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世,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星星》《詩刊》《詩歌月刊》《中國作家》等報刊發表詩歌1000多首,在《四川文學》《名作欣賞》等報刊發表詩歌評論100多篇。代表作《夾縫》被《世界詩人》推選為2015年「中國好詩榜」二十首之一,入選高三語文試題。詩作入選《雙年詩經》《新世紀詩典》《中國新詩排行榜》《上海詩人十年精選》《21世紀世界華人詩歌精選》等90多種選本。獲全國第二十五屆魯藜詩歌獎、第三屆中國當代詩歌獎(2013-2014)等數十種獎項。《名作欣賞》兩次推出評論專輯,此外,《文藝報》《文學報》《詩探索》等報刊發表相關評論。
感嘆號
倒立了一生
每天都在感嘆
那些容易彎曲的事物
春天貼
山坡上的野花
樹上的鳥鳴
河中撲騰的野鴨
都夠美的
可我不知道
誰是我的春天
草族
我不沾花
但惹草
春天裡
我不在花下
而在草裡
多少年了
我與花保持足夠的距離
而與草不分你我
我與草像兄弟
也像情人
燈
母親把我帶到塵世
知道黑暗將我淹沒時
天上那些星星靠不住
就提前給我備好一盞燈
我提著這燈
一次次地
穿過人生黑暗的隧道
剩下的光陰
母親肯定也在看著我
秘密
我不知天梁河在哪
也不知天梁河是條什麼樣的河
更不顧風高浪急
只想陪你在天梁河散步
我們不說話
不是無話可說
而是怕一旦說出
天梁河就不再是天梁河
幸好遠處的危崖替我們說出了
腳下的亂石替我們說出了
說得最好的是野草
把我們一生的秘密告給了天梁河
與光為伍
與光為伍
我就變得明亮起來
那些黑暗
從我的四周退隱
在光中
我不忍說出太多的悲傷
從此,我用光
與一切陰影博鬥
即使失敗了
內心也亮堂
鏡子
文亮啊,你才是一面鏡子
照出了我們皮袍內的軟肋
藏在血肉中的人性
為什麼用淚水才能擦亮
現在這面鏡子猝然碎了
站在背後苟且的我們
像陌生的蒙面人
誰也不認識誰
水
柔軟得
無法站起來
清澈得
一眼能看到底
只有特別冷時
才會收縮自己
表現出一點堅硬
來對付生活
五十歲書
五十歲啦,還像寄生在樹上的一片葉子
門
用柴做成
陽光照上去
像童年一樣金燦燦
曾被我的親人一次次打開
現在永久地關上了
我的鄉愁如塵埃
在外面的世界漂泊
中年的頭上
落滿了塵世的大雪
故鄉的天空
好像有幾隻麻雀飛過
我用昏花的老眼
在辨認
哪一隻是我的影子
呼巖鸞,本名李生春,當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著有詩集《四季流放》《飄翎無墜》《呼巖鸞世紀末詩選》《碎片》《金沙粒》《呼巖鸞新世紀詩選》《世說新詩》《呼巖鸞長詩集》《佛痕禪跡》《日落時分》《口頭禪》等十多部。詩歌、文學評論散見於《人民日報》《名作欣賞》《詩刊》《星星》《延河》《詩潮》《山花》《重慶文藝》《世界日報》《中華日報》等諸多報刊。曾供職於省級宣傳部門和出版社。
夾縫與低處的自由抒情
——評王立世的詩
呼巖鸞
詩人王立世創作了千餘首詩歌,在傳統派、現代派、後現代派獨愛本派作品且傾向於黨同伐異的中國詩壇上,引發了一種驚異的文學現象,就是他的詩歌竟被各派詩人一致接受,並得到如潮的好評。論生活與成長的年代,他應該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潮前衛的詩江湖中浮沉的,但他走的是自己的詩歌路線,有新古典的意味,但又難以準確命名。
王立世詩歌繼承了「詩言志」的古典旨趣內核,和從《詩經》到「五四」新詩「詩緣情」的藝術殼體,並且吸納了中外與時俱生的美學元素。他的詩歌多半震顫著當代人的焦慮不安,又被一種絕不虛妄的樂觀與熱愛所稀釋;有力的藝術承載足能擔負起對生活評判的重量;簡單而執著的抒情或敘事,卓有成效地表達了一代人對生命與死亡的痛惜。每個詩人都可在他的詩中找到自己刻骨銘心的情感而會心一笑,他的詩歌也在盡力表現對人類的理解和友善。《上帝書》這樣寫到:「往日/你讓我發瘋/今朝/我讓你頭疼/你和我/為什麼不能越過偏見/來到一個屋簷下/握一下手」。詩人和上帝和好了,就能和世界和好,就能和人類和好,就能和自己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好。
