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時代,我們如何解讀紙質書的價值

2020-12-13 中國青年網

陸紓文

十九世紀末,世界各地的大城市依舊是馬車的天下。如果當時有人預言機動車將在不久的將來取代馬匹,一定會遭到眾人的反駁甚至嘲笑。在最新出版的《書情書》的作者布克哈德·施皮南看來,與那些「太貴」「太危險」的現實因素相比,人們情感上的寄託或許才是種種牴觸情緒產生的緣由——與同人類相伴了千百年的馬匹相比,汽車只不過是一臺沒有光環,也沒有任何神聖感的機器罷了。

然而,在今人眼裡,十九世紀末大眾對馬的迷戀和忠誠是那麼不可思議。如今,當機械化車輛「戰勝」馬匹,證明自己在生活和戰爭中的優勢近一個世紀之後,我們不得不再次面對同一個問題:現代發明能否代替人類的古老夥伴,並最終取代它的位置?

千百年來,書籍都是人類文化的標誌,是發達文明的象徵,代表著博學與美德。在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牆壁上,一幅創作於11世紀的馬賽克拼圖充分說明了書籍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九世和妻子側坐拱衛著耶穌,皇帝手裡捧著一袋錢,而耶穌手中則握著一本書。

然而,時過境遷。網際網路的出現正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無論過去有著怎樣的輝煌,身處當下這一巨變的時代,紙質書的未來正愈發顯得不那麼確定。圖書版本學家大衛·皮爾森在《大英圖書館書籍史話》一書中認為,要更好地預見紙質書的未來,我們不僅需要認清書籍數位化進程中的機遇與障礙,還要超越書籍作為文本載體的價值,去它所能提供給研究者的其它東西中尋找答案。

電影《星球大戰》中,絕地聖殿檔案館的空間與都柏林三一學院著名的長形閱覽室十分相像,但裡面的書籍卻變成了存儲電子信息的膠囊。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世界變成這般模樣,又有哪些先決條件必須同時滿足?

大衛·皮爾森在《大英圖書館書籍史話》中提出,首先,書籍的內容必須以數字的方式提供,而非紙上的文字。以目前的技術來看,要實現這一點並非難事。如今出版的圖書在付印之前肯定都以某種電子文檔的形式存在,即便是前人留下的大量印刷和文字遺產,也已經找到了全面數位化處理的可能性。

上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剛剛出現時,許多專家還預測這是一項絕無可能完成的工作。然而僅僅十多年後,谷歌公司就宣布了一項轟動世界的龐大計劃——他們要與英美多家大型圖書館合作,在網際網路上免費提供數百萬冊書籍的全部內容。這一計劃顯然威脅到出版業的商業模式和版權利益,但經濟實力讓谷歌的計劃得以繼續。

關於電子讀物,版權或許是橫亙在數位化道路上的最大障礙。不過作為數字版權的先行者,音樂市場已經向我們證明了——前路雖有波折,衝突仍可調和。

與數位化的技術可行性相比,如何長期保存這些龐大又珍貴的電子信息或許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更大難題。黏土板是人類最早用來長期記錄信息的手段之一,儘管它能夠承載的信息量相當有限,但一塊黏土板流傳數千年後仍能被人閱讀。一本紙質書可以保存數百年,但電子媒體可能在短短的十年之後就難以讀取。計算機硬體的日新月異,為電子媒體的使用壽命帶來挑戰。目前科學家在數字資料的保存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在大衛·皮爾森看來,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好更穩定的解決方案。

