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熱播綜藝《極限挑戰》中嶽雲鵬因為沒認出張鈞甯時說了一句「不紅啊,這個人」而上了熱搜。
張鈞甯在微博發了一張P紅的照片,並艾特嶽雲鵬:「我努力讓我自己紅了一下,我盡力了」。
而就是猜人這個環節,被爆出情節和《新西遊記》的情節很像。這件事就很諷刺了,他們用我們的四大名著命名的綜藝卻反過來被國產綜藝搬運個底朝天。
而且,這並不是第一次,之前節目中很多地方,遊戲都是照搬別人的,甚至連道具和場景都98%的相似之處。
早在2017年,韓國綜藝導演羅PD就說:「我們的綜藝不貴,如果他們肯用錢來買,我將教他們如何拍出綜藝的核心。」國內的很多綜藝被打了一記很響的耳光。
韓國作為一個僅有五千萬人口的國家,如今影視和娛樂文化輸出能力不容小覷。類似於YG、SM、SBS這樣的娛樂公司源源不斷地產生男團女團和影視劇並源源不斷地向日本、中國甚至整個亞洲輸出韓國文化,由此帶來的一切反射又源源不斷地反哺著韓國。
韓國有一個編劇叫羅英石,中國粉絲喜歡叫他羅PD,他的代表作綜藝《兩天一夜》收視率最高時達到50%+,而韓劇神作《來自星星的你》收視率最高的時候也才38%。
他的作品還有《花樣系列》和《三時三餐》,羅英時每出一部綜藝,都會成為爆款。而韓國,類似羅英石的綜藝導演還有很多。
韓國編劇和導演們努力地打造著爆款,然後在本國播放,差不多播放完的時候,他們發財的時刻也就到來了,中國的網綜平臺會用重金去購買他們的創意。有的甚至都不願意花錢購買,直接抄襲。然後韓國的各種博客裡的評論區就會看到一堆髒話。
回到20年前,一切都不是今天的樣子。
豆瓣9.7分的韓劇《請回答1998》目前在韓國電視劇中處於第一梯隊的水平,該劇沒有華麗的服裝造型、沒有豪宅、沒有王子和灰姑娘的狗血劇情、沒有異能、沒有穿越、也沒有失憶。很真實地講述了韓國雙門洞五家人的故事。
這部劇看下來讓人感悟頗深,有深情的父愛,也有青春羞澀和懵懂的愛情,有媽媽的嘮叨,也有柴米油鹽和艱辛苦惱。之所以那麼深入人心,不僅是因為和我們自己所住的小巷子能找到太多共同點,能找到共鳴和尋到共情之處。讓筆者感悟更深的是這部劇從頭到尾的《英雄本色》。
那時的韓國人喜歡王祖賢甚至超過蘇菲瑪索,男生們喜歡周潤發和張國榮甚至超過了湯姆克魯斯。《阿飛正傳》《情女幽魂》會被韓國年輕人一遍遍反覆觀看。當時就感覺心裡一怔,原來20年前中國的影視劇文化在韓國的影響力那麼大,甚至可以說在整個亞洲的影響力都如此之大。文化自信滋生出的自豪感會讓人怦然心動。
原來在20年前,在韓國也有人像如今的中國孩子痴迷權志龍一樣去瘋狂地喜愛著成龍的動作片,周潤發的《賭神》和周星馳的喜劇。
不光是《1998》這種老劇,就算後面拍的青春偶像劇也透露著對香港影星濃濃地喜歡,金宇彬主演的《任意依戀》裡的兩個配角,男的給自己取的小就名叫「德華」,女的小名叫「曼玉」。
在今年4月1日,韓國修復版本的《霸王別姬》在4月1號上映,韓國人對張國榮的喜愛不輸國內觀眾對張國榮的喜愛,即使時隔17年之後,《霸王別姬》上映還是引起在韓國引起很大的反響。
20年前,是我們的影視劇和我們的文化不斷向外傳播,而且非同凡響。當然那時候大部分中國觀眾也深愛著韓國文化,會守著《大長今》看,也會因為成龍的電影《神話》而痴迷於金喜善。如今,韓國很少有人痴迷於中國的影視。即使有,他們也只是痴迷於慢慢衰老的周潤發和劉德華。
20年前,我們的影視文化輸出能力那麼強,甚至可以說我們的影視文化是讓他們仰視的,如今剩下的只是很多國產綜藝把韓國綜藝搬運得底都不剩。
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各種選秀唱跳綜藝,大半是從韓國照搬照抄,包括大型綜藝《xx達人秀》《周x夜現場》這些版權也是在歐美。
很多甚至已經是別人玩剩下的,被我們的各大網綜平臺撿過來玩得熱火朝天。縱然,優秀文化值得交流與借鑑,好的東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模仿。但是也不能披著文化交流的外衣去把別人的東西「克隆」過來。
2013年的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是韓綜克隆的導火索,此節目進入中國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速墜入到每個芒果臺粉絲的眼裡,甚至一度吸引了無數寶媽粉。
如此成功怎不令人眼紅,每個節目組都羨慕這樣的收視率。羨慕的同時,沒有人想著自己研究一檔節目去超越這搬來的文化。而是「暴發戶」嘴臉一樣,選擇了一條最快最便捷的道路,用錢去買版權。
所以,韓國的綜藝《Running man》《produce101》《叢林法則》等迅速被翻成中國版本,有的稍微換名字,有的就將英文翻譯。五音讓人耳聾,五色讓人眼盲。很多人知道自己看的節目是韓國來的,更有甚者,兩個節目一起看,看完還去尋找兩個版本的差距。甚至覺得翻拍過來的綜藝效果會更好。
早在2018年,韓國電視臺就統計過,國內在播的娛樂綜藝中,抄襲韓國綜藝已經多達34個,全部為娛樂性綜藝和真人秀。毫不誇張地說,韓綜養活了半個中國的娛樂性綜藝。
如果是搬模式也就算了,場景也照抄。縱然很多節目組財大氣粗,直接買了版權,但是不由得讓人反思,上億播放量的大型綜藝,拿著天價的廣告代言費,自己打造一款綜藝很難嗎?
並非如此,中國一樣有導演和編劇能編出優質的綜藝,只是大部分綜藝一味地追求流量,已經沒有什麼原創意識了。
文/量產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