一、主體唯我即詩人
王立世把自我作為唯一的抒情主體不肯棄權,極強的自我表現欲望與能力,使詩中的「我」真實無偽又無怪癖。讀者可以把詩中所有的「我」當成王立世本人去親近,解讀詩歌的內涵時進而擴展到社會和時代。《身體詞》確也是身體寫作,但不露下半身,是用身體寫靈魂,是為靈魂而高蹈。眼耳手足各有二用,身體躺做路立做碑,一顆心分給愛人與仇人。由於「頭顱始終無法低下來,一些詞語在裡面鬥毆」,詞語的鬥毆其實是思想觀念、情感糾葛的鬥毆,表現的是世俗與理想,美善與邪惡的對抗與搏鬥。「詩人是無形世界的傳道者」(英國詩人史蒂文森),王立世卻並不宣傳聖賢之道,他宣傳的是一個凡人的失敗和勝利,堅強和軟弱,光榮和恥辱,痛苦和歡樂,平庸和崢嶸,人性和獸性,在《另一個我》、《命運》、《與時光書》、《墓志銘》等等作品中可以領略一二。在《我想還原成一隻遠古的猴子》中,詩人想異化為猴,為的是「恢復一些遺失的天性/修補一些人性的漏洞」,這是對人性退化衰落的無聲批駁。《天真》寫自己被天真害得好苦,但在世風日下、道德滑坡的時代「更怕丟掉僅剩的一點天真」,充滿著矛盾和糾結的心靈在碰撞出詩的火花。詩人用《2013年》、《這些年》兩首詩總結了不肯沉淪塌方的生活,把結論寫成《一個殉道者的自白》,此首詩成為新世紀以來最悲情的身體寫作。詩人假想失去舌手腳頭顱心臟這些生命賴以存在並藉以思考和表達的器官,但仍不認輸,仍不苟且,仍不迎合,因為他種植在大地上的詩歌「春風一吹,遍地蔥綠」,有雄心和個性的詩人理應如此。詩人「在真正的失敗面前/我從不害怕,更不退縮/我最怕的是失敗之前/就以莫名其妙地失敗」(《失敗》),表面上是寫詩人對成敗的態度和認識,實際上是寫社會的複雜和險惡。
二、夾縫——寬闊的母題和牛漢囚虎的咆哮
王立世的夾縫是詩場,不是官場和商場。優秀詩人才有夾縫感。王立世熱愛的詩人裡爾克的夾縫是基督的諾言與上帝的給予的鴻溝。王立世在精神上自我設計的夾縫,是現實與理想的距離。詩人相信「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也相信距離永在,夾縫永在,詩歌永在。王立世不想擺脫夾縫,也不想把夾縫當作得過且過的臥榻。夾縫變成他詩歌的產道、產床與搖籃,詩都是被擠壓出來又被哺育成長的。詩人寫夾縫的詩有三首,《夾縫》寫盡生態惡劣,生存兇險,但詩人不離不棄,「夾縫,夾縫/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夾縫裡的風》「把夾縫洗劫一空」,比雪上加霜還嚴重,更顯殘酷和荒涼。《夾縫裡的陽光》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出現了草木向榮,鳥鳴翠柳的景象。夾縫是詩人創造的一個經典意象,他沒有迴避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對抗,也認識到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客觀環境,因而在痛苦失望中總是孕育著幸福希望。我們可以把他的所有詩歌視為「夾縫詩歌」,都折射出陽光的顏色。他的詩歌中不斷出現夾縫,延續著他情感的脈絡。人像草一樣被石頭壓迫,仍頑強求生:「從縫隙裡/探出扁平的頭」(《日子》),誰又不想「透過樹葉的縫隙/好好欣賞一下太陽的真容」(《想買一張今日的船票》)。有感於夾縫的逼仄和擠壓,詩人告誡人們要學會「像庖丁解牛那樣/在夾縫裡穿行」(《再次打量生活》)。夾縫拓展了詩人的思維和意識,激勵著他抗爭的信心和勇氣,激發了他對陽光和自由的渴求和期盼。假設現實改觀,理想陡現,夾縫消失,將會有什麼樣的詩呢?王立世寫下了《傷口》,傷口是肉體被侵略後留下的夾縫,夾縫是現實最斑斕的傷口,「流過血」,「灑過鹽」,「目睹了刀光」,「體驗過生命的至疼」,「懂得隱忍的力量」,最可寶貴的是「記載著光榮、恥辱和夢想」。王立世的夾縫詩歌雖然沒有像牛漢先生筆下的華南虎留下血淋淋的趾印,但我們仿佛能聽到詩人內心被囚禁的那隻精神之虎震天動地的咆哮。
