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一周丨30年過去,今天讀三毛還有意義嗎?

2021-01-17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時至今日,相聲演員嶽雲鵬唱起《橄欖樹》,還是有年輕人在臺下跟著唱。這首歌由齊豫演唱,作詞是三毛。

1991年1月4日,三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今天是30周年。

多年以後,浙江舟山的三毛散文獎,每屆都是三毛迷的狂歡,三毛的書也一版再版。2020年11月,果麥文化推出了三毛侄女陳天慈的《我的姑姑三毛》,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為什麼愛三毛?

為什麼三毛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受到那麼多人喜歡?

她出生於1943年,祖籍浙江舟山,出生在重慶,在中國臺灣長大。13歲時,因為不適應當時模板式的教育體系,選擇休學,開始寫作。24歲留學西班牙,認識了她的愛人荷西。她48歲的一生走遍了54個國家,寫下了幾百萬文字。

三毛(1948-1991)

陳天慈說:「在1970-1980年代的華人世界裡,小姑是讀者的眼,帶讀者看世界。她開了扇窗,無意間做了先鋒,在遠方留下足跡。」

在去年,紀念她的29周年忌辰的紀錄片《三毛不在的日子》中,導演採訪了臺灣某大學的中文系主任張雪媃,她也說了同樣的話:「一個年輕的女人,敢跑到這麼遠的地方去,很勇敢。她開啟了一個風氣之先,我想大陸很多女作家也受到她的影響。」

臺灣世新大學中文系主任張雪媃

作家賈平凹在為《我的姑姑三毛》作的序中說,他在很多地方,常見一些年輕女性,她們沒有固定的職業,或已辭職,穿著長衫,脖子上手腕上掛了誇張的飾品,喜歡旅遊,在報刊和微信上寫了許多文章。很多人會向他介紹:「這是我們這裡的三毛!」

賈平凹為陳天慈《我的姑姑三毛》作的序

可見,三毛——作為「遠方」的代號,今天還會影響著年輕女性。世界那麼大,誰不想去看看呢?看看天空飛翔的小鳥、山間輕流的小溪、寬闊的草原,還有夢中的橄欖樹。

這就是流浪世界的三毛、與荷西定居撒哈拉柴米油鹽的三毛、走到哪裡都有崇拜的讀者的三毛、讓人羨慕又想效仿的三毛。

今天讀三毛還有意義嗎?

「母親的腿上,好似綁著一條無形的帶子,那一條帶子的長度,只夠他在廚房和家中走來走去。大門雖沒有上鎖,她心裡的愛,卻使她甘心情願把自己鎖了一輩子。」這是三毛對母親的描述——一個典型的傳統婦女,相夫教子,家庭就是她的天,丈夫和孩子是她最大的成就。

父母的愛給了三毛很多堅強的力量。

陳天慈說,「所有被人們傳頌的偉大傳奇背後,都有隱忍著思念和擔心的父母。所有義無反顧為愛走天涯的愛情裡,都有父母夜晚的無私體諒和包容。」

《滾滾紅塵》中的「父母愛情」,是三毛對於家族史的關注,也是家庭影響三毛的體現。

三毛《滾滾紅塵》

包容的家庭、獨特的時代,孕育了三毛。

「上世紀80年代的三毛熱,跟那個時代的狀況直接相關。」《三毛不在的日子》導演王楊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改革開放讓中國打開大門,對於中國人來說外部世界的信息是非常匱乏的。三毛的作品給年輕人帶來了一個接觸和理解『遠方』的機會,她的旅行文學把人們帶到遙遠的地方,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促使人們展望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三毛的那種特立獨行、敢愛敢恨、自信勇敢,在今天仍然可以作為當下人在現代生活中自身處境的投射。她的所有決定都來自自己,並由自己承擔,今天儘管社會風氣、開放程度變了,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做不到。

肖泉拍攝的三毛

肖全曾為三毛拍了一組照片,在成都的街頭,三毛在人群中走過,或者坐在門前的臺階上。肖全拍出了三毛那種與周圍環境不同的氣質。

肖全說:「三毛最大的精神是決定自己的人生。」

與荷西的婚戀也好、學業的選擇也好、生活的選擇也好,三毛今天依然有先鋒性。

跟著自己的心決定自己的人生,並且為之負責,今天又多少人能做到?我們今天,去撒哈拉住住,去南極冒冒險,走走加那利群島的海岸線,比三毛的時代容易。但是就與三毛一樣到達「遠方」了嗎?恐怕沒那麼容易。地理上容易,心理上難。

