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地球最後的夜晚》以高曝光度高差評率的「雙高」戰績收官,同時落下的還有整個2018年電影市場帷幕。這一年來,電影市場起起落落,佳作與爛片俱存,火熱中充斥著寒流。單純依靠炒作已經無法為票房站臺,回歸劇情、演技等內容本身的呼聲日漸高漲。
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比上年559.11億元增長9.06%,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7.16億,比上年16.2億增長5.93%。儘管年度紀錄再次被刷新,但耀眼的數據下仍隱藏著危機:票房增速開始進一步放緩;票房前6位影片貢獻了30%票房,1000萬以下票房的電影超過311部,頭部效應顯現。
以前,觀眾大多是衝著導演、演員、製作去看的。但2018年整體趨勢顯示,以往的經驗正在失靈,觀眾已經逐漸將口碑作為觀影的首選條件。這讓一眾高口碑的小成本電影成功逆襲,多部高舉高打的商業巨製卻黯然折戟。2018年是影視圈巨震的一年,不光是因為「補稅風波」傳遞的洗牌信號,更是因為消費端正對供給端形成反作用。
近年來,影城建設速度一直在加快,影院在三四線滲透率已實現質的突破,但許多影院上座率低迷,只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甚至連續虧損。基於此,院線不得不根據用戶的喜好將線上反饋作為排片的重要依據,背後的資本運作也在同時開展。
只是想著要拿下更多市場份額的想法,是徒勞的影院是終端,院線是渠道。
許多人對影院與院線的關係十分模糊,甚至有人將二者之間劃等號。事實上,影院與院線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將影院視作直接對接觀眾的終端,院線則立於產業鏈中遊,是連接觀眾與影視製作的紐帶。
影視行業受資本影響十分深遠,院線便是由眾多影院以特殊的資本形式組建而成,來統一管理排片及供片的機構。因此,一部電影的票房除了受其口碑本身影響,院線的支持也是片方獲勝的客觀因素之一。
作為中下遊產業主導者,院線與影院的關係主要分為三種:以萬達院線為代表的資產聯結形式、籤約加盟為主的大地院線以及介於二者之間的金逸珠江院線。萬達院線旗下的影院全部直接興建,品牌度高、管理統一,但屬於重資產類型,對資本的依賴十分嚴重;大地院線雖然擴展快速,但收入結構單一,管理也難以有效統一。
縱使影院與院線的資產聯結有利有弊,規模仍是行業最為敏感的要素之一。電影工業需要高度協同合作,細分環節的專業化必不可少。選擇適合的觀影設施、放映時段和目標受眾等,則需要下遊產業合理布局、引導和服務。因此,選擇正確的發行夥伴對於作品商業影響的擴大至關重要。
而對於院線來說,旗下的影院數量越多,與電影發行商敲定分帳比例時的議價能力也越強。因此,除了繼續在排片方案上討好用戶口味,各家院線也在積極進行資本運作與產業聯合,以期在邊際效應顯現之前,依靠整合拿下更多市場份額。
目前國內共有48條院線,但票房不足5億元的院線多達26條其中,既有國有院線,也有民營參股、控股的混合所有制院線,還有純民營投資新建的獨資院線。為了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效率,院線間的合併一直在緊鑼密鼓地推進。
近日,國家電影局下發了《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到了「院線牌照」這一新鮮事物。另外,該文件中明確表示將「完善電影院線獎懲機制和退出機制」,國內院線即將迎來新一輪洗牌,一些小院線很可能被清退,或被大院線吞併重組。
另外,具有地域色彩的國產影片在票房產出方面有更強的指向性。顯著的代表是:港片在粵語地區有廣泛號召力;北方部分地區的民俗傳統對「小鮮肉」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異。基於區域文化傳統的差異,區域間的資源整合也在持續推進。
院線的職能是統一發行、拿片、排片。而目前40餘條院線發的片子幾乎一樣,對於影院來說,加盟任何院線實際上沒有明顯區別。整合必將激活行業活力、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院線龍頭企業,並以此為紐帶,向電影產業上下兩端施加影響,促進電影產業朝商業化、品牌化發展。
票補時代的終結2018,似乎每個與網際網路相關的行業都在經歷寒流洗禮。10月1日的電影新規讓以往9.9元、19.9元低價票成為歷史,許多線上平臺優勢大減,院線格局也正在被改寫。
「票補」時代的開啟還要回溯到2014年。彼時,《變形金剛4》在內地上映,線上平臺的大規模補貼讓該片首周末票房超6億,其中貓眼以美團作為導流入口,出票450萬,貢獻了30%以上票房。至此,票補大戰正式打響。
電影「票補」作為網際網路公司以低價爭奪用戶採取的手段,與出行補貼、外賣紅包一樣,為行業前期的繁榮提供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卻也催生了虛高的泡沫——許多低口碑的影片在補貼之下,依然能有傲人戰績。2016年後,優質影片的增多開始打破這場虛假繁榮,畢竟沒有人願意為一部爛片花錢又花時間。
對淘票票、貓眼等線上平臺來說,取消「票補」大大降低了用戶粘性。但對自有票務能力的院線確是重大利好,這也將間接增大院線對片方的議價能力。對用戶來說,「票補」時代的終結,將讓那些鑽「票補」空子、霸佔重要檔期的爛片被重新審視;上遊影視製作也將把更多重心放在內容,而非補貼運營。
而從行業發展角度審視,票補時代的終結與內容回歸相輔相成,畢竟因優惠電影票而來,散場卻邊走邊罵街的情況會讓觀眾對影院興趣大減,這對行業來說才是真正毀滅性的打擊。
電影行業的內在意義如果不在於積累文化,就沒有創造價值網際網路總是喜歡離用戶更近的地方。「觀眾中心制」、「粉絲經濟」的發展催生了「網劇」的集體開花。目前,各視頻龍頭主打的「自製劇」、「自製網綜」收穫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在此之前,BAT早就紛紛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開始全面介入製片環節。
對用戶來說,觀影是滿足感官刺激或心靈慰藉的生活方式;對電影產業中下遊公司來說,觀影則是票房和收入的全部保證;但對網際網路公司來說,影視卻只是其泛娛樂中的一環,是IP的放大器。影視行業與網際網路互為合作方,在以滿足用戶需求的共識下走到一起,融合程度正日益加深。
近年熱播的《歸來》、《西遊伏妖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影片背後,都有網際網路巨頭的身影。網際網路為影視行業帶來的改變,是更快的融資周期、更全的放映空間和更貼近用戶的文化訴求。基於IP、在線付費、影視衍生品的產業繁榮已初見成效,長尾效應也正在顯現。
如果脫離歷史、文化去七拼八揍,產出的東西一定慘不忍睹。電影行業的內在意義在於積累文化、創造價值。除了迎合觀眾口味,關乎於本質的思考則是更高維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