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家長怒斥培訓機構辦萬聖節活動」的視頻衝上熱搜。視頻中,家長義憤填膺地說「現在這種正能量的東西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顯而易見,該家長對於培訓機構辦萬聖節活動的行為是十分生氣的。
在生活中能看到很多教育機構都會帶著孩子慶祝萬聖節,聖誕節,母親節,一起做南瓜燈籠,穿奇裝異服、給母親做祝福賀卡......出發點是好的,為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交際能力、學會感恩,但不少家長發出疑問:中國傳統節日的活動中也能培養這些能力,為什麼很少看到這樣的事情?
據調查,有31.73%的家長認為萬聖節、聖誕節只是一個節日,沒必要上綱上線!還有68.27%的家長認為教育機構還是要多宣傳中國傳統節日和愛國主義的。
那萬聖節到底是什麼節日呢?
在我的印象裡,第一次知道萬聖節是在小學英語課本裡:大人們穿著奇裝異服在街上惡作劇,孩子們則拎著南瓜燈挨家挨戶的敲門討要糖果,說著「trick or treat」。至於節日有什麼意義或者緣由,我倒不是很清楚。
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現在的萬聖節儼然成為孩子們光明正大玩樂的節日。例如:布置教室、辦各式各樣的化妝舞會、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手工製作南瓜燈」,讓孩子們打扮成「妖魔鬼怪」的「可愛」樣子......這些事情已成為各大教育機構帶著孩子度過節日的常規活動。
其實大部分家長是介意機構在萬聖節這天將孩子打扮成「妖魔鬼怪」的樣子,是怕孩子產生恐懼,對其身心發展有害。畢竟在中國人的傳統認知當中,對鬼神一類的事情都是敬畏害怕的。
不過在大多數願意參加活動的家長的眼裡,萬聖節其實沒有特殊的含義,就是能讓孩子感到快樂以及和孩子多一點相處的親子時間。
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根本不懂什麼是崇洋媚外,宗教信仰,他們只是單純的覺得萬聖節和聖誕節更有意思,萬聖節這天可以和朋友打扮成自己喜愛的人物,例如白雪公主、孫悟空等等,在母親節母親收到自己親手做的賀卡時會很開心並誇讚自己。
那在西方節日盛行的情況下,傳統節日是否會被遺忘?
我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是各具特色的,都代表了不同國家民族特色,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沒有被遺忘的說法。
朋友小Z是一個5歲孩子的媽媽。學校臨近萬聖節時交給父母一項任務:跟孩子一起動手做個誇張的面具和一盞可愛的南瓜燈籠,方便到時參加萬聖節活動。
小Z知道這件事後問孩子:「那你們老師有說過怎麼過重陽節嗎?」
孩子一臉疑問的說:「老師好像沒有說過。」
小Z嘆氣道:「那周六媽媽帶你去爬山吧」
孩子茫然地問道:「重陽節是幹什麼的?」
小Z解釋道:「每年九月初九就是重陽節啦,人們在這天會去爬山,在頭上戴著菊花發圈等等。」
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傳統節日裡,家長要積極帶著孩子參與傳統文化活動,教授孩子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日積月累,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良好的世界觀和文化底蘊。
在這裡想給大多數教育機構一些建議,在用心組織孩子們度過西方節日、了解其他節日文化的同時也多帶孩子們在咱們的傳統節日裡多積極組織並鼓勵孩子參與一些節日裡有意義的活動,比如端午節親子包粽子賽龍舟、中秋吃月餅賞月、春節吃餃子守歲、重陽節一起登高等等,這些事情不少學校就做出了表率,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不僅體會到了快樂與親子溫暖也會慢慢了解到傳統節日的知識,感受到每個傳統節日的意義。
孩子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和文化體驗,長大後才會有更多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