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壇行書唯一含魏篆之意的大家,嚴仲良行書品鑑,可做法帖用

2020-12-20 清雅閣

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書法臨帖的的意境及墨法簡述:

臨帖先是要打進去,然後要再拉出來,拉出來的形態有多種,各人的情況都不一樣。行筆變速太快易造成腰力弱,顯得太匆率,在審美感覺上讓人感到「急」,藝術意境上不沉穩。寫大篆線條內質要深沉,不能過於誇張抹、擦的筆法,抹擦的線條雖外表鬆動,但內在不沉實。功力與性情二者要越來越貼合。寫墓誌,橫、豎筆畫的起筆處多增加一些直切的筆法,能體現肯定、果斷的精神。

書法除黑線外,還有灰線。墨色、墨態是營造書法境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淡墨中必須體現出美學層次,體現出濃淡變化,若無變化,則平勻,與全部濃墨無異。有意於濃淡不可取,要防止「花」,整體色彩亦要和諧。用淡墨要特別強調線條的筋骨。毛筆含墨點水有正點、側點,在水和墨還未達到調勻的狀態時書寫,墨色變化就會好。

墨色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幾方面:1、用筆速度不等勻,墨的流動量不均等。2、蘸一筆寫若干線條,墨量由多到少,墨色發生變化。3、用水的量、角度不一樣。

嚴仲良行書品鑑

筆法要有古意,趨向於樸素,而不趨向於妍美。應不著急追求妍美、表面漂亮,否則線條內涵不容易充實,要追求「廣」和「深」。不能太強調一定要寫出什麼不同的風格,否則將走上造作之路。無論臨摹或創作,書法形式美的基礎是對立統一的規律,其次是情感因素。要以對立統一規律來審視書法的形式能否成立。

書者書法特點介紹:

嚴仲良孜孜不倦地研習書法藝術。作品融各家之所長,楷書中含魏隸韻味,行書中含魏篆之意,獨創自己的風格。嚴仲良是企業家,是儒商,對社會和人生自有獨特的理解,其書法作品有一種雄奇豪放,而又坦誠古樸的風貌。

嚴仲良最出色當為小楷。一幅幅小字長卷,宛如和風細雨,纖巧優雅,清新自然,而又端正有力,一如作者之為人,謙遜低調,溫文爾雅,但出言擲地有聲,極有原則和主見。

行書點畫及墨法技巧概述:

行書常常出現將分開的點畫連起來寫的現象,這就是點畫簡化。輕者由牽絲相連,使點畫成串,重者把數筆寫成一筆。如三點水旁可簡化成兩筆甚至一筆,四點底可用數筆或一筆代替。

溼墨是指筆中含水多,書寫出的點畫的豐腴。倘筆力不足,運用溼墨會出現見墨不見筆,成為有肉無骨的「墨豬」。墨法技巧頗多,笪重光說「磨墨越熱,破水用之則活;蘸筆欲潤,蹙毫用之則濁。」康有為也總結道:「幹研墨則溼點筆,溼研墨則幹點筆。」除了水墨變化的技巧外,蘸墨次數及蘸一次墨寫的字數的多寡所形成的由濃到枯的節奏變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墨法技巧之一。如果『副作品之中同時出現枯溼濃重的變化,可增強作品的韻律美。