此外,要真正實現實體書向電子出版過渡,用戶接受度可能是更加重要的因素。而眼下,這在很大程度上因人而異。在《書情書》中,即將迎來60歲生日的作者布克哈德·施皮南寫道:「我很可能將在半紙質半數位化的文字世界裡度過餘生。我身邊有許多人,他們堅決排斥在電腦或手機屏幕上閱讀篇幅較長的文章,特別是文學。在我的同齡人當中,這些人佔大多數。但是我也認識這樣一位同齡朋友,他告訴我,幾個星期以來,他一直在用智慧型手機閱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一方面,我迄今沒有一臺電子閱讀器;但另一方面,從我入行成為作家那一天起,我的工作都是在電腦前完成的。」寥寥數語,或許是那些與紙質媒體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人如何適應時代潮流的最真實寫照。畢竟,當一些人還在討論用iPad、Kindle或其他電子設備讀書是不是「總感覺不太對頭」時,我們早已習慣了用電子郵件代替書信溝通,也早已習慣了通過手機屏幕讀取新聞。

對那些在電子屏幕上初識文字的孩童來說,紙質書已經不再是他們閱讀的入門工具,或許在他們的概念中,書籍本來就是一種電子產品。《星期日泰晤士報》早在2012年就有報導說,倫敦的一所學校通過為不喜愛讀書的孩子提供紙質書的電子替代品,讓他們成功愛上了閱讀。老師們在採訪中說:「我真的相信,如果每個孩子都有一個iPad或是Kindle,他們的識讀水平會突飛猛進。他們只是不喜歡紙質的課本,大部分人都更喜歡通過屏幕閱讀。」

如果技術層面的障礙終將消除,與屏幕相伴的孩童也終將成長為文化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那麼到那個時候,還有什麼能阻止書籍的數位化進程?是人類的情感,還是書籍超越文本載體的價值所在?

英國作家約翰·彌爾頓曾說,一本好書是「卓越思想者寶貴的生命之源,超越生命本身,值得永久保存並珍藏」。長久以來,書籍之所以受人尊重並不是作為實物本身,而是它所承載的文本和思想。大衛·皮爾森在《大英圖書館書籍史話》中認為,如果書籍存在的理由純粹是承載文本,那麼它們的消亡指日可待。「我們需要認識到書籍的意義遠大於此,否則,我們就可能集體做出錯誤的決定,影響到後世的文化傳承。」

上世紀後期,紐西蘭書目學家唐·麥肯齊曾經提出過一套被稱為「文本社會學」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承載文本的物質形式(書)會影響到文本所要傳達的意義。受此影響,許多當代學者不再只是關心書頁上的文字,而開始關注書籍作為一個整體的重要性,包括封面、字體、配圖等構成一本書籍的各個要素。

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出版社的組織架構和書籍印刷方式的改變,封面設計變得尤為重要。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書籍護封出現之前,帶有裝飾的布面裝幀是我們如今所知的各種封面圖形設計的鼻祖。過去,護封一直被視作書籍之外的不值得保存的東西。然而,任何一個時期的護封都如同當時的藝術品一樣,能夠充分表達那個時代的審美和文化取向。如果按照時間順序將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的封面(護封)進行排列,我們就會發現,公眾對文本及作者的文化取向和態度一直在不斷地變化。

在一本書中,字體和排版的設計同樣非常重要,它們形成了書籍的性格,卻往往被我們忽略。事實上,印刷字體和封面一樣,能夠代表書籍所處的時代。最早的印刷書籍所使用的字體是對同時代的哥德式黑色手書字體的有意識複製,例如1454至1455年期間採用活字印刷術印刷的古騰堡《聖經》。待到機械化印刷時代的19世紀,無數華麗無比、充滿實驗性的字體直接影響著我們對維多利亞時代的印象。如今我們在書頁和屏幕上時常看到的「泰晤士新羅馬字體」,則是英國字體設計師斯坦利·莫裡森在1932年為《泰晤士報》精心設計的產物。

自書籍誕生以來,其文字內容就一直存在各種各樣的視覺輔助,後者可能是簡單的頁面邊框,也可能是繁複的手繪插圖。公元前12世紀的古埃及紙莎草卷被認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插圖書,而第一本帶有插圖的印刷書籍則要數出版於1461年的德文寓言集《寶石》。此後,不斷翻新的技術使得在書頁內大批量印刷圖像成為可能,同時也為書籍打上時代的烙印。

