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喧鬧的香港金像獎終于于13日落下帷幕。
《一代宗師》橫掃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在內的12項大獎,虐得
《西遊降魔篇》、
《救火英雄》等片毫無反抗餘地。領獎臺上的人涕淚橫流(參見
章子怡的煽情感言),可是看客們卻稍嫌乏味,就好比一頓大餐,主菜縱然是珍饈一道,可也架不住翻來覆去可著這一道菜上。
王家衛後臺大讚這屆金像獎「百花齊放」——但不好意思,請問百花在哪裡?
去年香港電影產量創下歷史新低,僅有49部。然而金像獎主席
陳嘉上仍然認為過去一年是香港電影豐收的一年,「雖然我們數量不是太多,但數字不代表電影是否興盛,過去我們一直都在盲目追求數量。」外界解讀陳嘉上的回應頗有「強弩之末」的味道,但實際上,香港電影近幾年勢頭雖然今非昔比,不過其新生力量正在崛起,也是既成的事實。表現在頒獎禮上,雖說《一代宗師》佔據了主場地位,但是像
黃修平、
蔡瀚億這種得獎了的,或者
顏卓靈、
廖予妤、
蔣家旻這種單純陪練的,都向世人昭示著:香港影壇的新生力量正在雨後春筍般湧現,聲微,但勢不弱。
香港本土市場近些年來不斷有新人新作面世,褒貶兼有(畢竟有泛黃的港式情懷朱玉在前),卻也在為港片「生生不息」的前進注入新生動力。
比如編而優則導的「王牌編劇熬成婆型」
袁錦麟,演而優則導的「踏實肯幹富二代型」
麥浚龍,或者「活力無限新做派型」顏卓靈、蔡翰億等:袁錦麟的
《風暴》重現香港警匪片癲狂過火的本色,麥浚龍的
《殭屍》則以現代影像風格完成了對香港經典老題材的致敬,黃修平的
《狂舞派》運用了極高的調度技巧,以此小成本影片正式宣告了香港歌舞片的真正出現;顏卓靈以近乎新人的姿態入圍影后五強,與之搭檔的蔡瀚億以極高人氣入圍最佳新人,《狂舞派》是一部絕對意義上的造星的電影,甚至連
周潤發都驚呼後者是「
周星馳接班人」(頗具玩味意味的是,本屆金像獎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未有獲獎,反而蔡瀚億摘得最佳新人)。
除此之外,《一代宗師》令一直被諷「靠
蔡少芬上位」的
張晉一戰成名,TVB新花旦蔣家旻除了緋聞外,也因葉念琛的新片得到影壇的肯定,成為繼
鄧麗欣之後的又一御用女主角「阿寶」,馬來裔演員廖子妤以及星爺助理
陳炳強等也都步入觀眾視線,還有人小鬼大的馬來西亞小影后
李馨巧——雖然他們在氣場演技均上乘的章子怡、
劉嘉玲面前稍顯年輕,卻也令香港演員斷層現象有了些許改變,香港電影的生命力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傳承與延展。
即便如此,香港影壇主力軍老齡化卻仍然備受詬病,金像獎主席陳嘉上幾乎每年都要回應「新演員斷層青黃不接」的窘狀,理由說來說去也不外乎那幾點「觀眾要看明星的,票房保證」、「投資方認大咖不認新人啦」等等,即使好不容易出頭冒尖的「新人獎」也略顯尷尬,金像獎的風光一過,後續卻稍顯乏力:近的有上一屆的
陳靜,遠一點的還有
徐子珊、
吳景滔、
安志傑。
不過話又說回來,誰又不是從年輕的時候走過來的呢?就像
蔡琴在前不久落幕的內地導演協會上為
趙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鳴不平的一段話:「我們都是從年輕開始進入這份工作的,所以沒有人會覺得你們老去,所以我們也不要嫌別人年輕,哪一個人不是這樣開始的呢?」
附香港電影金像獎部分最佳新晉導演、最佳新演員名單第十六屆:最佳新演員
舒淇《色情男女》第十七屆:最佳新演員
李燦森《香港製造》第十八屆:最佳新演員
謝霆鋒《新古惑仔之少年激鬥篇》第十九屆:最佳新演員
張栢芝《星願》
第二十屆:最佳新演員
秦海璐《榴槤飄飄》
第二十一屆:最佳新演員
林嘉欣《男人四十》第二十二屆:最佳新演員
原麗淇《三更之回家》
第二十三屆: 最佳新晉導演
彭浩翔《大丈夫》;最佳新演員 安志傑
《少年阿虎》第二十四屆:最佳新晉導演
黃精甫《江湖》;最佳新演員
田原《蝴蝶》
第二十五屆:最佳新晉導演
畢國智《海南雞飯》;最佳新演員
周杰倫《頭文字D》第二十六屆:最佳新晉導演
吳彥祖《四大天王》;最佳新演員
周迅《夜宴》第二十七屆:最佳新晉導演
遊乃海《跟蹤》;最佳新演員 徐子珊《跟蹤》
第二十八屆:最佳新晉導演
郭子健《青苔》;最佳新演員
徐嬌《長江7號》
第二十九屆:最佳新晉導演
張經緯《音樂人生》;最佳新演員
李治廷《歲月神偷》第三十屆:最佳新晉導演
莊文強《飛砂風中轉》;最佳新演員 陳奐仁《李小龍》
第三十一屆:最佳新晉導演
曾翠珊《大藍湖》;最佳新演員
蕭敬騰《殺手歐陽盆栽》第三十二屆:最佳新晉導演
周顯揚《大追捕》;最佳新演員
徐家傑《寒戰》第三十三屆:最佳新晉導演 黃修平《狂舞派》;最佳新演員 蔡翰億《狂舞派》
文/二木菇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