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書和電子書相比之下,哪個的閱讀效率更高?

2021-02-15 CareerIn投行PEVC求職


文丨 Julie Sedivy

譯丨 蟀蟀

即使現在電子書發展那麼快,但紙質書相比電子書仍然更受歡迎,而且眾多研究也表明,文字的呈現方式,對人們的認知目標,閱讀體驗與結果的影響,重大且深遠。

在我所任職的大學圖書館裡,紙質書依然受到學生們的廣泛歡迎,學生們很難借到紙質版的新書。與此同時,我的出版商也告訴我,購買我所編寫教材的學生中,90%的人依舊選擇了紙質版——足足有四磅重,而非電子版。

這兩件事傳達給我們的信息是一樣的:在大學校園裡,紙質書相比電子書仍然更受歡迎。為什麼這些學生依舊願意購買又昂貴又笨重的紙質版教材呢?圖書館的人員是否已經遺忘了一些紙質書相比電子書更佔優勢的特徵?

的確有研究表明,從紙質書中獲取的信息,相比從屏幕上獲取的信息,給人留下的印象更深,而這也跟我們普通人的主觀閱讀體驗相符。但是,從學術角度而言,這一說法仍然不夠嚴謹。過去以來,人們一直習慣把閱讀——或者更為廣泛地說,信息處理——類比為進食。所以,我們會說「飢似渴地讀一本小說」,「吃透一篇報導」,以及「吸收信息」。可是,如果閱讀真的如同進食,那麼不管是通過紙還是屏幕,只要是讀同一本書,結果就應該並沒有區別。

那麼,區別從何而來呢?


閱讀不僅僅是進食

在「閱讀如同進食」這一思維框架下,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人們讀紙質書時,會消化地更為完全。眾所周知,通過電子屏幕閱讀時,人們不得不經常花時間定位文本,而且讀的時間長了會產生視覺疲勞。另外,人們在讀電子書時容易犯懶,不願意花功夫仔細吸收與理解所讀的內容——這也是普遍折磨現代人的浮躁所致。總而言之,我們在通過電子書閱讀時,不能有效吸收有營養價值的信息,而會把信息當作廢物一樣排除出大腦。

但在現實生活中,「閱讀如進食」這一類比並不準確。人類認知學研究顯示,不同場景下人們的閱讀方式截然不同,而且在閱讀時候,人們還會同時做很多很多事情,比如根據文本產生視覺畫面,尋找反駁作者主要觀點的論據,琢磨小說人物的動機,從書中的故事情節聯想到個體經歷,形成自己的觀點,欣賞文本的形式美,凡此種種。並不是每次閱讀時人們都會同時進行這麼多的活動,但讀者需要明白,閱讀(無論質量高低與否)不僅僅是單純一個活動。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當人們的認知目標不同時,即使閱讀同一文本,閱讀結果也並不相同。當受試者在閱讀前被實驗人員要求在閱讀時多從文本出發聯想畫面,或者嘗試猜測下一步故事情節將像何處發展,他們完成閱讀後對文本的內容印象會更為深刻;而當受試者在閱讀前被實驗者要求在閱讀時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對各個人物形成印象,而非記住故事情節時,他們在完成閱讀後能夠更加清晰、有邏輯地概括所讀到的信息。

同時,人們既可以被直接要求形成某一特定認知目標,也可以被暗示而無意識中形成同樣的認知目標。在一項研究中,一組受試者被明確要求特別關注將要讀到的一個關於人物性格的片段中包含「評價」、「判斷」以及「性格」等字眼的句子,而另一組受試者在閱讀相同段落前,眼前會一閃而過類似「評價」、「判斷」以及「性格」的字眼。不管是被明確告知還是潛意識暗示,兩組受試者在閱讀時都會特別注意到文段對人物的性格描寫。


