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一灣灣流水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態
據說2020年有196萬種圖書賣出不到上千冊,有近一半賣出不到10本書,看來中國人真要和紙質閱讀漸行漸遠了?網上關於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存廢之爭,大致有三種看法,一種認為電子書取代紙質書成大勢所趨,一種認為兩種閱讀形式可以並存,第三種觀點認為紙質書永遠存在,不會退出人們的閱讀方式。最佳的當然是兩種閱讀並存,「道並行而不相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嘛。
對於那些和網際網路一同成長起來的人來說,豈止是紙質書多餘,連電子書都嫌麻煩,一切都」一網打盡」,一隻手機在手,想查啥查啥,想看啥看啥,多方便呢。
網際網路的興起不但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求知和閱讀方式跟著一起變,來不及論個對錯可否取捨,就這麼被拉著、拖著走進去了。
對於前半生和紙質書閱讀成長起來的人,面對電子書以及網絡閱讀,雖也盡力跟上時代步伐,但對紙質書的留戀會成為他們畢生的閱讀感受的一部分。
在推廣無現金社會時有一種說法是,少印鈔票少砍樹,有利於環保。那麼可否說電子書甚至網絡閱讀,取代紙質書,也有同樣的環保理由呢?確實,今天的中國紙質書夠多了,出於環保的需要,少印紙質書似乎正當時。但我以為無論是持紙質書和電子書並存的觀點,還是堅信紙質書永遠存在的觀點,都要認真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出版社出紙質書是否該慎重些呢?就是說是否應該以出有長久存在價值的書,而不是去追快餐文化,在出書時要三思而行才對。把紙拿去印那些註定見光死,或者說沒有長久留存價值的書,浪費資源還不環保。想想196萬種書賣出不到千冊,當初出版社咋就想到出這種沒有」賣相」的書呢?難道怪疫情影響大家的收入不成?
有人說書讀完了,意指人類文化史上的有長存價值的經典,就那麼些,毋需窮一個人一生的時間來讀完它們。而現實中我們確實感覺書多了,讀不完啊,為什麼會這樣?多出的書都是後人在闡釋經典,這樣的闡釋派生出的書,幾乎可以無限多,所以才感覺書越出越多,讀不完,也不必讀完。人生也有涯,書出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現在孔網交易的當然主要是紙質書,將來要是電子書閱讀或者網絡閱讀成了主流,紙質書的交易還會有現在這麼大的量嗎?那時再問孔網何為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