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呼巖鸞 ▏故鄉情結與靈魂歸宿——王立世鄉土詩賞析

2021-02-18 山西文學院

王立世詩歌基於對故鄉容顏的珍藏愈久而愈清晰,描摹的謹慎選擇細節呈現出「目擊美學」的實質性,在形而上的沉思中鉤沉最為私密的積澱,而使表層的每一條皺褶都取得象徵物,把袖珍的故鄉宏闊地矗立在大地上。「一睜眼,就看見你的面容/一落腳,就踏上你的土地」。故鄉賀家窯哺養出了一個詩人,註定要由這個詩人來聲聲喊她娘。詩人把狹小貧窮的賀家窯用語言的利器開拓出無疆的福地,建成賽過倫敦與巴黎的美輪美奐天堂。而最終,超越塵世一切俊美的賀家窯,還是在詩歌中結晶成華美如珠的故鄉。「我的村莊,像一位年老的母親/兒女們跪在你顫巍巍的身前/用雙手,撫摸你臉上溝壑般的皺紋/用乾淨的手帕,一點一點擦去/你臉上厚厚的風塵」。日常生活經驗中的習慣性動作被詩人的語言創造出了賀家窯可親可愛的母親和兒女相依為命的形象。在地球成為地球村時,人們追逐財富,只有詩人不舍故鄉。「一個流浪漢/說起桑乾河/眼睛突然亮了一下」。這條在故鄉流過的因女作家丁玲而聞名四海的河流,詩人並不用氣壯山河之勢來形容,卻用流浪漢眼中突現的光亮引出一條河的水光。他是離鄉在外的遊子,回憶童年「一個孩子從河流中露出了頭」和「群鳥在岸邊的樹上鳴叫」的美好時,沙灘上那被歲月掩埋的腳印便開出了鮮豔的花朵,那枚風中的月亮卻因鄉愁而日漸消瘦。詩性思維機智,情景朦朧卻內伏清晰的圖案。詩人僅僅「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卻照出故鄉巨幅全身立體肖像。在《走進深山》時,故鄉深山裡的諸種美好,給詩人排除其他身外之物,淨化內心,詩人想化為雲煙與青峰,「或圓寂成一塊粗糙的山石」。詩人對故鄉的愛戀,已然在禪雲梵煙中達到了石頭和青峰疊加的須彌至境。一塊石頭有了禪思,十方世界皎皎如故鄉,也是天地與我同根同脈的情狀。

詩人如此別出心裁地描摹了故鄉的大地大山大河,接著就描摹故鄉的細微事物,更顯現出他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點面結合、相互關聯的藝術把控力。

詩人背走的是故鄉的記憶。唯有把記憶傾瀉為詩,心靈才能獲得寧馨,詩歌復又在空曠中撫慰心靈。以心靈之眼觀身外故鄉相,觀之又觀,乃見真容,並不是得來全不費功夫。但泥土的故鄉又拒絕奢華的美容,不需要怵心劌目雕琢打造的豔詞粉語作為飾物。由心中自然流出的樸素平淡語句,攜帶著莊稼花草,記憶中的故鄉復現為現實的故鄉,也綺麗,也英爽,也雄奇了,風姿綽約地雍容大方地站在世人面前了。喊一聲賀家窯,「故鄉,在眾聲喧譁中/依然是一個嘹亮的詞(《故鄉》之一)」。春天裡,要談談故鄉的「草色、歸雁、炊煙、濤聲/還有劈柴、飲馬之類的農事」;要看看故鄉那棵老棗樹開出的小花,沒牙的老牛在低頭拉犁,山坡上散漫的羊群;還要談談瘦弱謙卑的母親和胸懷如海納百川卻沉默無語的父親(《春天的村莊》)。

詩人不甘於平庸,絕不在陳詞濫調中怠慢褻瀆了別有情致的故鄉;他有力量在平和抒情中突然轉折,另闢蹊徑前行。

目光

 

你的目光

像一條長長的小巷

我一生都在上面

溫暖地行走

    是誰的目光具備如此超凡的神力?是父親的?是母親的?是那個故鄉女孩的?總之是人格化了的故鄉的目光。故鄉放眼給遊子開闢一條長長的小巷,遊子在裡面一步步走著並不感覺門外的寒冷,由小巷走到老街道。他是走在存在者與故去者的足跡上,一併聆聽他們悅耳的腳步聲,並和他們親切對話。老街道的土路變成瀝青路,高跟鞋代替老布鞋踏上去,老街道都喊過疼。即使老街道喊不出疼,詩人也知道它疼,這是他在回憶老街道飛揚的塵土和老布鞋的溫情時感到的疼(《老街道》之一)。詩人在老街道碰見了不少故鄉人,挑水老人被兩隻桶晃遊了一生;想著心儀的妹妹坐著馬車遠去,詩人擔心車輪的安危。詩人嘆息「舊街道,不能翻新/就像我磕磕碰碰的前半生」(《老街道》之二)。

