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通往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長路上,立起一座座雄偉界碑:如期實現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這一年,砥礪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徵程中,深鐫一個個非常刻度: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英雄的中國人民直面嚴峻複雜的國際局勢、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無懼風雨,傲然挺立。
我們親歷,親歷這段萬眾一心、攻堅克難、攜手鑄就輝煌的徵程;我們見證,見證這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奮戰「十三五」,迎接「十四五」,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年度記憶化為不竭動力,攜手比肩,堅定前行。
年熱度詞
2020年度網絡熱詞關注度排行 數據來源:360指數 光明網記者 馬卉製作
脫
貧
攻
堅
盤點專家: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汪三貴
11月23日,貴州宣布全省最後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我們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為確保所有貧困縣摘帽和貧困村出列,2020年初,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對全國尚未摘帽的52個貧困縣和1113個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將扶貧力量重點向深度貧困地區和掛牌縣、村傾斜。
為確保所有貧困人口如期脫貧,中央指導地方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切實發力,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
通過產業、就業扶貧和資產收益扶貧提高貧困戶收入水平;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使居住在深山、生態脆弱地區的貧困家庭搬遷到城鎮或中心村;通過教育扶貧減輕貧困家庭孩子上學的教育負擔,並以職業教育提高貧困勞動力工作技能;通過健康扶貧解決貧困家庭因病致貧問題,改善貧困人口健康狀況;通過社會保障兜底解決特困群體貧困問題,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疫
情
防
控
盤點專家: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沈壯海
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艱巨戰爭,貫穿整個2020年,成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影響深遠的重要變量。
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數月鏖戰,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推動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中國人民驚心動魄的抗疫鬥爭,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風骨和氣概的生動體現,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交融的新升華,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又一顆精神之「鑽」。
與疫情的殊死搏鬥帶來了艱辛磨難,也推動著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趨成熟。偉大抗疫精神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新成長。抗疫鬥爭中,一代青年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擔當和血性。一個遍地英雄、代有英雄的民族,一定是一個始終向著希望和勝利的青春民族,一定是一個能夠不斷創造新輝煌的英雄民族。
數
字
時
代
盤點專家: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穆榮平
數字經濟、數字消費、數字治理等技術改變了各個領域的傳統模式與路徑,藉助新方式融入生產生活。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在數字時代,科技創新肩負著雙重使命。一是促進基礎學科交叉融合、前沿技術系統突破,推動數位技術系統向著「更高、更快、更強」邁進;二是支持數位技術創新,推動社會向超級智慧社會方向發展。
2020年,數字時代的科技創新引領著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方向,使科學研究模式從頂尖科學家主導模式向基於數據共享的科學家群體互動模式拓展,使技術開發組織模式從單一系統向數據共享平臺化主導的分布式的複雜巨系統拓展。
在生產生活方面,科技創新全方位推動製造業數字轉型,構築國家產業創新發展新優勢;全方位推動社會服務系統數字轉型——政務服務加速從「以管理部門為中心」的單項服務模式向「以市民為中心」的綜合服務模式轉變,教育培訓服務加速從「以學校為中心」向「以受教育者為中心」轉變,醫療衛生服務加速從「以醫院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轉變……
未來,如何正確處理,使人民生活更安全、更便利、更健康,是留給「十四五」時期的必答題。
法
治
中
國
盤點專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與法律教研部主任 周佑勇
2020年是法治中國建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一年。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開創了國家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它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民事權利保護的宣言書,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法治力量。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依法科學有序防控至關重要。12月7日,《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印發,法治社會建設迎來路線圖和施工圖,夯實了法治中國大廈的根基。
2021年,我們需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開創法治中國建設新局面。
雙
循
環
盤點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洪俊傑
未來,要以創新為新發展格局提升牽引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加快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推進國家級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培養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人才。
擴大內需為新發展格局築牢基礎力。構建多層次社保體系,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有序銜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加快培育新的消費模式,推進建設一體化大市場。
深化改革為新發展格局增添內部動力。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支持公有制和非公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
擴大開放為新發展格局提供外部推力。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轉,推動我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從制度創新發展等方面入手構建國際貿易競爭新優勢;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全球化向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鄭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