中世紀的手抄書都是單本製作的,其中的插圖大多是彩色。而到了手動操作印刷的年代,大規模的印刷反而使印製彩色插圖不復可能,這一時期我們能夠看到的彩色插圖,也都是在黑白插圖上手繪的產物。到了19世紀40年代,彩色石印術的發明讓全彩插圖印刷成為可能,這一技術被維多利亞時代的出版商和插畫家大量使用。與此同時,攝影的發明還為人們帶來了以照片為插圖的書籍。抽象裝飾同樣能夠增強書籍的視覺效果。精心設計的邊框、首字母和花飾在中世紀的手抄書中被廣泛使用,在整個手工印刷書籍時代也同樣常見。它們直到19世紀依然流行,但如今,類似的裝飾方法已不再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文字的載體在書籍印刷史上同樣存在選擇——儘管它們並不如封面、插畫那般常見。15世紀印刷術發明之時,紙張早已是手抄書最普遍的載體,自然也成為大規模印刷的首選。然而,早期出版商在生產紙質書的同時還會付印一批更高質量的牛皮版本,為買家提供一種更加奢侈的選擇。到了16世紀,使用這樣奢侈的材料印刷已不太常見。19世紀之後,人們已經很難想像一本用牛皮裝訂而成的書籍。

大衛·皮爾森在《大英圖書館書籍史話》中談到的這些文本以外的書籍元素,仿佛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那麼,回歸到書籍的根本——「文字」本身,一本紙質書是否還擁有電子版本無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相比數字時代「編輯」「保存」的乾淨利落,紙質媒介的勘誤要複雜得多。一篇文稿從編輯到付印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任何差錯以及隨之而來的修正,都可能帶來同一版本書籍的個體多樣性。譬如,在一批同時出版的書中,可能有幾本沒有插入勘誤的頁面;有幾本中的錯誤沒有修正;有幾本的錯誤頁沒被取出;還有幾本的勘誤頁和原頁被裝訂到一起……從這些與文字勘誤有關的錯誤中,我們或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改變,或可以窺見時局的風向轉變。

1775年,塞繆爾·詹森博士的《西部島嶼之旅》第一次付印時,有一段批評利奇菲爾德大教堂的教長和全體教士的文字,指責他們試圖出售大教堂屋頂上的鉛塊。出於某些原因,這段言論很快被修改,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口氣溫和的文字。1932年,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說《斯坦布爾列車》在預發行時引起另一位英國作家普萊斯列的注意,格林借書中某個角色諷刺後者,普萊斯列威脅要提起訴訟。最終格林不得不做了修改,由出版社重新印刷發行。諸如此類的勘正,正是由於紙質書作為實體的特性,得以被今人所知。

許多世紀以來,書籍都是獨一無二的手工製品。直至19和20世紀,機械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同一版本的書與書之間幾乎沒有區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走出印刷廠的書籍會擁有自己獨特的歷史。不同的讀者或收藏家會在書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從那些標記、批註或藏書票中,我們可以分析讀者和文本之間的私密關係,也可以了解一本書可能產生的時代影響。

《大英圖書館書籍史話》為我們提供了諸多與「擁有者的印記」相關的案例——

英國都鐸王朝早期的倫敦史家羅伯特·法比安在他所藏的《紐倫堡編年史》中寫下了大量的筆記和有關當時政府官員的記錄,堪稱他有關倫敦歷史的個人百科全書;19世紀早期劍橋大學的學生沃爾特·特裡維廉的一本筆記,向後人展示了當時的化學課是如何教授、如何學習的;17世紀早期的荷蘭律師彼得·范·維恩將一本蒙田的《隨筆集》送給兒子做禮物,並在書後寫了整整一篇個人回憶錄……

