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畫令乾隆連蓋26個章?

2020-12-20 澎湃新聞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有收藏癖好並且熱衷於在藏品上題字蓋章,但是一幅畫上連蓋26個章這種事,也實在是在常人的意料之外。

而這個細節卻是由一個外國人為我們所揭示,他的中文名叫做何慕文(Maxwell K. Hearn),是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的主任。

他在介紹唐代韓幹的《照夜白圖》時候,詳細標註了歷代收藏者的印章。其實這幅畫的原作只有30釐米見方,經過幾個世紀的流傳,不斷加諸在畫作上的大量題跋和印章,使得現存手卷長達6米有餘。

序號12是乾隆鈐印

令人驚訝的不僅僅在於這完全不重樣的26方印,還有乾隆在畫作的C位馬背上留下的墨寶。

乾隆「墨寶」

不單單是這些為我們所忽略的尋常細節,何慕文善於以通俗而博雅的文字去「讀」畫,去和人們分享一種重複了幾百年的私密體驗。今天我們就跟隨他的文字,走進一些作品中最重要的層面加以賞析。

01

畫中的思想和價值觀

宋 李公麟(約1041—1106)

孝經圖 卷(約作於1085年)

絹本水墨,縱21.9釐米,橫475.5釐米

宋代文人認為繪畫不僅是感官體驗的一種簡單記錄,更是個人思想的反映和性格的展示,是其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的表達。

在李公麟之前,繪畫只是服務於公共職能,主要用於裝飾或教化用途。而李公麟將音律、詩詞和書法融入繪畫,使之成為一種自我表達的途徑。

他變革性的新畫風確立了文人畫的三個基本要素:道德主旨、畫風傳承和書法筆意。

《孝經》用一個既簡單又涵蓋一切的道理教化民眾:從謙卑恭順地對待家中長輩開始,因為守孝道不僅能給個人生活帯來成功,還能給整個社會帶來太平與和諧。

李公麟用繪畫配合《孝經》內容,這比僅用文字解釋收效更佳。或批評,或規勸,或顛覆,李公麟巧妙地用繪畫評述著經典與當時宋代社會的聯繫。

上面這幅畫旨在描述孝在當時社會各階層人際關係中的體現(譯按:《孝經》三オ章第七):畫中有一個兒子在上馬離開前正向他的父母作揖告辭;一個小孩對一位老者拱手肅穆而立以示敬意;一個書生為另一個書生讓路,而後者正躬身答謝。背景中有一群人在聚會,演樂歌舞,表達出音律對修德養性、社會和諧的重要影響。

《孝經》三オ章第七中有「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但不遠處卻出現了兩個衣衫襤樓的人,一針見血地表達出歌舞昇平的背後是對無助的窮苦百姓的漠視。

李公麟的孝經圖對《孝經》孝治章第八的描繪:「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畫中描繪了一個君主正在接見老如老翁,看似讚揚君主對其臣民的仁愛孝治,但高高在上的君主由眾朝臣簇擁著,站立在圍欄保護的高臺中,其臣民卑躬屈身站在臺下,這種強烈的反差暗喻著所謂的仁愛孝治不過是空有其表的形式而已。

關於《孝經》中對父母喪亡的孝道,李公麟並沒有直接描繪該如何哀悼、安葬和祭奠。取而代之的是畫中一條孤寂的帆船飄搖水上,岸邊的高山雲霧繚繞。這樣的畫面隱喻離別之痛,也成為後世送別圖的範式。

02

書法中的得妙於心

北宋 黃庭堅(1045—1105)

草書廉頗藺相如傳 卷(約作於1095年)

作為有較高禪宗修為的詩人和書法家,黃庭堅與他的好友蘇軾(1037-1101) 在書法創作上持有相同的觀點:書法應該是隨性的自我表達,「當得妙於心」。

此幅草書約 8 米長,書寫近 1200 個字,是黃庭堅存世作品中最長的,也是手卷作品最長之一。此幅草書長卷氣韻連貫,筆勢靈動,圓勁的轉筆盡得「狂僧」懷素(約 735-800)「狂草」筆意。黃庭堅應該在 1094 年左右親見過懷素的《自敘帖》。