三、低處——詩歌在此棲居和魯藜的泥土成路
高處的廟堂宮殿,犬儒很多,好詩卻不多。好詩都是在低處生存的詩人在低處寫出來的。杜甫一生在低處流離,卻寫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布羅茨基四海無家,在前蘇聯勞改營低處挖土豆,在紐約時代廣場還帶著低頭挖土豆的樣子漫步,為著永不離低處,在瑞典諾貝爾獎頒獎活動中,眾人起立向國王致敬,唯諾獎得主布羅茨基與夫人端坐不動。唯低處的生活有詩歌。詩人王立世熱愛、鍾情、嚮往、尋找、駐足低處,「我喜歡在低處散步」(《毛毛蟲》),「經常懷念低處的沙土」(《一粒塵埃》),「我就這麼低頭活著」(《尷尬》),「我把自己放得很低」(《身臨其境》),「在別人的屋簷下一樣低頭」(《由鳥和螞蟻想到的》),「我像低洼的盆地」(《自己的歌》),最終詩人熟悉了社會的「最低洼的部分」,並堅信「時光會抹平一切」(《這些年》),才洶湧著「在生活的低處自由抒情」(《向于堅和韓東致敬》)的理想與激情,才有魯藜筆下的「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的樸實無華和低調行事。低處看到的更真實,更複雜,從而呈現了國土最低處的真實面貌和生存境遇。有一條極其張狂的狗是不應忘記的(《我不知該怎樣描述一條狗》),有一條不幸的狗讓我們憐惜(《狗和刀》),有一隻老螞蚱的悲慘結局讓我們反思(《秋後的螞蚱》)。《狼笑了》和《小人》讓我們看到了低處的陰險和兇殘。詩人在低處高起來,高過了高處。低處有大面積的智慧,逼退黑色與灰色的謬誤。思悟在擴展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留下的是無限大的審美空間。飽滿的真善美中再容不了一丁點兒虛飾矯情,更遑論阿諛逢迎。
四、比興賦在現代漢詩搖晃蒹葭又鳴響了雎鳩關關
《詩經》時代的弓箭,已被現代武人用自動步槍代替。《詩經》的詩藝卻在脫開現實的徐志摩、緊扣現實的臧克家、在生活低處的時代夾縫裡掙扎的王立世等等現當代詩人手中熠熠生輝。「比喻」這套愈練愈精的中國功夫,能暗示象徵不便言說者,把龐然大物符號化。王立世的詩性思維是超出「形象思維」的「意象思維」。前者只有形之象而無意,後者意與形合一成象。很難找出美國詩人龐德與中國詩人王立世在意象妙用上的差異,根都在李白的詩裡。王立世的狗、馬、魚、猴、狼等動物意象,得到了牛漢的鷹、虎、麂子、猞猁、汗血馬等動物意象的真傳。王立世詩歌的長處在於情景相生,託物立意,寓思於境,把外在的景物與內在的情思水乳交融彌合成體,前所未有的好詩妙句自會湧現。如:兒子「直到有一天/ 他心事重重/ 和我要走一瓶酒」(《兒子》),誰沒有過青春的迷惘?媽媽背了一輩子生活重負,什麼都背過,「唯一沒背過的/就是漸漸蒼老的自己」(《媽媽的背》),人怎能背自己?話之絕顯愛之深。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有一個重要觀點:好詩「整首詩是為了最後一行而寫」。最後一行是全詩最精彩最核心的一行,是詩眼,在最後觀照全詩。王立世對這種技法運用得極為精道嫻熟,在最後一行或最後一句出詩眼的詩多達幾十首。《一想到》中詩人一連串想到人生苦狀與不可避免的死亡,最後一句寫開悟:「一想到這些/ 我就不再為那些身外之物咬牙切齒」,相通了,就放下了,放下了,身心就輕鬆了。