如果一本書曾經被某位名人收藏過,那麼它極有可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窺探這些人心智及思維發展過程的窗口:我們之所以了解英國作家威廉·布萊克對畫家喬舒亞·雷諾茲爵士的評價,是因為布萊克在雷諾茲文集的標題頁上留下這樣的題字:「這個人是被僱來壓制藝術的。」亨利八世的藏書有不少被大英圖書館收藏,它們的價值不僅在於曾被亨利八世拿在手上,更因為他在一些與政治或道德有關的段落上做過的標記和評論,讓人們得以捕捉他對某些問題的思考和態度。

最後,也是最讓人驚嘆的,是歷史上紙質書不可或缺的裝幀過程給後人留下的意想不到的遺產。

數百年來,書籍裝幀作為一門手工工藝一直延續到19世紀。在這一過程中,可用於裝幀的紙張、紙板和羊皮紙不僅數量有限,而且價格昂貴。於是回收再利用就成為裝幀師的工作常態,用過的校樣、印壞的書頁、多餘的紙張,都可以成為裝訂新一代書籍的材料。它們有的被用作新書的扉頁或是外層包裝,有的被用作書脊的襯裡,有的被粘壓在一起製成封面和封底……在這些「廢紙」中,書目學偵探們收穫了許多令人興奮的發現——

在一本1630年左右的書籍裝幀中,人們發現了17世紀早期一位書商的記錄,其中提到莎士比亞的另一齣劇作《愛的功勞》。早有學者提出過莎翁曾寫過對應《愛的徒勞》的另一劇本,這個發現顯然為這種觀點提供了證據,雖然此劇的文本一直未被找到。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殘片都如此重要。但試想一下,當你打開一本16世紀的書籍時還被「附贈」了12或13世紀的文學作品,是一件多麼令人欣喜的事情!