黃庭堅節略《史記》內容,重點書寫廉頗藺相如從不睦到友和之事,更戛然而止於藺相如的一段名言:「(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於北宋當時派系政洽環境中解讀此文,黃庭堅的引述無疑是對黨派爭鬥的強烈指控,正是這種爭鬥使他自己於 1094 年被貶置四川黔州。

黃庭堅曾自詡可一口氣書寫幾千字而不倦,此卷手書正印證了他話。卷中墨色濃淡的變化顯示出書者曾多次潤筆舔墨,但卻無明顯的書寫氣韻變化。反而,在書寫間距、字體比例和筆墨濃淡上的變化,更表露出書者在書寫時的一種情緒激變。

特別在最後書寫藺相如的一段話時,黃庭堅的情緒完全釋放,一瀉而出,運筆幾乎沒有停頓,沒有離開紙面,直至最後一筆「也」字最後一筆豎彎鉤氣勢如虹地掃掠而下,表達出黃庭堅與黨派政治爭鬥勢不兩立的堅定決心。《史記》內容並未止於此,但黃庭堅斷然在此處停筆,突顯其借古人文獻對時政進行批判的意圖。

「壁」字在文中曾反覆出現,但黃庭堅筆端變換,或運筆不同,或字形扁長變化,結字或平緊或疏鬆,避免了同一個字重複書寫的單調乏味。

上圖中「還」字邊上點了三個點,說明這個字有誤。通常修正的字會略小,寫於右側,此即一例。黃庭堅先寫了「還」字,後來意識到應該是與「還同義的「償」字。

這段文字摘自秦王得知藺相如欺瞞自己而已將和氏璧送回趙國後的一段話:「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最後的「邪字拖得極長,好似一個大大的感嘆號一般攝人心魄,顯示出黃庭堅全神投入,情緒已隨所書內容跌宕起伏。

03

以書入畫第一人

元趙孟頫(1254-1322)

雙松平遠圖卷(約作於 14 世紀初)

趙孟頫是提倡以書入畫、書畫同理的第一人。他提出「石如飛白木如籀,以草書「飛白」筆法畫山石,運筆時鋒毛鋪開,筆下線條包含了未被墨汁浸染的絲絲白條;以篆書之筆畫樹木輪廓。為了強調他的畫作和書法一樣是自我個性表達,趙孟頫稱自己的繪畫創作是「寫或「作」,而不是「畫」;他又在畫卷顯眼處以書法落款,更突出了這一觀點。

趙孟頫刻意將他的題識寫在畫中的遠山上,點明了他的畫並不只是寫實。他將書法融入畫面空間,引導觀者如欣賞一幅書法作品一樣地去「讀」他的畫作。

04

「有形而又無形」的山巒幻象

元方從義(約 1301-1378 年後)

雲山圖卷(約作於 1360-1370 年間)

方從義生於江西,是著名道士畫家,他曾在定居江西龍虎山上清官正一派宗壇之前,遍遊北方,深受道家仙幻思想的影響,他的山水畫「由無形而有形雖有形終歸於無形」。

依據道家風水學說,一個強大的生命力是隨山川走勢的氣脈而搏動的,這就是「龍脈」。在《雲山圖》中,作者的筆觸如被一股龍捲風裹挾著興奮地撲向山巒,帶著一種張揚的活力,公然向山石的物理結構發起挑戰。體量感漸弱且形體漸消的山脈好似一條巨龍飛入雲中。

05

文徵明的理想世界

明文徴明(1470-155)

樓居圖軸(作於 1543 年)

《樓居圖》是文徴明為其友人劉麟(14741561) 所作。劉麟時年七十歲,致仕退隱後卻連能安享晚年生活的居所都沒有。

在畫中,文徴明展現了一種理想的退隱生活:一個簡樸的村院,牆外溪水環抱以避開俗世紛擾,院內一座兩層高的樓閣,獨獨然傲立於一片高聳的樹林之上,文士二人臨窗對坐暢談。閣中設一紅漆案,案上置一青銅古器,旁邊堆放著幾本書。屏風後面露出書架一角,上面整齊碼放著書和畫軸。一個小侍童正端著一個託盤步入高閣,準備為二人奉茶或酒。

