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時至今日,相聲演員嶽雲鵬唱起《橄欖樹》,還是有年輕人在臺下跟著唱。這首歌由齊豫演唱,作詞是三毛。
1991年1月4日,三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今天是30周年。
多年以後,浙江舟山的三毛散文獎,每屆都是三毛迷的狂歡,三毛的書也一版再版。2020年11月,果麥文化推出了三毛侄女陳天慈的《我的姑姑三毛》,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為什麼愛三毛?
為什麼三毛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受到那麼多人喜歡?
她出生於1943年,祖籍浙江舟山,出生在重慶,在中國臺灣長大。13歲時,因為不適應當時模板式的教育體系,選擇休學,開始寫作。24歲留學西班牙,認識了她的愛人荷西。她48歲的一生走遍了54個國家,寫下了幾百萬文字。
三毛(1948-1991)
陳天慈說:「在1970-1980年代的華人世界裡,小姑是讀者的眼,帶讀者看世界。她開了扇窗,無意間做了先鋒,在遠方留下足跡。」
在去年,紀念她的29周年忌辰的紀錄片《三毛不在的日子》中,導演採訪了臺灣某大學的中文系主任張雪媃,她也說了同樣的話:「一個年輕的女人,敢跑到這麼遠的地方去,很勇敢。她開啟了一個風氣之先,我想大陸很多女作家也受到她的影響。」
臺灣世新大學中文系主任張雪媃
作家賈平凹在為《我的姑姑三毛》作的序中說,他在很多地方,常見一些年輕女性,她們沒有固定的職業,或已辭職,穿著長衫,脖子上手腕上掛了誇張的飾品,喜歡旅遊,在報刊和微信上寫了許多文章。很多人會向他介紹:「這是我們這裡的三毛!」
賈平凹為陳天慈《我的姑姑三毛》作的序
可見,三毛——作為「遠方」的代號,今天還會影響著年輕女性。世界那麼大,誰不想去看看呢?看看天空飛翔的小鳥、山間輕流的小溪、寬闊的草原,還有夢中的橄欖樹。
這就是流浪世界的三毛、與荷西定居撒哈拉柴米油鹽的三毛、走到哪裡都有崇拜的讀者的三毛、讓人羨慕又想效仿的三毛。
今天讀三毛還有意義嗎?
「母親的腿上,好似綁著一條無形的帶子,那一條帶子的長度,只夠他在廚房和家中走來走去。大門雖沒有上鎖,她心裡的愛,卻使她甘心情願把自己鎖了一輩子。」這是三毛對母親的描述——一個典型的傳統婦女,相夫教子,家庭就是她的天,丈夫和孩子是她最大的成就。
父母的愛給了三毛很多堅強的力量。
陳天慈說,「所有被人們傳頌的偉大傳奇背後,都有隱忍著思念和擔心的父母。所有義無反顧為愛走天涯的愛情裡,都有父母夜晚的無私體諒和包容。」
《滾滾紅塵》中的「父母愛情」,是三毛對於家族史的關注,也是家庭影響三毛的體現。
三毛《滾滾紅塵》
包容的家庭、獨特的時代,孕育了三毛。
「上世紀80年代的三毛熱,跟那個時代的狀況直接相關。」《三毛不在的日子》導演王楊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改革開放讓中國打開大門,對於中國人來說外部世界的信息是非常匱乏的。三毛的作品給年輕人帶來了一個接觸和理解『遠方』的機會,她的旅行文學把人們帶到遙遠的地方,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促使人們展望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三毛的那種特立獨行、敢愛敢恨、自信勇敢,在今天仍然可以作為當下人在現代生活中自身處境的投射。她的所有決定都來自自己,並由自己承擔,今天儘管社會風氣、開放程度變了,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做不到。
肖泉拍攝的三毛
肖全曾為三毛拍了一組照片,在成都的街頭,三毛在人群中走過,或者坐在門前的臺階上。肖全拍出了三毛那種與周圍環境不同的氣質。
肖全說:「三毛最大的精神是決定自己的人生。」
與荷西的婚戀也好、學業的選擇也好、生活的選擇也好,三毛今天依然有先鋒性。
跟著自己的心決定自己的人生,並且為之負責,今天又多少人能做到?我們今天,去撒哈拉住住,去南極冒冒險,走走加那利群島的海岸線,比三毛的時代容易。但是就與三毛一樣到達「遠方」了嗎?恐怕沒那麼容易。地理上容易,心理上難。
王楊說:「三毛已經離開我們,三毛對我們的影響和啟發依舊。」
《三毛不在的日子》導演王楊,《我的姑姑三毛》作者陳天慈
如果要了解三毛,除了三毛自己的作品,這本《我的姑姑三毛》也是不錯的選擇。作為當事人,她對於三毛的回憶,對於家族的回憶,能夠讓我們更透徹地讀懂三毛。
賈平凹一天半讀完之後,覺得「它給了我們另一個真實的三毛,我推薦熱愛三毛的人都去讀讀。」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