王楊說:「三毛已經離開我們,三毛對我們的影響和啟發依舊。」

《三毛不在的日子》導演王楊,《我的姑姑三毛》作者陳天慈

如果要了解三毛,除了三毛自己的作品,這本《我的姑姑三毛》也是不錯的選擇。作為當事人,她對於三毛的回憶,對於家族的回憶,能夠讓我們更透徹地讀懂三毛。

賈平凹一天半讀完之後,覺得「它給了我們另一個真實的三毛,我推薦熱愛三毛的人都去讀讀。」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三十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還是深愛著三毛
    前些日子,一段三毛1990年在成都旅行時接受採訪的視頻,突然又登上了熱搜。鏡頭裡的三毛,穿著一件簡樸的白色外套,圍著一條紅色絲巾,溫柔地跟記者分享著自己在成都旅行時的體驗。也有人哀傷地感嘆,時間已經過去這麼久了,自己再也沒有遇到像三毛一樣的第二個作家……驚奇、感嘆、追憶、哀愁……每個人都在用各種方式分享著自己對於三毛的感受,翻遍評論區,居然找不到任何一條哪怕是稍有負面感的評論,在如今日益充滿了戾氣的網際網路裡,這種情形簡直算得上無比罕見。
  • 文周周丨三毛與荷西:撒哈拉沙漠的愛情
    然而她沒有預料到,那裡等著她的除了非凡的異鄉生活,還有著給足她婚姻安全感的男人——荷西。三毛與荷西的第一次相識是在1967年,那一年, 24歲的三毛孤身前往馬德裡文哲學院求學,彼時荷西還在讀高中,時年十八歲。第一次見到荷西,是在朋友家,第一印象就覺得這個男孩很英俊。起初,三毛一直把他當弟弟。
  • 作家三毛:30年後的今天,我們還在看她的《夢裡花落知多少》
    1991年1月4日,三十年前的今天,因子宮內膜增生症住院治療的臺灣著名作家三毛被發現在臺北榮總病房用絲襪自縊,時年48歲。人生自古誰無死,但死後三十年,她的文字仍然被當下的人們捧在手心閱讀,她書裡的文字激勵著無數的人在黑暗中鼓起勇氣,點燃生活的光亮,尤其全球被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人們需要這樣的文字勇敢地面對生活給予的一切。
  • 30歲了,讀法國蒙彼利埃金融碩士課程還有意義嗎?
    俗話說「三十而立」,人到了三十歲該有自己的一番成就,然而現實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到了30歲還沒有做出自己的成績,金融行業相關從業的在職人員,30歲時再去讀一個法國蒙彼利埃金融碩士課程還有意義嗎?劉老師認為有以下三大意義,供大家參考。
  • 重溫三毛經典 對話三毛家人:看她的書,要看得深
    對話陳田心:看三毛的書,要看得深  讀三毛的書,不難感受到她與家人強烈的情感羈絆。1964年,18歲的三毛赴西班牙留學,母親與小姨從臺灣一路送行到香港機場才捨得與她分別,三毛在《赴歐旅途見聞錄》裡寫道:「回頭再看了母親一眼,再看了一次,然後硬下心去再也不回頭了,淚是流不盡的」。
  • 懷念三毛:年少讀不懂三毛,讀懂已不再少年!
    三毛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有人說,「流浪」才是她真正的名字。愛她的人很多。賈平凹說:許多年裡,到處逢人說三毛……我企羨著三毛這位真正的作家。28年前的今天,三毛選擇離開人世。年少時,讀三毛的文字,只是喜歡。進入中年,再讀三毛,才讀懂她,讀懂人生。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裡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
  • 「三毛」是三毛嗎?
    這是《荒山之夜》,三毛跟隨荷西準備去沙漠裡找化石的著裝描寫。這兩處著裝描寫都體現了「三毛」是一個很隨性的人。與此同時,三毛還通過幽默俏皮的人物對話來塑造三毛形象。如「你呢?」他又問我。「你今天主演的是《雷恩的女兒》?」荷西說。「猜對了。好,現在開始工作。」這段對話展現了「三毛」是個很有情趣的妻子。除此之外,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在三毛的散文作品中,更是隨處可見。
  • 開學的意義丨周到態度
    在開學前一周,馬斯克帶著一頭小豬,向全世界展示了他的新一代腦機接口。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真的可以實現這樣的技術,只要往大腦裡植入一塊晶片,就可以獲得現在我們苦苦學習幾十年的知識。而同樣在開學前,馬雲在雲谷學校的第一課上,大大宣傳了一把雲谷的教育理念:「我們想辦一個不同的學校、不一樣的學校……今天的教育是第一次工業時代以後建立起來的,是兩百年以前的人對未來設計的一種教育機制和體制。兩百年過去了,我們今天要思考未來的兩三百年。」
  • 《我的姑姑三毛》:三毛身邊人的回憶錄,真實而又平凡
    每次網上曝出一個明星離婚或者私事時,大家都會議論紛紛,很多時候,人們都會八卦明星的真實生活會是什麼樣的,他們的感情世界以及日常生活會跟正常人不一樣嗎?明星作為公眾人物,是大眾的飯後茶餘,所以他們的隱私就成了人們的談資。文學上有一個現代作家,開了自由之先河,是一個隨性的追求愛情的女性,她叫三毛。
  • 三毛離開快30年了,她到底是什麼樣子?