在潛意識中被激發的特定認知目標

事實上,我們的身邊其實也不乏這些時時刻刻都在影響我們認知目標的暗示。

在一項實驗中,A組受試者實驗前眼前會一閃而過蘋果公司的商標,而B組受試者眼前則會一閃而過IBM公司的商標。接下來,實驗人員安排了A,B兩組受試者參加同樣的創新能力測試,卻發現A組受試者的成績更為優異(可能的解釋是,蘋果公司已經成功地將「創新」和自己的企業價值聯繫在一起,所以看到蘋果公司商標的受試者的創新能力會在潛意識中被激發)。而在另一項實驗中,A,B兩組受試者均被要求閱讀同一段產品評價文字,但是A組受試者所閱讀的文字字體較難辨別,而B組受試者所閱讀的文字字體較易辨別。實驗人員發現,這樣一來,A組受試者比B組受試者讀得更為仔細。這一實驗說明,當人們所讀信息較難攝入時,特定認知目標會在潛意識中被激發,於是乎人們在閱讀過程中就會更為認真。

這些有關人類認知過程的研究,一方面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什麼讀不同形式呈現的同一內容時,閱讀結果與體驗會完全不同。相比閱讀推特狀態或者平裝愛情小說,讀一本四磅重的精裝版教科書時,人們的特定認知目標更容易在潛意識中被激發。人們在讀一本精裝大部頭書時,總會聯想到與其緊密相關的概念,如課堂、思維的體操,於是乎特定的認知目標會在潛意識中被激發,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更具批判性地思考,努力整理思路,重讀以填補理解的空白,並且不斷檢查自己對文段的理解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這些研究也將啟發電子書出版商尋找更加有效的方式,激發電子讀物讀者的閱讀興趣和特定認知目標,更為認真地閱讀電子讀物。畢竟,如果一本電子雜誌的頁面就像從Buzzfeed上截下來的一樣,讀者怎麼可能有耐心、有動力去仔細琢磨文本的內容。眾所周知,詩人們長期以來最擅長激發讀者特定認知目標而仔細閱讀詩句了,也許電子雜誌出版社可以向詩人們學習,比如刪除幹擾性圖表,更鬆散且不同尋常地排列段落,或者增加雜誌四周的留白。

只有真正弄清楚閱讀時人們的認知過程,我們才能放棄原來的偏見,即認為文字的呈現方式與西餐裝盤中是否使用歐芹一樣無關緊要。事實上,文字的呈現方式,對人們的認知目標,閱讀體驗與結果的影響,重大且深遠。

版權聲明:CareerIn除發布原創乾貨以外,致力於優秀投行/PE/VC文章精選、精讀。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聯繫方式:微信instructor11


CareerIn旗艦課程19周投行/PE/VC學徒計劃2016年3月再度起航!現開設精品在線直播小班,面向海內外招收第4期學員,特別價限時報名中(文章底部「閱讀原文」看課程招生簡章)




