳統觀念,應對此類現象提高包容程度。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趙紫荊
編輯:陳海玲(實習生)|責編: 李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