    這是陳天慈對她的姑姑、作家三毛的印象。  在新書《我的姑姑三毛》中,她寫下了很多有關姑姑三毛的回憶。有人評價,剝離開以往刻板的印象,這本書讓讀者看到了三毛最真實的一面。  最不像大人的大人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這句話曾讓很多人想起了三毛。
  • How to Read a Book a Week? 如何在一周內讀完一本書
    讀公關材料不足以理解一本書,讀書摘要也很不好。 我從來沒有看過準確傳達作者意思的摘要。So how can we read a book or more a week?那麼我們如何一周內讀一本活多本書呢?事實證明,我在大學時獲得的一些建議還是蠻有用的。麥可·希門尼斯,拉丁美洲歷史的教授,是我曾經最好的教授之一。有一天我告訴他,我正在掙扎於閱讀的負荷。
  • 40歲了,讀在職研究生還有意義嗎?
    「今年40歲,想讀在職研究生,還有意義嗎?」這是來自一個學員的提問。今年有了讀在職研究生的打算,就是想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再多學點東西,雖然說自己看書也能學到,但也想通過讀研拿個正規的文憑,提升一下職場競爭力。40歲,人生已經過了一半,甚至是一大半,雖然說每天雞零狗碎的事情一大堆,但並不甘心人生就此一成不變,整日淹沒在鍋臺灶邊和娃兒的屎屁尿中。所以我覺得40歲讀研是否有意義,自己說了算。」
  • 親愛的,「三毛」
    1991年的今天,是她逝世的日子。提起三毛,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不是美女,而是一個高挑著身子,披著長發,攜了書和筆漫遊世界的形象。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裡,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
  • 三毛影響幾代人的一段語錄,特別是末尾9個字,讀一遍能記住一生
    說起三毛影響幾代人的語錄,真的很多很多,三毛的來生樹,多少人讀完,也羨慕這樣的來生,也要做一個樹,站成永恆。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很貼近三毛生活的句子,完全是三毛的真性情流露,不用去偽裝的句子。可以說這段句子,是影響了幾代人,特別是特別是末尾9個字,讀一遍能記住一生!
  • 30年前調查:清華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理想是什麼?看後讓人慚愧!
    直到今天,每學期的主題團日,依然是增進同學感情的好機會!果然,清華人怎麼能不「又紅又專」呢▼你是黨團員嗎?交入黨申請書了嗎?你讀過他們的著作嗎?▼你是否讀過馬克思、恩格斯或列寧的著作?30年前, 清華的男女比更恐怖 ,爭著入黨 ,也想爭著談戀愛。 雖然,將近40%, 都沒談過。▼你在談戀愛嗎?
  • 那個叫三毛的女人 | 三毛逝世27周年
    我大概每隔幾年,都會重讀一遍三毛的作品,和《紅樓夢》一樣。每一次,我都讀出了不同的層次、態度、想法、感悟。她作品的脈絡,是有縱向自我體系的,並且看似簡單樸實的文字背後,頗有深意。我認為這才算中文的最高境界:不是看不懂的文字才是好的、高深的、有文化的。當文字作為傳媒載體失去了傳播的效應,那麼一切又有何意義?文字或閱讀是一件極私人口味的事,誰規定被看懂的文字就是淺薄呢?
  • 小詞大用:read & say 不止讀和說,還有這些用法很多人不知道!
    提到read和say大家最熟悉的意思是「閱讀」和「說」的意思了,其實這兩個單詞的用法是非常豐富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深挖下它們的用法:>read的3個用法首先看 read 相關的三個例句:1.A sign on the outer door read: 'No Entry'.
  • 三毛與荷西感情並不好?只是三毛自己的一廂情願?真相已不重要了
    在西班牙的馬德裡大學進修時,三毛遇到了比她小八歲的高中生荷西。才18歲的荷西,居然對24歲的三毛一見鍾情。這個帶著法國帽的男生常常逃課,理由就是為了見三毛一面。18歲的荷西認真地對三毛說:「你等我結婚好嗎?六年。四年讀大學,兩年服兵役,六年一過,我就來娶你。」
  • 三毛: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
    1943年3月,三毛出生於戰時的重慶。父親期待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戰爭,於是給了女兒一個「肩負和平的大使命」,將她取名為「陳懋平」。「懋」是家譜上的排行,她前面還有一個姐姐。三毛父親陳嗣慶早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後來當上了律師,自律、固執、正直,是一位典型的知識分子。
  • 讀三毛的《夢裡花落知多少》,看她對荷西無法言喻的愛
    讀三毛的《夢裡花落知多少》,看她對荷西無法言喻的愛文/大耳朵讀書會大家好,這裡是大耳朵讀書會,今天想給大家帶來一本書,叫做《夢裡花落知多少》,這本書是作家三毛寫的,這是一部以荷西死後的生活為主題的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