熱愛產生詩歌,首先產生的是想像力,詩人把天賦內生的匪夷所思的想像力果實一一捧示。他又從老街道走到鄉間小路,不把這份優雅興致匯入流行謠曲的同聲普泛,而給予小路空前絕後的極端陌生化譬喻。「小路像一位窈窕淑女,在靜靜午睡」。很突兀很醒腦,但又合情合理,不刺眼很養眼,促人拉長意念想像她的萬方儀態萬種風情。想像力的大比對開始了,魚塘是小路多情的眼睛;小路的變性實在出人意料,楊樹是小路稀疏的鬍鬚;想像力有神話功能,小路就伸近伊甸園的靈界,像那條緊貼大地爬行的蛇(《鄉間小路》)。

詩人由鄉間小路走到廣漠蒼茫的世界以前,必須把故鄉描摹完全,不能留下缺憾之美。他在城市的夜晚尋找故鄉的月亮,因尋月不得而悲傷(《尋月》);還通感式聞到月亮「有草味/聞一聞就回到了遠隔千山的故鄉」(《月》)。看月不得生悲而「聞月」有草味竊喜者,世上能有第二人否?他走近故鄉的麻雀致意(《致麻雀》);他把故鄉比作平安快樂的桃花源(《桃花源記》);他聆聽從不改變音質、音色、音域的故鄉流水的聲音(《我喜歡流水的聲音》);他心領神會了「像掩埋在故土深處/一顆憂鬱的土豆」的故鄉方言土語(《直抵故鄉的詞語》);又為「像一位光芒四射的新娘,端坐天空」的故鄉黃昏所沉醉痴迷(《黃昏》);他在麥收季節也有了麥子的覺悟,曾經鋒芒畢露、麥浪滾滾,告別土地後「被剝去皮,磨成面/攙進水,反覆搓揉/今生,我不再是我自己」(《小麥如是說》);因此詩人也想「像一粒麥子/以微小飽滿的形像/出現在田野」(《麥子》);他於是想到了鐮刀,平時掛在牆上由於無所事事總在和牆、釘子,甚至自己「較勁」,期待在收割時一展鋒芒(《鐮刀》)。詩人是背井離鄉的人,他不能不低下頭來矚目禮拜故鄉的井。

 

雜亂的草

掩映著

一口孤獨的井

 

井底的水

等著風

把它吹成波濤

詩人是喝故鄉井水長大的,井是他周身血液的源頭,不論井的命運如何不測,能不能遇風起濤,但井水永會在心裡翻騰著不息的浪花。

王立世是性情中人,情牽故土必能風生水起。故鄉的天地日月,四季輪迴,莊稼牲畜,眾生男女,皆是詩人來自泥土又過濾淨化得高貴純正的性情元素,積累聚集成內心體驗的結晶,在物象的每一個切入點閃光。詩人抓住每一個光點,安靜從容地訴說出來,豐富的聯想把瞬間感受在方寸篇幅內播弄得淋漓盡致,潛蘊的激情紋絲不露卻時時存在一發而衝破語言的柔情殼體之勢。中國詩界誰能把方言土語當作埋在大地深處的土豆,誰能把黃昏看成端坐天空的新娘?王立世的麥子不同於詩歌天才海子的麥子。更不同於其他詩人萬頃麥子中的任何一棵。詩人不鳴時,別人聽不到他的聲音;詩人一鳴時,又有幾人能聽懂他的聲音?

