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升入三年級,孩子們就要開始練習寫作了。作文,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卻又是很多師生、家長最為頭疼的話題。對於老師而言,常常覺得作文教授時間長,收效卻不盡如人意;對於小學生而言,作文更是個「討厭鬼」,即使是完成一篇小作文,也往往很不容易;家長們在面對作文指導時更是不知如何下手,感覺無章可循。本期「名師講堂」,我們邀請到雨花臺區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帶頭人、區優秀青年教師、雨花外國語小學花神廟分校老師詹文,她將告訴你,如何幫助孩子打好基礎,快樂習作。
《語文課程標準》把小學低年級的寫作稱為寫話,把中高年級的寫作稱為習作。寫話屬於寫作的啟蒙階段,而習作是寫作入門和練習階段。對於剛升入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在心理上、知識上、技能上都還未做好接受作文的準備,容易產生懼怕感。針對這一點,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培養學生對作文的興趣。
一、細心觀察、善於發現
小學生作文,一般經歷這樣的過程:觀察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生成一個個表象——大腦憑藉表象進行思維整理加工,產生一定的思想認識——用恰當的言語和形式再現所得的思想認識,就成為了作文。簡單說,就是觀察、思維和表達。孩子的作文水平和他們的認識能力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要提高他們的作文水平,必須首先努力地引導他們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世界。
1.從感興趣的事入手,激發觀察興趣。提前布置一些觀察性作業,如「校園一角」「我家的狗」「我的房間」等,讓學生觀察,然後在課堂上互相交流補充。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如「猜謎語」「老鷹捉小雞」「拔河比賽」等,讓學生體會觀察,說說自己的感想和收穫。學生經過親身體會,就能說出真情實感。
2.明確觀察的目的。觀察目的明確,觀察效果才好。無目的的觀察,發生的事情,看過撂過,不思考,也派不上用場,寫作時,仍然是搜腸刮肚,沒有材料可寫。尤其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還缺乏邏輯性,容易東邊一看,西邊一望,結果什麼也沒有記住。所以,在觀察之前,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指出觀察的順序、方法,使學生在觀察時「有的放矢」。
3.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在觀察中,有意識地把觀察順序教給學生,或從上到下、從下而上,或由近及遠、由遠及近,或由整體到部分、由個別到一般……除教給學生觀察的順序外,還需指點觀察的方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例如,聽聽聲音,看看模樣,數數多少,量量大小,比比異同,欣賞色彩等,捕捉事物的特點。還要啟發學生注意觀察景和物的靜態和動態。這樣,學生在觀察中才不會感到茫然。
4.引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日記是寫作訓練的極好形式,也是發展觀察力、培養觀察習慣、發展思維與語言的重要手段。因為要寫觀察日記,學生就得經常觀察;因為觀察後要寫,所以觀察時會特別細心認真,自然就會加深內心的體驗。事實表明,在一篇又一篇的觀察日記訓練中,學生運用字詞句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從而也促進了學生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
二、注意積累,培養作文自信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激發學生的寫作之情。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是寫好作文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湧,筆下生花。因此,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培養學生的積累興趣及積累習慣。
1.明確作文訓練的目的和意義。這能讓學生感受到寫作是學習、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從而產生穩定而強烈的寫作動機。如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說話時,開展了「說話」比賽活動,讓學生將每天看見的、聽到的、說的話、做的事用筆記下來,告訴老師和爸爸、媽媽,還有認識的小朋友。將比賽中看到的精彩句子讀給全班小朋友聽,讓所有的小朋友都了解小作者的生活、感受,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寫的心情和氛圍,使他們產生摩拳擦掌之勢,寫起作文來水到渠成。
2.布置積累任務。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教師可以系統、細緻地布置每天的積累任務。學生剛進入三年級,教師就可以要求每人多看、多聽,做好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然後用專門的時間,安排專門的負責人來檢查記錄情況,不好的要返工補充。
3.鼓勵學生多積累。平時應多給學生表揚,多給他們展示的機會,給他們露臉的機會,將他們的觀察筆記、讀書筆記當範文,讀給同學聽或修改張貼在學習園地裡,學生受到了鼓勵,嘗到了甜頭,有了成就感,就更有積累的興趣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教師的引導,鼓勵中,學生會漸漸養成積累的習慣,他們構建習作的材料會越來越豐富,哪一天遇到機會,文思自然就會不斷湧向筆尖。
三、經常練筆, 積累習作經驗
僅憑日記和單元作文,對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是遠遠不夠的,小練筆為習作練習開闢了另一陣地,為學生抒寫感受和見聞提供了另一空間,為習作內容增添了無限精彩。小練筆的形式有多種,如寫讀後感,對課文內容進行續寫和仿寫精彩片斷等。
1.結合學習情境,仿寫新的內容。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鑑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練習,從而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顯著的。例如學習了《石榴》這一課,就可以要求學生品嘗一種水果,並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寫一段話。可以指導孩子仿照課文,先觀察水果的外皮,其次是果肉的顏色、形狀,品嘗後的味道,在這過程中用上比喻、擬人句,效果就更好了。
2.續編童話故事,放飛想像的翅膀。續編童話故事,是培養學生想像能力的一種有效形式。如學習了童話故事,就啟發他們發揮想像,自己也編個童話故事。學生們放飛想像的翅膀,有的同學想像到了大森林中的百獸爭王;有的同學想像到了深海龍宮中公主失蹤;還有的想像到了宇宙空間中的太空大戰。學生鮮活的思想融進了很多童心、童趣、童真,抒寫著他們精彩的內心世界。這樣的讀寫結合,豐富了習作練習的內容。
3.根據思想內容,聯繫現實生活,寫讀後感。例如學習了《做一片美的葉子》,就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寫讀後感,假如你就是大樹上那片美麗的葉子,你會想些什麼?你想對大樹、對人們說些什麼?總之,利用一切資源,讓學生多練筆,以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作文是綜合反映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作業。小學生要很好地完成這一難度較大且有意義的作業,決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對剛入門的三年級小學生,要多聽、多看、多寫,進行長期訓練,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