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闡釋第二語言習得,提出語言發展新概念
——Larsen-Freeman教授在第16屆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的主旨發言
8月28日下午,第16屆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的最後一場主旨發言舉行。這場主旨發言的主題是「Saying what we mean: Making a case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to become language development」,由 Diane Larsen-Freeman教授主講。國際應用語言學學會主席Bernd Rüschoff教授主持了該場主旨發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王初明教授對主旨發言人Diane Larsen-Freeman教授進行了介紹。
DianeLarsen-Freeman教授作主旨發言 |
Larsen-Freeman是美國密西根大學英語語言學院研究員,教育學及語言學教授,同時也是佛蒙特國際培訓學院研究所的傑出高級教研員。她的教學和研究著重於第二語言習得、語言教師教育、應用語言學、語言教學方法以及複雜性理論。迄今為止,Larsen-Freeman博士已在世界上六十多個國家的會議上發言,在她感興趣的研究領域發表超過100篇文章,可謂著作等身,研究成果豐碩,是當之無愧的語言學大家。
Larsen-freeman教授以語言學領域中的一些創新詞為引導,介紹了第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簡稱SLA)這一名稱在早期發展中的相關軼事,以此說明一個研究領域的名稱是可以有一定的變化,強調不同的措詞代表不同的理念。
Larsen-freeman教授提出,應用語言學家對語言以及語言使用的認知不僅構建了我們的理解,同時也反映著我們的理解。基於這一共識,她認為我們應當為應用語言學的重點研究領域賦予一個更為準確的名稱,認為第二語言發展(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簡稱SLD)能更為恰當的描述我們所研究的領域。
隨後,Larsen-freeman教授從「複雜理論」視角為我們提供了12條理由來解釋為什麼她認為SLD能夠準確概括這一學術領域。她以生動形象的圖片及不同研究的具體數據、圖標進一步闡釋了「習得」與「發展」之間的區別,強調使用「發展」這一詞能體現出語言不斷變化的動態性。Larsen-freeman教授強調「語言發展」注重語言學習的非線性過程,能夠體現語言學習中出現的「語言退化」現象、「語言喪失」現象以及多語現象。「語言發展」這一名稱能夠更好地體現學習者主動構建自身語言系統的過程,也能充分展現語言使用的多樣性。
最後,Larsen-freeman教授向研究者以及教師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及熱忱的呼籲。她提倡所有研究者應當從學習者的角度認識並理解學習者行為,在研究語言學習者時我們要擯棄傳統的視角,採用動態系統理論重新探索語言學習過程。她還倡議所有的語言教師,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教的內容是語言,而更為重要的教學對象是學習者。語言教師應當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向學生傳授語言規則背後的「原因」,讓學生達到「知其然」,同時也「知其所以然」。在結束演講時,Larsen-freeman教授認為「第二語言發展」承認不同學習者在學習方式、過程及結果上的差異,這一點也正符合了本次大會主題「多樣中的和諧」。
在本屆世界語言應用學大會即將結束之際,Larsen-Freeman教授充滿幽默調侃的演講不時引來聽眾們一陣陣的笑聲,讓現場氛圍輕鬆而活躍,她平易近人的態度讓大家在這離別來臨之際倍感溫暖。
(責任編輯:卜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