相關焦點

  • 曠馥齋選詩 || 王立世十首好詩(附呼巖鸞評論)
    《名作欣賞》兩次推出評論專輯,此外,《文藝報》《文學報》《詩探索》等報刊發表相關評論。         呼巖鸞,本名李生春,當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著有詩集《四季流放》《飄翎無墜》《呼巖鸞世紀末詩選》《碎片》《金沙粒》《呼巖鸞新世紀詩選》《世說新詩》《呼巖鸞長詩集》《佛痕禪跡》《日落時分》《口頭禪》等十多部。
  • 王立世:賞析胭脂茉莉十四行詩
    公開出版發行《攤開畫布的人》《這獨一無二的人間》,同人合著《現代禪詩流派詩人十二家》等。評論及隨筆見諸媒體及報刊。曾獲第二屆蓮花杯世界華文國學大賽銅獎,渤海風十佳女詩人,中國詩人微刊2018年名譽詩人,詩文集《攤開畫布的人》獲首屆唐剛詩歌獎。代表作:現代禪詩系列,胭脂茉莉十四行詩,《真實的風景》系列等。
  •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海子詩歌中的鄉土情結
    就連海子故鄉的那間環堵蕭然的破陋茅屋,也成了文學愛好者們競相膜拜的聖地。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二十餘年以來,國內外對於海子詩歌的研究,已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非凡碩果。國內有關海子詩歌研究較為系統的包括詩人悠哉的《海子詩歌研究》、作家燎原的《撲向太陽之豹-----海子評傳》以及新近出版的邊建松的《海子詩傳------麥田上的光芒》等等不一而足。
  • 名家評論丨王躍文:讀陳惠芳《匠人傳》
    又因桶匠打好新桶,必要把桶底沿縫抹一圈鋸木屑,故鄉下又有俗語:「箍桶匠靠鋸木屑,補鍋匠靠黃泥巴」。 讀陳惠芳組詩《匠人傳》,我兒時留下的關於匠人的記憶全跳出來了,春草池塘一夜雨,活潑潑跳出一條條魚。惠芳先生是上世紀80年代末「新鄉土詩派」的主將,曾與江堤先生、彭國梁先生並稱為「新鄉土詩派」三駕馬車。可惜江堤先生英年早逝,至今令人懷念唏噓。
  • 【鄉土志】第十四期流浪的意義與歸宿
    微雨打溼過你的記憶,夕陽喚起過你的鄉愁,異鄉讓你想起了故鄉。一汪故土水,一片鄉土情。那裡饋贈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曾經。在那兒,有你和親人爬過的山,有你和夥伴趟過的河;有鄉賢文人對你的影響,有為歷史長河衝刷出的自豪;有你兒時栽下的樹,還有那飄香你無數夢鄉的飯菜……一草一木皆故鄉,一山一水俱鄉情。這就是屬於我們每個人心中獨一無二的鄉土志,這裡,有你有我的鄉土情。
  • 王安石詩中的「故鄉」情
    王安石的《示長安君》是一首離別詩:「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草草杯盤供笑雨,昏昏燈火話平生。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裡行。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徵。」在這首詩裡,詩人的親人也成了「故鄉」的一部分。
  • 展示味蕾上的故鄉 興化鄉土菜出菜譜
    中國江蘇網12月6日泰州訊(吳俊翔 王璐)「曾經的飲食新潮,東西雜集,帶來五花八門的變化,但此一時彼一時,終究敵不過傳統的鄉土口味。」12月5日下午,《味蕾上的故鄉—興化鄉土菜》正式發行,這部興化美食指南生動展示了水鄉興化的鄉土美食,讓人大飽眼福。
  • 100首春天的詩賞析
    100首春天的詩,並附上賞析。【賞析】詩句寫暮色春色,以「堪染」表現色彩之濃重,其誇張手法可作借鑑。047春中喜王九相尋/晚春【唐】孟浩然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酒伴來相命,開尊共解醒。當杯已入手,歌妓暮停聲。
  • 紅星書評|李皓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想念那些人
    『 紅星書評』他筆下的鄉土是詩意的存在,沒有為賦新章強說愁□李瑾評論作者李瑾如此說來,「鄉土」雖然還代表著一種主觀的地方的個人創作情結,客觀上則是創作者本人「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於運命的掙扎」的國民性追求。儘管李皓不斷重申或復記家鄉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但你無法確切地找出他的鄉土在哪裡。
  • 一首詩寫盡了田園村落的安寧和靜謐,王維《渭川田家》翻譯賞析
    雉雎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由近至遠,一口氣寫了三個場面,樸素簡潔,飄出一股濃重的鄉土氣息。田埂上,幾個農夫依鋤而立,任風吹乾汗珠,暫作小憩。這已經是靜了,卻又「相見依依」,有話語聲可聞。「依依」兩字,則不但表現出農人間的親切,而且語柔聲細,因場面開闊,配有微音響起,更覺得自然,靜得出脫。