《撫摸愛情》是生活道路越來越坎坷時獲得的慰藉和回報,最後一句「手背上長出了老年斑/我的愛情已長成一片豐美的草原」,此種困苦中堅持到老的忠貞愛情,這首詩以獨一無二的方式作了特殊的表達。王立世還自創格律,以格式化寫詩,此類型的詩也很多。如《絆腳石》,全詩六行都用讓字開頭。《我不能再》全詩六行三句,每句都用「我不能再」開頭。有格式而無束縛,只是把節奏一再加強,把詩意一再加深。王立世用格式化手法,寫出了很多可讀可誦可傳的好詩。寫《媽媽的眼睛》:「看天時/天就藍/看草時/草就綠/看花時/花就開/看我時/我就流淚//什麼也不看時/就是一汪秋水」,通過五看一不看,寫出了母愛的聖潔與憂傷。《視角》:「老婆說/從前看/我像娘/從後看/我像兒子/從側面看/我像一堵長耳朵的牆」,惟妙惟肖,最後一句極為傳神,視角選得妙,說法也不尋常。這類詩大都呈現出傳統詩歌的韻律美和建築美。有句有篇的詩也很多,比如《桑乾河》,人性化描摹了一條河,寫出了現代鄉愁。在加速城鎮化的當下,《黃昏》給大自然唱了一曲悲愴的輓歌。詩歌本有教化與娛樂的功能,當娛樂成為主義,讀字淪為讀圖時,王立世稀有地把普世的人文倫理帶進了審美愉悅,在藝術表現的能指和道德評判的所指兩個可能背反的方向上,他走的是猶如佛教的八不中道,既不做詩歌的危險分子,也不做詩歌的積極分子,由於中道而生正觀,以無為心看世,以有為人寫詩。
五、閱讀的建議
當今詩壇每天都在大批量地生產偽詩、劣詩,相比之下,王立世的詩是在夾縫和低處寫成,更見出真誠和可貴。為了準確把握、深入探討他的詩歌文本,我提三點閱讀建議,出發點是美國新批評學派威廉•維姆薩特的主張:「詩歌既非批評家所有,亦非作者所有(誕生伊始,作品便脫離作者,進入超乎作者意願和控制能力範圍的世界),詩歌屬於公眾」。建議之一,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讀詩人的詩。王立世詩的題材主要是親情、愛情、友情、故土情和人生感悟、哲理哲思。他的抒情或是直接面對面傾訴,或是拈花微笑般的竊竊耳語。他的哲理表達或是如禪宗的幽深玄妙,或是如莊子、伊索的寓言洞徹人生。我們設身處地地想想,詩人和我們都在同樣的時空中活著和思想,就能明白詩人何以要用這樣掩蔽性極強的語言和意象表達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和看法。建議之二,在語言後面讀詩人的詩。王立世的很多詩,潛伏著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絕不可淺嘗輒止,在語言的背後,要聯繫社會現象,自由發揮想像力,復活語言邊緣的暗示、象徵與圖符。他動物園裡的動物在怎樣蛻變著?他注目的植物們能否掩埋大地的傷口?想到這些,應該能夠聽出夾縫和低處的弦外之音,真正做到透過現象去把握本質。建議之三,在語言中間讀詩人的詩,用一瞥之下產生的直覺,感受詩人歌吟的陽光下大地上的風景和人事。英國批評家路易斯斷言,一個讀者不研究文學理論倒離文學更近。直覺中的潛意識會把詩中的美好感情拉出來擁抱,產生共震共鳴的效應。
王立世自1986年發表第一首詩,到2010年,已經三十四年,他寫出了《夾縫》《雨》《想開了》《這倒黴的梯子》等很多優秀詩歌,得到了官方和民間、評論家和詩人的多方認可,詩歌風格處於穩定狀態。社會在轉型中,詩歌遭逢的環境更趨複雜,甚至有點混亂。他的「最淺的語言、最濃的感情、最深的哲理」的詩歌自律,還能否從容應對?我以為在此穩定狀態下,詩人後繼的詩寫要達到新境界,必須繞過美學家朱光潛發現的「文學套板效應」,不重複拓印以往的陳規舊套,開闢新詩路。王立世最新作品《這倒黴的梯子》:「上天堂時/有人把它撤走/下地獄時/有人又把它搬回」,四行短詩透露了詩人的心態。對思想和語言冒險犯難吧,天堂地獄互變之際,轟然作響的時代給大詩人的出現正在創造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