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城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莊嚴堅固的城牆體現著皇權的肅穆與威嚴,更關係社稷的安危。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完工於1393年,歷時28年,包括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4重城牆。她是世界上長度最長、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垣,現完整保存25.1公裡。可以說,南京明城牆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文化瑰寶。
她體現了先輩們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南京明城牆城磚長約40釐米,寬約20釐米,厚約10釐米;城牆條石每塊重達千餘斤,層層壘砌成高12-24米、底寬8-27米、頂寬3-18米的牆體。
由於城磚來自全國各地,城磚的土性呈多樣性(有黏土、沙土、高嶺土等)。為了確保城磚的燒制質量,朝廷要求各級官員、士卒、夥夫、窯匠均需在城磚上留下姓名;少則1字(或符號、記號),多則70餘字,以便驗收時追溯責任。
這種帶文字的城磚,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大特點,保證了南京明城牆的結實堅固,充分體現了先輩們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她展現了中華民族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民族品格。
史料記載,南京明城牆的鑽石並非在南京城內燒制,而是由全國1部(工部)、5省(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152州縣的28萬民眾共同燒制而成。
據統計,南京明城牆共用城磚約3.5億塊;單從城磚的來源看,明城牆屬於南京城,更屬於整個中華民族。
她寄託著中華兒女拒絕戰爭、渴望和平的樸實夢想。
恩格斯說:「火炮改進的最初結果之一,是築城藝術的徹底改革」。
在軍事防禦功能上,南京明城牆針對當時的攻城器械、火器,及南京地區的地形、地貌,無論在城牆的高度、厚度、基礎、建材、城垣關鍵部位的設防,都達到了中國城垣建築嶄新的歷史高度。
然而,城牆說道底是一種被動的防禦性屏障,或者說是一种放大版的「盾牌」,本質功能在於抵禦侵略、拒絕戰爭。因此,南京明城牆無時無刻不在向世人訴說著,中華民族渴望和平、嚮往美好生活的樸實夢想。
她承載著東方大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
南京明城牆的城磚銘文,為後人留下了豐富而珍貴的文化信息和歷史資料;尤其為研究漢字、書法、篆刻藝術、姓氏、責任制等提供了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同時,通過研究銘文,可發現不同時期燒制的城磚,為認識南京城垣的發展和變遷,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
南京明城牆之所以有如此氣勢,得益於中國數千年城垣建造發展史,是中國冷兵器向火兵器轉型時期的必然產物。
現如今,南京明城牆歷經600多年風雨依然昂首挺立,還在於建造過程中嚴格的質量管理。從現代企業管理的角度看,明城牆堪稱質量管理的典範。
1956年10月,南京明城牆分多段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全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牆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今天,南京明城牆的軍事防禦功能已然退卻,但其本身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可貴精神和品格,必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出永恆而璀璨的光芒。
(歡迎大家點讚、收藏、轉發、評論並關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