畫中前景的柳樹凋敝荒枯,院子外的河水和院牆繞護著這一樹木蔥的退居之所,將其與疏寒蕭冷的紅塵俗世隔開,而河上一架木橋和敞開的院門則流露出主人對同道友人造訪的迎喚和期待。

06

八大山人的桀驁不馴

明朱耷(八大山人)(1626-1705)

二鷹圖軸(作於 1702 年)

在隱姓埋名以遮掩明朝皇室後裔的身份數十年後,朱耷在 76 歲時,似有意借其雄渾有力的鷹圖以宣告他對滿清統治的慠然蔑視。

朱耷是一個極度忠誠於明朝的皇室後裔,他賦予鷹獨有的寓意,將傳統的象徵意義轉化為勇敢的對抗和不可動搖的忠誠。朱耷筆下的高貴之鷹,傲世獨立於已被外族佔據的大地上。

這種大膽的簡化的渲染,一改早期寫實主義傳統為寫意,將這隻猛禽變成了一種個人情感符號,彰顯著極具挑釁性的忠誠。

07

一個畫家大道至簡的堅持

清龔賢(1619-1689)

山水圖冊(作於 1679 年)

1670 年代中期的龔賢,以一個畫家的自信堅持著自己的畫風,避免過度技巧化或媚於俗流。在此套冊頁中他自題:「今人畫竟從俗眼為轉移,餘獨不求媚於當世。」

龔賢認為繪畫應當以少勝多,正如他在冊頁中所題(如上圖):「唯恐有畫,是謂能畫。」龔賢的題字因筆墨近幹而顯得更加蒼白澀淡。

龔賢善於探究有對比性的圖像和筆法。在這頁上,他並列繪出了蒼白蕭瑟、纖弱柔細的柳樹條,和虯曲嶙峋的枝幹。

在另一對對比畫中,龔賢畫了間隱沒於繁茂稠密樹葉遮蔽下的房舍,而另一間則輪廓清晰如剪影般襯於用留白處理的遠河之上。

一頁清淡疏冷的幹墨小景,畫面中間一間茅屋,周圍疏散幾株細弱修長的樹,而另一頁則是濃墨皴筆繁複的景致畫中村景幾乎都被前景中繁茂稠密的小樹林和坡石佔據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什麼畫令乾隆連蓋26個章?說說中國畫裡你沒看到的那些細節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有收藏癖好並且熱衷於在藏品上題字蓋章,但是一幅畫上連蓋26個章這種事,也實在是在常人的意料之外。而這個細節卻是由一個外國人為我們所揭示,他的中文名叫做何慕文(Maxwell K. Hearn),是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的主任。
  • 被乾隆蓋過五十多個章的畫,一半真一半假,是怎麼回事
    被乾隆蓋過五十多個章的畫,一半真一半假,是怎麼回事韓幹是唐代的畫家,他以畫馬著稱,韓幹在年少時只是一個僱工,他的才能被王維發現了,王維資助他學畫畫,學成之後,就到宮裡去做畫師了,剛開始他的師傅是曹霸,後來出師以後就被任命為了太府寺丞,他的畫畫的技藝比較全面
  • 半真半假的畫作,乾隆卻蓋了50多個章!放大10倍才發現其中秘密
    我國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出現無數個優秀的詩人畫家,他們的作品更是流傳至今,一直被我們銘記,書畫的價值更是不用說,很多人都對其視若珍寶,在古代的帝王之家對此也不例外,皇帝會收藏很多書法書畫,就比如在我們一直所說的坤乾盛世的時候,當時的乾隆皇帝就對此有著濃厚的興趣,會收藏很多名家的字畫,
  • 蓋章達人乾隆皇帝,走到哪兒蓋到哪兒,被網友戲稱為古代彈幕俠
    歷史上的乾隆皇帝就像是個「蓋章狂魔」,就拿這幅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來說,據不完全統計,《快雪時晴帖》只有28個字,但上面共有220枚印章,而乾隆一個人,就蓋了172個。蓋完了王羲之的字帖,乾隆連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字帖也蓋了滿滿的章。