在對圖書版本的歷史經過細緻考證之後,大衛·皮爾森發出這樣的感慨:「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讓我們閱讀文本的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們能預見到在未來社會,書籍(此處指紙質書。編者注)將不再是傳播思想和信息的主要媒介。」的確,紙質書作為文本載體的存在價值在電子通信帶來的益處面前如此不值一提,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作為實物的書籍有著超越文本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書籍成為歷史」的說法是悲觀的,但「歷史」的含義同樣也是積極的,它讓人們認識到書籍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擁有值得保護和詮釋的豐富意義。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數位化閱讀時代 紙質書閱讀仍然是最佳體驗
    不過,正當人們越來越相信紙質書終將被電子書取代的時候,不同的調查、數據、現象、討論卻一再顯示出,大多數普通讀者仍然將紙質書視為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閱讀載體,並且,他們認同紙質書所承載的文化重量並不是一臺普通的電子閱讀器能夠替代的。  因此,儘管數位化閱讀不可阻擋地重構著每一個人對閱讀的理解,但是,它真正能夠改變的或許只是方式,而不是觀念。
  • 南大教授周憲:唯有親近紙質書, 才能抵抗我們這個時代的病症
    當下的問題不是沒書讀,而是書太多不知讀什麼好。的確,我們生存環境的生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而我們閱讀文化的生態也今非昔比。這裡我想特別指出三個問題:第一,工具理性成為支配性的價值觀,所謂工具理性就是投入最少地獲得最大回報所遵循的行為方式。
  • 紙質書與電子書:取代還是並存?—新聞—科學網
    「人們都認為,在數位化大潮之下,紙質書閱讀氣數已盡。」徐升國進一步解釋,但經過這些年的體驗以後,發現紙質閱讀、數字閱讀各有優勢,所以數字閱讀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紙質書閱讀。人們不會放棄數字閱讀,而且仍然會繼續增加,同時紙質書的閱讀在短期內不會被替代,相對來說會保持穩定的趨勢,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電子書是數字閱讀的一部分。在一個可見的時間段內,紙質書和電子書是共存並行的。」徐升國說,充分利用各自的優點,這是最佳的狀態。在數位化時代,數字閱讀的發展是歷史無可阻擋的趨勢,也是不可逆的。
  • 《秘密花園》告訴你紙質書還在
    喬安娜的第二本塗色書《魔法森林》、理察·梅瑞特的《填色書藝術療法》、米莉·馬洛塔的《動物王國》等都是暢銷書目。英國獨立出版社麥可·奧馬拉圖書市場負責人表示,成人塗色書已成為一種市場趨勢,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個趨勢會減緩。  塗色書只是紙質書的一個分支。在紙質書被不斷唱衰的今天,《秘密花園》受到熱捧,恐怕要從讀者心理和市場兩個方面來解讀。
  • 問吧精選|朱文秋:紙質書有沒有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電子書方便攜帶,但在意識上總會有它是數位化的東西,覺得虛無。看到喜歡的作品時,會去買紙質書收藏。另外,沒有電子版的書,想看,也要去買或者圖書館借閱。這也許就是紙質書的意義和未來吧。朱文秋:「數位化的東西覺得虛無」有同感耶。電子文檔真的可能消失的……紙質書除非著火、淹水或者帶出門弄丟,一般不會憑空消失。
  • 人民日報評論員:時代重溫讀書的價值
    我國成年國民閱讀量比去年增加0.02本,但與日本、德國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近年來紙質書閱讀時間總體有所提升,但與手機閱讀時長的差距卻越來越大。2016年,我國成年人平均每日閱讀紙質書的時間為20.20分鐘,看手機的時間則長達74.40分鐘,是讀書時間的3.7倍。   數位化的今天,我們該如何讀書?網際網路時代,又該如何看待閱讀的價值?讀書日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聊聊讀書的話題。
  • 《秘密花園》告訴你紙質書還在 全世界售出200萬本
    英國和美國亞馬遜熱銷書前20名中,多本成人塗色書在列。喬安娜的第二本塗色書《魔法森林》、理察·梅瑞特的《填色書藝術療法》、米莉·馬洛塔的《動物王國》等都是暢銷書目。英國獨立出版社麥可·奧馬拉圖書市場負責人表示,成人塗色書已成為一種市場趨勢,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個趨勢會減緩。  塗色書只是紙質書的一個分支。
  • 紙質書不可替代,電子書漸成潮流
    一組數據也說明了這一點: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手機和網際網路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2019年,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達79.3%,較上年提高了3.1%。電子書閱讀給人們閱讀方式、認知模式與思維習慣帶來了改變,疫情期間,電子書閱讀的快速增長,也再次引發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電子書與紙質書各有什麼優勢?
  • 如何做好高質量童書