相關焦點

  • 親子閱讀分享 | 相比電子書,為什麼更主張讀紙質書?科學家給你解釋了!
    家長們往往會感到很迷茫:在電子閱讀和紙質書之間,到底該如何取捨?在2019年4月出版的美國兒科學會主辦的官方刊物「兒科學」(3月25日在線發表)發表了美國密西根大學幾位兒科醫生的一篇研究。題目是:《親子閱讀,電子書與紙質書互動的區別》。 研究表明:紙質書比電子書更適合孩子。
  • 紙質書和電紙書,到底選哪個?
    我的方法很簡單,哪個版本更方便易得就選哪個。當然,一般情況下,電子書更易得,無論是Kindle還是微信讀書,都是可以「秒得」。特別好的書,我會同時買紙質書和電子書,看起來有點浪費,但花在好書上的錢,從來都會N倍回報。
  • 紙質書與電子書,哪個更發光?
    --有人把地鐵裡的紙質書視為發光體,說讀書人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這個浮躁的時代。他們構成了地下流動的圖書館。似乎讀書的大媽有別於在桃花盛開的地方扯絲巾擺POSE的大媽;似乎讀英語原版小說的穿破洞仔褲的年輕人更時尚……有著兩千年歷史的紙張,在如今這個一個季度銷售1億部手機的中國,格外被意義化。一本紙質書就是一個分水嶺?呵呵。
  • 電子書VS紙質書,哪種更適合給孩子來閱讀?
    已有研究表明,父母和學齡前兒童(3-6歲)在閱讀電子書時,他們之間的對話互動比閱讀紙質書時少。本文摘譯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研究項目,關於在閱讀電子書和紙質書時,父母和孩子(本文中該詞特指 2-3 歲幼兒)間的言語互動和非言語互動的報告。
  • 書博會意猶未盡:電子書與紙質書,孰美?
    與熙熙攘攘擺滿了書的其他展區相比,數字圖書出版展區則顯得較為空曠,擺出來更多的是二維碼和文創產品,但二維碼背後則是海量的電子化圖書。這些出版商能夠在書博會上出現,已然昭示著視頻、動畫、電子書等線上閱讀的高速發展,而線上閱讀中最受人矚目的當屬電子書。
  • 再論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存廢
    作者 | 一灣灣流水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態據說2020年有196萬種圖書賣出不到上千冊,有近一半賣出不到10本書,看來中國人真要和紙質閱讀漸行漸遠了?網上關於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存廢之爭,大致有三種看法,一種認為電子書取代紙質書成大勢所趨,一種認為兩種閱讀形式可以並存,第三種觀點認為紙質書永遠存在,不會退出人們的閱讀方式。最佳的當然是兩種閱讀並存,「道並行而不相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嘛。對於那些和網際網路一同成長起來的人來說,豈止是紙質書多餘,連電子書都嫌麻煩,一切都」一網打盡」,一隻手機在手,想查啥查啥,想看啥看啥,多方便呢。
  • 閱讀書籍,閱讀體驗最好的是電子書還是紙質書呢?
    平時的閱讀裡,你們是選擇哪種方式閱讀呢,電子書還是紙質書?昨天下班後,我依然習慣用手機看書,只要遇到一本精彩的書籍,我就會一直看到底,直到手機沒電為止。都說書是知識的海洋,書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希望。一本本津津有味的書籍,更多的是開啟了我對人生美好的嚮往。手機沒電了,我立馬抓起床頭一本寫作的書籍,繼續看。
  • 小說免費閱讀網站電子書閱讀器購買指南 | 電子書閱讀器哪個好
    我不知道電子書閱讀器何時成為提高生活質量的標準配置,即使我不喜歡讀書,我也想買一本。儘管它無法取代閱讀紙質書的獨特質感和樂趣,但這既方便又實用,它已成為越來越多書迷的選擇。但是香港真的嗎?您對電子書閱讀器了解多少?如今,在張阿姨的百科全書的第十期中, 我將與大家系統地討論電子書閱讀器。
  • 義大利語範文之電子書和紙質書的利弊
    當你手捧一本紙質書的時候,即刻便會有一系列視覺和觸覺上的感受:立馬能知道這本書有多少頁,書的封面作者名和作品名顯而易見。你可以隨意瀏覽,用書籤標註你看到哪裡,還剩多少沒看。簡而言之,紙質書給你一種手上拿著真實的、存在的、可觸知的東西,而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文件。立馬你眼前就會浮現一位作家在他的書桌前書寫,想像著公眾有一天會讀他的故事的情景。
  • 紙質書不可替代,電子書漸成潮流
    一組數據也說明了這一點: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手機和網際網路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2019年,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達79.3%,較上年提高了3.1%。電子書閱讀給人們閱讀方式、認知模式與思維習慣帶來了改變,疫情期間,電子書閱讀的快速增長,也再次引發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電子書與紙質書各有什麼優勢?