  • 王羲之寫了28個字,乾隆竟然蓋了172個章!
    ` 《快雪時晴帖》,王羲之寫了28個字,乾隆蓋了172個章。
  • 乾隆酷愛給古畫蓋章,最多的一幅蓋了50個,到底是賞畫還是毀畫?
    而且乾隆還是一個勤勉好學的書生,他欣賞完字畫後,會做做筆記,必須往字畫的空白處添加點什麼才甘心。為此,他特遣人雕刻了一千多枚印章,包括自吹自愈的「十全老人」,為自己歌功頌德的「太上皇帝」等的一些刻文,目的就是為了給字畫加蓋自己的印記,一些特別著名的畫作尤其難逃一劫,幾乎畫面上空著的區域全部都是乾隆的印章。
  • 他是我國彈幕的「祖師爺」,不到30字的書法,蓋了80多個章!
    但是一般來說,外人蓋章一般蓋個三五個也就到頭了,但是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牛人,通過瘋狂的蓋章狂刷存在感,而且真是「無印不歡」,堪稱是我國彈幕的祖師爺,而且還沒人敢攔他,因為他有著九五之尊的身份,就是大清乾隆皇帝。乾隆一生在位60年,後來又做了3年的太上皇,乾隆的性格好大喜功,而且自封為「十全老人」,認為自己在帝王之中,是數一數二的佼佼者。
  • 郎世寧所畫的乾隆12個妃子中,哪一個是最好看的?令妃最有前途
    從康熙時期進入清朝,一直在清朝呆了50多年,歷經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他曾經給乾隆和他的妃嬪們畫過肖像畫,皇帝、皇后、貴妃各一位,以及10位妃子也各自有一張肖像畫。這些畫像合稱《乾隆帝后妃嬪圖卷》。
  • 乾隆的真容,讓義大利郎世寧給畫下來了,畫中的乾隆長什麼樣的呢
    而郎世寧則也與乾隆皇帝畫過自畫像,其中最著名的一副便是《乾隆皇帝大閱圖軸》。 三、乾隆的真實相貌,令人驚嘆不已 但是其實最真實的卻是那副《乾隆皇帝半身冬裝像》,這幅畫是郎世寧為乾隆皇帝私下畫的
  • 群眾:乾隆是蓋章狂魔,乾隆:朕的每一個章都不白蓋
    王珣 《伯遠帖》乾隆鈐印和題跋說到乾隆的章,韓滉的《五牛圖》、宋徽宗的《寫生蛺蝶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等都是網友喜歡拿出來的證據。的確,乾隆皇帝鈐印之密集對欣賞畫作原貌產生了些許影響,被乾隆鈐印最多的都是他最喜愛並且反覆拿出展玩欣賞的,但情到深處自然濃,看到興起之處,提筆寫下御詩寥表胸臆,並鈐印以示莊重,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乾隆的題跋之中,往往也大有文章。
  • 郎世寧曾經給乾隆12個妃子畫像,哪一個最好看?可能是令妃
    郎世寧不僅是一個傳教士,還是一個畫家,他歷經了三位皇帝,創作了很多赫赫有名的畫作,他的畫作極富盛名,因為將西方繪畫技巧和中國水墨畫的風格相融合,也正因為這樣,郎世寧的畫很受皇帝的喜愛。
  • 王羲之真跡《快雪時晴帖》,只有短短28字,乾隆卻蓋了170多個章
    在離去之前,一共朝這寶貝上題了六十三處字,蓋了170多處印章。人家這帖子才28個字,你這……這恐怕是實在沒地方蓋章了吧?否則這個數字可不行。你說它愛惜文物,他卻在這上面瘋狂亂來;你說他不愛惜,他還專門為這件文物修建了一個廟堂。後來為了方便自己「作業」,給這帖子加出4開的前副頁,9開後副頁。
  • 一封冬日的問候信,僅28字,卻讓乾隆欣喜不已,狂蓋100多個印章