相關焦點

  • 田蘊章老師的優質行書字帖欣賞,學行書的真書法,端莊秀麗,好字
    前言: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之初就是傳播中華書畫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我們,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 書壇著名書法家任政,行書唐人智慧絕句,筆法行雲流水,可做帖用
    行書運筆調峰技法及行書的藏鋒露鋒簡述:行書運筆必須要學會調鋒。筆鋒在書寫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不及時調鋒,便會出現偏鋒、絞鋒、散鋒等現象,這樣既影響線條的質量又給運筆帶來很多困難。所以在行筆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進行筆鋒的調整,使之達到中鋒用筆。
  • 行書臨摹字帖教程
    首先,學行書宜自晉人入手。為什麼呢?因為行書在東晉時期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古人有句話叫做「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也就是說,入手學習最上乘的範本,學習者也只能學到中等的水平。所以要學最上乘的,就必須從晉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僅得其下」了,學晉人自王羲之入手。王羲之被歷代奉為書聖,奉為學習的典範和楷模,歷代行草大家皆出自王羲之,學王羲之自《聖教序》入手。
  • 硬筆行書字帖:鋼筆字行書技法
    尤以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開行書先河,被評為「超鍾邁張」,其得意之作《蘭亭序》更是盡善盡美,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雖歷經千餘年滄變,至今仍為書界所推崇,作為書法藝術殿堂的精品,可見其對後世的影響之深。在繼承二王遺風的歷史長河中,又孕育了眾多精於行書的大家。西晉之後,歷代都有傑出的行書大家出現。
  • 古典行書傳承的高深書法,筆意豐富字體雋秀,鄧真友真書法品鑑
    書法是我們華夏子孫積累上千年的民族瑰寶,習書法具有怡情,養性,健心之功效;而論及到書法,毫無疑問,諸多書法愛好者冒出的第一想法就是書法如何自學或書法能不能自學。鄧真友真書法品鑑:書者介紹:鄧真友重慶市合川市人 現居住地:四川省雅安市 雨城區 :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其書法特點:字體筆勢自然,框架清晰方正。字體的轉折自然,流轉自如,而且字體的筆畫優美,絲毫不拖泥帶水。
  • 趙子昂68歲所寫大字行書,被稱為行書典範之作,書法中沒有俗氣!
    其實他不僅僅在楷書上有著深厚的造詣,在行書上也有著不俗的表現,這幅《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是他在六十八歲的所寫,也是趙子昂書法之中少見的大字行書,在書寫完這幅書法之後的第二年,趙子昂就離世了。趙子昂的行書有著遒勁飄逸之感,是融合眾家之所長,有著鍾繇古樸沉穩,也有著王羲之和王獻之的飄逸流暢,在飄逸流暢之中不不失骨力,在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
  • 王羲之《蘭亭序》,蘊藏三個特點,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說到傳世書法,很多人會想到《蘭亭序》,這幅書法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美譽,這麼一幅只有三百二十四字的書法,為什麼可以有如此之高的美譽呢?《蘭亭序》是晉代王羲之的代表之作,王羲之有著書聖的美譽,這幅書法是王羲之的偶然之作,也是王羲之真實情感的流露,書法自然飄逸,用筆方圓結合,嚴謹之中不失灑脫,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蘭亭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也是這幅書法的基礎。
  • 好帖分享:明朝行書第一帖《飲中八仙歌》欣賞,學行書的首選好帖
    行書的學習和楷書有所不同,楷書在選擇碑帖的時候,碑的佔比往往比帖的佔比大一些。其一楷書在唐代發展到鼎盛,而唐代的很多的楷書作品到現在保存的基本是以碑為主的,其二是楷書的特點決定了學碑更加的直觀一些。
  • 楷書練到什麼程度才能學行書?
    行書宜當楷書寫,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行書無非就是將楷書寫的快一點,寫的連一點嘛,其實大謬矣!楷書有楷法,草書有草法,篆隸有篆隸之法,行書有行書之法。只不過楷書的筆法與行書的筆法中有著許多的共通之處而已。再深入去想,楷書練的是什麼?行書又練的是什麼?
  • 硬筆行書字帖:鋼筆字行書入門技法