    「我覺得現在的閱讀習慣、閱讀需求是一種多媒體的複合需求,可能會通過紙書、iPad,也可能會在手機上閱讀。」李學謙說。  第15次中國國民閱讀報告中提到,2017年我國國民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和紙質圖書閱讀率分別是73%、59.1%,比2016年有所增長。這說明相當一部分讀者既有數位化的閱讀行為,也讀紙質圖書,並且這種複合型的閱讀方式將被更多讀者所接受。
  • 新課標組核心成員董小玉:數位化閱讀時代,語文教學如何變革?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高中語文課標組核心成員基於生態語文理念的數位化閱讀:價值審視與路徑選擇數位化閱讀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發展趨勢。數位化閱讀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根本性的,也是不可逆轉的。
  • 2017年我國成年人紙質書人均閱讀量揭曉!看看你拖後腿了嗎?
    4.66本,這是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近期公布的2017年我國成年人紙質圖書人均閱讀量。如今,「全民閱讀」活動已經開展了12年,但閱讀是否成為人們生活必需品的話題仍在爭論不休。閱讀,可為人們提供豐潤的道德滋養、強大的精神力量,如何提高全民閱讀水平、實現新時代文化擔當,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直面的考題。
  • 再論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存廢
    網上關於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存廢之爭,大致有三種看法,一種認為電子書取代紙質書成大勢所趨,一種認為兩種閱讀形式可以並存,第三種觀點認為紙質書永遠存在,不會退出人們的閱讀方式。最佳的當然是兩種閱讀並存,「道並行而不相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嘛。對於那些和網際網路一同成長起來的人來說,豈止是紙質書多餘,連電子書都嫌麻煩,一切都」一網打盡」,一隻手機在手,想查啥查啥,想看啥看啥,多方便呢。
  • 閱讀書籍,閱讀體驗最好的是電子書還是紙質書呢?
    平時的閱讀裡,你們是選擇哪種方式閱讀呢,電子書還是紙質書?昨天下班後,我依然習慣用手機看書,只要遇到一本精彩的書籍,我就會一直看到底,直到手機沒電為止。都說書是知識的海洋,書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希望。一本本津津有味的書籍,更多的是開啟了我對人生美好的嚮往。手機沒電了,我立馬抓起床頭一本寫作的書籍,繼續看。
  • 大型紙質詞典如何進行數位化:目前最大的義大利語詞典GDLI的數位化之路
    而之前學者的很多工作,也將隨著這部詞典的數位化,得到重新檢驗。達文西的術語研究系列,最新出版的一冊是關於溫莎的手稿藝術史的語言詞典系列:一、藝術史的詞典系列之一:古典語言詞典推薦(上)  藝術史的語言詞典系列之一:古典語言詞典推薦(下 )二、大型紙質詞典如何進行數位化
  • 手工的《月亮和六便士》、刺繡的《草葉集》……數字時代,我們如何...
    那套書被我翻爛了,除了它的字體、顏色,甚至還記得它的氣味。這就是一本紙質書對一個愛好者的價值所在。」資深文學編輯馮濤至今對兒時一套《紅樓夢》印象深刻。在這個圖書越來越快消化,電子閱讀越來越普及的時代,紙質書的魅力在哪裡?紙質書製作背後又有什麼奧秘?
  • 「中國最美的書」設計者許天琪:我們為什麼還是愛讀紙質書?
    電子書必將取代紙質書VS電子書不會取代紙質書,近幾年有關於電子書與紙質書的爭論從未停歇,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 那麼,紙質書到底有哪些經久不衰的吸引力與特點呢?
  • 英國《衛報》:電子書閱讀效果不如紙質書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導 據英國《衛報》網站8月19日報導稱,一項新研究發現,用Kindle看書的人在回憶懸疑小說情節的發生時間時「明顯」不如紙質書讀者。研究人員正在全歐洲範圍開展一項大規模調查,以評判數位化對閱讀體驗產生的影響,上述研究即為這項大規模調查的一部分。
  • 技術恐懼時代:Kindle毀了紙質書?
    「電子書沒有書香的感覺」「只有手捧著散髮油墨味的書才能算讀書」,看到沒,文藝青年談讀書,就是這麼任性! 喬納森·弗蘭岑為何會提到印刷作品具備一種「永恆感」呢?如果僅就字面意思理解的話,所謂的永恆感是紙質書編輯成書後帶來的某種高度完備健全的確定性嗎?顯然,我們不能這樣膚淺片面形式主義地看待「永恆感」。
  • 左手「5G」右手「AI」的變革時代,我們如何去閱讀?
    在即將迎來左手「5G」右手「AI」的變革時代,為什麼華為閱讀要開一場普及5G新變化的讀書會?對於我們這些熱愛閱讀的人,在接下來的5G與AI的變革時代,我們又將如何更好的去閱讀呢?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到圖文,再到音頻視頻,到短視頻到直播都已經成了人們閱讀的方式,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紙質的書籍閱讀,方便快捷的數位化閱讀更是走進了千家萬戶,走到了每個人的手中!
  • 書籍銷售八成仍是紙質書 為什麼紙質書報難以取代
    《電子市場》(Electronic Markets)期刊雜誌刊登的研究顯示,在電子書盛行的當下,人們還是更喜歡捧著紙質書閱讀,而且數據顯示,在全球大環境下,電子書的銷量在下降。另外,在電子產品薰陶下長大的年輕人,對紙質的鐘情甚至超過了老一輩。究其原因,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因為我們和電子書的感情有些淡薄,缺少歸屬感,而紙質書報會帶給我們更豐富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