    一封冬日的問候信,僅28字,卻讓乾隆欣喜不已,狂蓋100多個印章在古代,寫信是最正常不過的了,在那個交通很不方便的時代,如果想要表達朋友之間的相思,家人之間的相思等等,都是靠寫信的方式來傳遞的。所以,兩人之間的通信是多麼小而不值得一提的事,但也正是這樣一個平常不值得提起的信件,竟然被流傳了千百年的時間,而且還深受到乾隆帝的是喜歡,並且在上面狂蓋100多個章。一封信,竟然能讓皇帝喜歡成這樣,可見,它已經不能算是一封平常而簡單的信了,已經可以上升到書法了。
  • 乾隆有多麼喜歡印章?歷史上的乾隆真的那麼喜歡給收藏品蓋戳嗎?
    肯定會問,這乾隆居然還有收集控的毛病?沒錯,他活了那麼長,肯定會有點自己的人生愛好和理想追求嗎?接下來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乾隆究竟收集了多少枚印章。同時也給大家講一下乾隆和這些印章之間的故事。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在延禧攻略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是,瓔珞看到乾隆收集的畫作上居然蓋了40多個章嘲笑乾隆說這和她當年在橋底下看到的狗皮膏藥是一樣的。
  • 令妃深受乾隆喜歡,10年連生6個孩子,死後一百多年屍體不腐
    眾所周知,後世人對清朝的乾隆帝評價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乾隆帝將康乾盛世推向巔峰,是一代明君,有的人則認為,乾隆晚年好大喜功,導致清朝由盛轉衰,是一位昏君。今天,我們說的是乾隆皇帝非常寵愛的妃子令妃的故事。
  • 乾隆為寶貝女兒選夫婿,令妃看不上,乾隆說了8個字,卻一一應驗
    乾隆年間,最受寵愛的公主,是令妃生下的第一個孩子,歷史上的固倫與靜公主,常被稱為「七公主」。公主的駙馬是乾隆親自選出來的,還曾被人預言將來會有大用,沒想到果然成真。七格出生後,一直住在太后身邊,和太后之間祖孫關係很深,乾隆對自己和令妃這第一個孩子也十分疼愛。七公主乖巧可愛,日日夜夜隨孩子在宮中長大,身為父母的皇妃,也開始為自己的婚事煩惱。
  • 郎世寧畫了一幅乾隆召見嬪妃圖,乾隆:偷窺此圖者,必凌遲處死!
    有一年,乾隆召見郎世寧入宮繪畫,郎世寧帶著畫具,由太監領進宮,到了之後,才發現乾隆正在和眾多嬪妃嬉戲玩耍,那場面,令身為西洋人的郎世寧都感到非常不自在,可畢竟聖意難違,郎世寧雖然尷尬,也只能戰戰兢兢為他們作畫。
  • 荔枝說:網紅乾隆的審美有多迷?
    愛蓋章的boy運氣都不會太差——愛新覺羅·牛皮癬·弘曆   據《乾隆寶藪》記載,乾隆有印章1000多方,常用的就有……500多個(真不怕找不到或拿錯麼)。   這些印章個頭特別大不說,空白處還刻了各種說明,生怕別人不知道這是皇帝的御用章。
  • 乾隆質問令妃:為何害死如懿,令妃回答讓乾隆怒扇10個巴掌
    魏嬿婉知道事情敗露她當然是害怕極了皇帝也不作聲,緩緩起身,走近嬿婉用冰冷的手抬起魏嬿婉的臉冷笑了會,便連扇了魏嬿婉數十下耳光最後還賜了魏嬿婉毒中之王《如懿傳》乾隆質問令妃:為何害死如懿,令妃回答讓乾隆怒扇10個巴掌
  • 義大利人畫的乾隆,很真實,像是東北老大爺!
    義大利人畫的乾隆,很真實,像是東北老大爺!文丨宋水清宮劇的熱播,讓許多人流連忘返,對於後宮的爭鬥非常感興趣。許多的女人還幻想如果生在清朝,那麼就一定要嫁給乾隆。因為乾隆英俊瀟灑,有權有錢,可以說是完美男人了。但是在這裡,小編就要潑一盆冷水了,要說皇帝有權有錢沒錯,但是英俊瀟灑是從哪兒得知的?屏幕中的乾隆和歷史真實的人物必然是不同的,今天我就帶大家看看義大利人畫的乾隆,很真實,像是東北爺們!在古代的時候,科技並沒有那麼發達,沒有手機或者相機,更沒有照片,所以說皇帝們長相我們只能通過畫像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