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世詩歌基於對故鄉容顏的珍藏愈久而愈清晰,描摹的謹慎選擇細節呈現出「目擊美學」的實質性,在形而上的沉思中鉤沉最為私密的積澱,而使表層的每一條皺褶都取得象徵物,把袖珍的故鄉宏闊地矗立在大地上。「一睜眼,就看見你的面容/一落腳,就踏上你的土地」。故鄉賀家窯哺養出了一個詩人,註定要由這個詩人來聲聲喊她娘。詩人把狹小貧窮的賀家窯用語言的利器開拓出無疆的福地,建成賽過倫敦與巴黎的美輪美奐天堂。而最終,超越塵世一切俊美的賀家窯,還是在詩歌中結晶成華美如珠的故鄉。「我的村莊,像一位年老的母親/兒女們跪在你顫巍巍的身前/用雙手,撫摸你臉上溝壑般的皺紋/用乾淨的手帕,一點一點擦去/你臉上厚厚的風塵」。日常生活經驗中的習慣性動作被詩人的語言創造出了賀家窯可親可愛的母親和兒女相依為命的形象。在地球成為地球村時,人們追逐財富,只有詩人不舍故鄉。「一個流浪漢/說起桑乾河/眼睛突然亮了一下」。這條在故鄉流過的因女作家丁玲而聞名四海的河流,詩人並不用氣壯山河之勢來形容,卻用流浪漢眼中突現的光亮引出一條河的水光。他是離鄉在外的遊子,回憶童年「一個孩子從河流中露出了頭」和「群鳥在岸邊的樹上鳴叫」的美好時,沙灘上那被歲月掩埋的腳印便開出了鮮豔的花朵,那枚風中的月亮卻因鄉愁而日漸消瘦。詩性思維機智,情景朦朧卻內伏清晰的圖案。詩人僅僅「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卻照出故鄉巨幅全身立體肖像。在《走進深山》時,故鄉深山裡的諸種美好,給詩人排除其他身外之物,淨化內心,詩人想化為雲煙與青峰,「或圓寂成一塊粗糙的山石」。詩人對故鄉的愛戀,已然在禪雲梵煙中達到了石頭和青峰疊加的須彌至境。一塊石頭有了禪思,十方世界皎皎如故鄉,也是天地與我同根同脈的情狀。
詩人如此別出心裁地描摹了故鄉的大地大山大河,接著就描摹故鄉的細微事物,更顯現出他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點面結合、相互關聯的藝術把控力。
詩人背走的是故鄉的記憶。唯有把記憶傾瀉為詩,心靈才能獲得寧馨,詩歌復又在空曠中撫慰心靈。以心靈之眼觀身外故鄉相,觀之又觀,乃見真容,並不是得來全不費功夫。但泥土的故鄉又拒絕奢華的美容,不需要怵心劌目雕琢打造的豔詞粉語作為飾物。由心中自然流出的樸素平淡語句,攜帶著莊稼花草,記憶中的故鄉復現為現實的故鄉,也綺麗,也英爽,也雄奇了,風姿綽約地雍容大方地站在世人面前了。喊一聲賀家窯,「故鄉,在眾聲喧譁中/依然是一個嘹亮的詞(《故鄉》之一)」。春天裡,要談談故鄉的「草色、歸雁、炊煙、濤聲/還有劈柴、飲馬之類的農事」;要看看故鄉那棵老棗樹開出的小花,沒牙的老牛在低頭拉犁,山坡上散漫的羊群;還要談談瘦弱謙卑的母親和胸懷如海納百川卻沉默無語的父親(《春天的村莊》)。
詩人不甘於平庸,絕不在陳詞濫調中怠慢褻瀆了別有情致的故鄉;他有力量在平和抒情中突然轉折,另闢蹊徑前行。目光
你的目光
像一條長長的小巷
我一生都在上面
溫暖地行走