  • 象州「六祖巖」石刻詩歌賞析
    象州「六祖巖」石刻詩歌賞析吳孝斌象州「六祖巖」位於象州縣象州鎮雞沙村民委黃皮溝村後的西山半山腰處,因唐代禪宗六祖慧能(俗名盧惠能)曾於此隱修而命名。在「六祖巖」石壁上及周圍共有古代石刻文物10處(其中摩崖石刻9處,石碑刻1處)。
  • 王巨川║就差一步,我就回到故鄉
    就差一步,我就回到故鄉——讀楊衛的詩集《抒情而已》隨感 王巨川/中國藝術研究院 「在很遠的地方/故鄉,成了更遠的風帆」,這是楊衛在《故鄉》組詩之一中寫下的詩句,也是我比較喜歡的詩句。在楊衛的詩歌世界中,我們發現他有兩個最基本的命題:一個是對故鄉的懷顧,一個是離鄉後充滿漂泊意味的行走過程。其實,這兩個基本命題是互為關照、相互交融的。 幾千年來深厚的鄉土文化養成了中國人特殊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品格,由「離鄉」而生的懷鄉情結則是其中一種亙古不變的元命題,成為許多文人墨客的集體無意識。
  • 義烏後宅街道李祖文化禮堂:耕讀傳家、信義立世
    村子群山環繞,東北邊是浙中名勝德勝巖,北面是酷似臥獅的獅子巖,西邊是古道戚宅嶺,西南是高入雲霄的天公山,東南是尖頭嶺,有九巖十嶺之說。李祖村佔地面積約1400畝,可耕地約343畝,有308戶,常住701人。精於耕耘,崇尚文化,培育了李祖「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誠信友善,民風淳樸,孕育了李祖「信義立世」的商業精神。
  • 2020年名校模擬高考作文:誠以待人,信以立世
    抓住漫畫寓意後聯繫現實,展開聯想,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不同側面來評論是非,思考解決之道,從而確定寫作主題及立意方向。  【寫作提示】  (一)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漫畫的主體是商家和顧客,顧客用放大鏡審視商家出售特價品的真偽,商家卻在審視顧客所付鈔票的真偽,二人均對對方的誠信持懷疑態度,同時發出疑問「是真的嗎」。
  • 草堂讀詩丨賞析:伊沙《鴿子》
    鴿子在我平視的遠景裡 一隻白色的鴿子 穿過沖天大火 繼續在飛 飛成一隻黑鳥也許只是它的影子它的靈魂在飛 也許灰燼 也會保持鴿子的形狀 依舊高飛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 「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
  • 詩畫中國|白玉盤,瑤臺鏡?是你眼中的月亮嗎?
    > 呼作白玉盤。詩中寫出了小孩子對月亮非常稚氣的認識,「呼作白玉盤」和「又疑瑤臺鏡」這兩句詩中,用「白玉盤」、「瑤臺鏡」作比喻,形象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顏色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和「疑」這兩個動詞,表現出兒童的活潑可愛。這四句詩,看似信手拈來,卻又形神具備。
  • 鄉土教育是故鄉的教育 教材要有別於城市教育內容
    這是在「第四屆全國鄉土教材研討會」上的一節展示課。研討會是在瓦爾俄足節的第二天舉行的。6月中旬,300多名來自全國十多個省份的教育工作者、鄉土教育研究者匯聚美麗的羌城——茂縣,圍繞「鄉土文化教育進課堂」的主題,深入探討鄉土教材如何與學校教育相融合。鄉土教材,有根的教育沃布基是餘曉蓉老師課上的主人公。
  • 大牆內外 ▏監獄管理局《我和我的家鄉》主題觀影;烏海市戒毒所...
    大牆內外 ▏監獄管理局《我和我的家鄉》主題觀影;烏海市戒毒所康復訓練活動 2020-10-16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從字面的意思就清楚地告訴我們這首詩的意思:明亮的月光照射在床前,乍看好像地上的一層白霜。抬起頭來看看天上的明月,低下頭來思念自己的故鄉。我想:為什麼詩人寫的是床前的月光呢?為什麼不寫窗外明月光呢?為什麼不說庭院明月光呢?當我這樣想時,我明白了,詩人當時不是在庭院裡賞月,也不是在站在房間裡觀看看戶外的景物,而是極有可能躺在床上,或是坐在床上。
  • 第546季 探究詩人靈魂深處的對接《唐詩五首》群詩教學設計
    縱觀五首唐詩,我準備沿用一詞立骨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透過詩人筆下的景物深入理解其靈魂深處的那個真實的自我。誦讀型+主題型的群詩教學設計便是我這節課的一個嘗試。。色彩美感來自湖上早春的溫暖   過渡語:同學們,詩人筆下的景色是如此多彩如此美妙,可是詩人靈魂深處的對接點也是和景如出一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