  • 市面上電子書那麼多,為什麼還要花錢買紙質書?答案就是這三點
    作為一名職業讀書人,我每年閱讀100+本書、寫幾百篇書評,家裡的書架上有幾千本書,很多人都很好奇,有免費的電子書看,為什麼還要花錢買紙質書?電子書看起來的確很方面,但也有很多劣勢,紙質書雖然要花錢買,還佔地方,但是它們有電子書無法超越的好處,對我的幫助也更大,所以我更願意讀紙質書。
  • 調查顯示傳統紙質印刷品閱讀速度快於電子書
    市調公司Nielsen Norman集團的分析師Jakob Nielsen博士最近做了一次非常有趣的調查研究,這次調查研究的對象是對比人們閱讀印刷品和電子書的速度
  • 電子書閱讀器哪個好電子書閱讀器價格多少
    有很多人喜歡看小說或者是喜歡閱讀的朋友,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少有人去拿著厚厚一本的書看了,因為更加方便的電子書閱讀器輕巧便捷,隨時隨地閱讀,這是非常受歡迎的,那麼電子書閱讀器哪個好呢?電子書閱讀器價格電子書閱讀器是一種瀏覽電子圖書的工具。
  • 紙質書與電子書:取代還是並存?—新聞—科學網
    「人們都認為,在數位化大潮之下,紙質書閱讀氣數已盡。」徐升國進一步解釋,但經過這些年的體驗以後,發現紙質閱讀、數字閱讀各有優勢,所以數字閱讀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紙質書閱讀。 記者和在美國韋恩州立大學讀博士的奚硯昆聊了他的閱讀體驗,同樣是「90後」,對他來說,紙質書和電子書沒有太大的偏向,關鍵是方便。 因在美國讀書,中文書少且價格高,學校圖書館的中文書數量少、類別偏且沒有時效性,而他讀的書類別比較多,網絡小說、科普、汽車、書法、音樂、哲學、宗教等。電子書更易獲取和存檔,所以奚硯昆一般選擇電子書。
  • 為什麼有人願買紙質書卻不喜歡買電子書?
    @小唐:電子書沒法呈現紙質書的漂亮裝幀,也沒有紙質書的質感。電子書還有個最致命的缺點,如果沒電了就沒辦法看了。  @樓船夜雪:紙質書是可以作筆記的,圈圈畫畫,寫幾個字,捉幾個「蟲」,讀完一遍,感覺這本書具有了你的個性和印記,是專屬於你的一本。
  • 買書借書?新書二手書?紙質書電子書?讀書,你選對方式了嗎?
    家裡有礦卡裡有錢,當然可以新書照買,但從經濟和環保的角度來說,二手書也是值得購買的。首先,二手書市場的書都經過了挑選,質量太次、書頁掉落,嚴重影響閱讀的基本不會出售。再者,所有的書籍都經過了消毒、過塑、重新包裝,乾淨衛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經濟實惠,二手書的價格一般都是新書的兩折或者三折,同樣的價錢可以買更多的書,何樂而不為呢?
  • 兒童閱讀宜選紙質書
    暑假到了,好多家長都想讓孩子在假期多讀書,這是很好的決定,但是在選擇紙質書還是電子書時,意見卻不一致。有的人認為,閱讀紙質書符合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閱讀習慣,並且閱讀中更易讓讀者思考,也讓閱讀更為系統。我個人覺得,電子閱讀呈現出的多是碎片式閱讀,人們可以在工作間隙,利用小塊時間,看一些資訊,或查一些資料類的東西,但若說精讀細讀研讀,則應該是讀紙質類的書。而就兒童閱讀來講,我更提倡紙質閱讀。
  • 國民閱讀率上升,紙質書和電子書人均閱讀量雙降
    (三)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書報刊和電子書閱讀量均有所下降從成年國民對各類出版物閱讀量的考察看,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略低於2018年的4.67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較2018年的3.32本減少了0.48本。紙質報紙的人均閱讀量為16.33期(份),低於2018年的26.38期(份)。
  • 電子書、紙質書與竹簡,簡體字、繁體字與甲骨文……
    人類的文明發展日新月異,但是直到人們已經完全適應了通過網際網路的「電子方式」來閱讀新聞、信息的今天,在電子書和紙質書孰優孰劣方面依然有著不同的說法、甚至是爭執。我個人對於電子書和紙質書都接受,並沒有任何偏見。
  • Kindle青春版電子書閱讀器,享受紙質書般的閱讀樂趣
    我相信有人會選擇閱讀看書,利用閒散的時間,讀一本書,品一段人生。然而紙質書給我們的選擇不僅厚重,攜帶不便,甚至在內容的選擇上也有所限制。Kindle是我接觸最早的電子閱讀器,曾經昂貴的價格不夠親民,直到青春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