    尤以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開行書先河,被評為「超鍾邁張」,其得意之作《蘭亭序》更是盡善盡美,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雖歷經千餘年滄變,至今仍為書界所推崇,作為書法藝術殿堂的精品,可見其對後世的影響之深。在繼承二王遺風的歷史長河中,又孕育了眾多精於行書的大家。西晉之後,歷代都有傑出的行書大家出現。
  • 嚴仲良書法秀暢飄逸,雄奇豪放,又古樸精妙,不愧是書法高手!
    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位書法家,他就非常注重字體結構,故而他的書法盡顯秀暢飄逸,雄奇豪放,又古樸精妙,令人佩服!那麼,這位書法家是誰呢,他就是1956年生於上海的嚴仲良。嚴先生的簡歷顯示,他從小愛好書法,嗜好古典詩文,才華橫溢。在書法研習上,他勤於臨帖,耕耘不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成就不俗,成為在全國頗具知名度的一位書法高手。
  • 楷書到什麼程度才能練行書?
    行書有自身的特徵和特點,絕對不是把楷書連起來寫就是行書,在學習行書之前需要先理清楚這個概念。像筆畫順序,楷書是有嚴格的筆畫順序的,而行書為了連帶的方便,在筆畫順序上做了很大的改變與調整,這都是區別於楷書的重要特徵。再者,從筆法的豐富性,映帶關係上來看二者的區別也是比較明顯的,牽絲映帶,形斷意連,顧盼生姿,這都是行書非常直觀的一些特徵,所以呢,一定要避免把楷書快寫當行書的這種情況。
  • 揭秘 為什麼二王能寫好行書,並成為行書字體的先驅者?
    王羲之,王獻之兩個人都是由篆隸學起,精研二種字體並過渡到章草和今草,然後再由楷書過渡到行書,這個過程是當今很多人學習書法不曾走過的,很多人都是一上手就是楷書,從寫好字的角度來說沒問題,但是如果你想對書法進行系列的研究的話,這就是非常嚴重的錯誤了。唐楷會讓知道什麼是經典的楷書,但是絕對不會讓你領悟什麼才是真正的行書。
  • 免費領取《張旭光行書42講書法視頻教程視頻》史上最全王羲之書法學習
    張旭光是當代書壇公認的行草書領軍人物,被稱為「破解王羲之密碼」的書法大家。《行書42講》凝聚了張先生30多年的行草書創作和教學成果。本教程突破性地提出學書可從行書入手,語言平實、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行書從二王入手,二王行書由《集王羲之聖教序》入手的觀點,對傳世行書經典《集王羲之聖教序》,做了系統梳理和深入細緻的解析。
  • 他臨寫百家名帖,書法瀟灑飄逸,譽為「最美行書」,比王羲之如何
    喜歡書法的朋友,會發現今人與古人書法,無論風格、形式都有很大不同,古人書法以秀美、飄逸為榮,今人書法以狂野、奔放為耀,尤其是行書、草書等方面,更是如此!為啥書風差別如此之大?梁詩正書法梁詩正,被譽為「最美行書」之一,也是乾隆最欣賞的書法家,他主持了《三希堂法帖》書法巨著中,臨寫百家名帖,書法瀟灑飄逸,博彩眾長,自成一家。
  • 文彭行書七言聯與董其昌行書四言聯
    董其昌「行書四言聯」。   文彭「行書七言聯」:滿庭詩景飄紅葉,繞砌琴聲滴暗泉。蕭燕翼先生說:文彭的「行書七言聯」,應是我國存世最早的楹聯墨跡,書寫得體體有法度,咄咄逼其父,為文彭的真跡,十分珍貴難得。文彭長州(今蘇州)人,為明代「吳門四家」文徵明長子,生於1498年,卒於1573年。
  • 行書用筆之「六變」
    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的用筆方法,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成熟,但如果用楷書的筆法寫行書,就會貽笑大方。當年,康有為曾笑話「京朝名士以書負盛名者」,稱其行書「與正書無異,不解使轉頓挫」。可見,掌握正確的用筆方法,對於寫好行書非常重要。雖然不同書法家的行書面目各異,如王羲之行書有王羲之的風格,米芾行書有米芾的風格,趙孟頫行書有趙孟頫的風格,不一而足,但基本筆法的運用和變化卻大同小異。
  • 鋼筆行書筆法(收藏備用)
    尤以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開行書先河,被評為「超鍾邁張」,其得意之作《蘭亭序》更是盡善盡美,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雖歷經千餘年滄變,至今仍為書界所推崇,作為書法藝術殿堂的精品,可見其對後世的影響之深。在繼承二王遺風的歷史長河中,又孕育了眾多精於行書的大家。西晉之後,歷代都有傑出的行書大家出現。
  • 胡秋萍草書橫向用力,左右揮灑帶有行書結構,與現代創作方式有關
    胡秋萍草書橫向用力,左右揮灑帶有行書結構,與現代創作方式有關。胡秋萍女士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草書能家,她的草書磨練深師法帖,對歷代名家的草書作品都進行了比較深刻的臨摹參悟,無論是用筆還是用墨,或者是章法結構,都有取法為上,修法亦為上乘的結果。
  • 書法並非都是古人好,此帖筆勢犀利,超越古人之法,範笑歌行楷上
    把行書寫行工整一些,便是「行楷」。由於書寫行楷既不像楷書那樣嚴謹、費時,又不像草書那樣不易辨認,故成為深受人們偏愛的適用範圍最廣、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書體。行楷是楷書的簡潔和流動形態,行草則是草書的周詳和安靜形態。只要學好楷、草,適當加以變化則能得行書之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