是誰的目光具備如此超凡的神力?是父親的?是母親的?是那個故鄉女孩的?總之是人格化了的故鄉的目光。故鄉放眼給遊子開闢一條長長的小巷,遊子在裡面一步步走著並不感覺門外的寒冷,由小巷走到老街道。他是走在存在者與故去者的足跡上,一併聆聽他們悅耳的腳步聲,並和他們親切對話。老街道的土路變成瀝青路,高跟鞋代替老布鞋踏上去,老街道都喊過疼。即使老街道喊不出疼,詩人也知道它疼,這是他在回憶老街道飛揚的塵土和老布鞋的溫情時感到的疼(《老街道》之一)。詩人在老街道碰見了不少故鄉人,挑水老人被兩隻桶晃遊了一生;想著心儀的妹妹坐著馬車遠去,詩人擔心車輪的安危。詩人嘆息「舊街道,不能翻新/就像我磕磕碰碰的前半生」(《老街道》之二)。
熱愛產生詩歌,首先產生的是想像力,詩人把天賦內生的匪夷所思的想像力果實一一捧示。他又從老街道走到鄉間小路,不把這份優雅興致匯入流行謠曲的同聲普泛,而給予小路空前絕後的極端陌生化譬喻。「小路像一位窈窕淑女,在靜靜午睡」。很突兀很醒腦,但又合情合理,不刺眼很養眼,促人拉長意念想像她的萬方儀態萬種風情。想像力的大比對開始了,魚塘是小路多情的眼睛;小路的變性實在出人意料,楊樹是小路稀疏的鬍鬚;想像力有神話功能,小路就伸近伊甸園的靈界,像那條緊貼大地爬行的蛇(《鄉間小路》)。
詩人由鄉間小路走到廣漠蒼茫的世界以前,必須把故鄉描摹完全,不能留下缺憾之美。他在城市的夜晚尋找故鄉的月亮,因尋月不得而悲傷(《尋月》);還通感式聞到月亮「有草味/聞一聞就回到了遠隔千山的故鄉」(《月》)。看月不得生悲而「聞月」有草味竊喜者,世上能有第二人否?他走近故鄉的麻雀致意(《致麻雀》);他把故鄉比作平安快樂的桃花源(《桃花源記》);他聆聽從不改變音質、音色、音域的故鄉流水的聲音(《我喜歡流水的聲音》);他心領神會了「像掩埋在故土深處/一顆憂鬱的土豆」的故鄉方言土語(《直抵故鄉的詞語》);又為「像一位光芒四射的新娘,端坐天空」的故鄉黃昏所沉醉痴迷(《黃昏》);他在麥收季節也有了麥子的覺悟,曾經鋒芒畢露、麥浪滾滾,告別土地後「被剝去皮,磨成面/攙進水,反覆搓揉/今生,我不再是我自己」(《小麥如是說》);因此詩人也想「像一粒麥子/以微小飽滿的形像/出現在田野」(《麥子》);他於是想到了鐮刀,平時掛在牆上由於無所事事總在和牆、釘子,甚至自己「較勁」,期待在收割時一展鋒芒(《鐮刀》)。詩人是背井離鄉的人,他不能不低下頭來矚目禮拜故鄉的井。
井
雜亂的草
掩映著
一口孤獨的井
井底的水
等著風
把它吹成波濤
詩人是喝故鄉井水長大的,井是他周身血液的源頭,不論井的命運如何不測,能不能遇風起濤,但井水永會在心裡翻騰著不息的浪花。
王立世是性情中人,情牽故土必能風生水起。故鄉的天地日月,四季輪迴,莊稼牲畜,眾生男女,皆是詩人來自泥土又過濾淨化得高貴純正的性情元素,積累聚集成內心體驗的結晶,在物象的每一個切入點閃光。詩人抓住每一個光點,安靜從容地訴說出來,豐富的聯想把瞬間感受在方寸篇幅內播弄得淋漓盡致,潛蘊的激情紋絲不露卻時時存在一發而衝破語言的柔情殼體之勢。中國詩界誰能把方言土語當作埋在大地深處的土豆,誰能把黃昏看成端坐天空的新娘?王立世的麥子不同於詩歌天才海子的麥子。更不同於其他詩人萬頃麥子中的任何一棵。詩人不鳴時,別人聽不到他的聲音;詩人一鳴時,又有幾人能聽懂他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