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的手藝人,只有做衣服的喊作裁縫師傅,別的都叫匠人,剃頭匠,補鍋匠,漆匠,篾匠,木匠,桶匠,彈匠,鐵匠,瓦匠,石匠,閹豬匠。小時候,我總覺得閹豬匠稱呼有些怪。我心目中的匠人,總是該做個什麼東西出來的。閹豬匠只是把豬往地上一撲,一腳踩著豬頭,一手取下咬在嘴裡的刀子,切開豬肚皮,取出個小東西割掉,隨手往地裡一丟,那東西就被狗叼走了。閹豬匠留給我的印象極深,卻總覺得他們不該喊作匠人。閹豬匠進了村,通村人都知道。他必吹一個短竹哨,嗚啦嗚啦傳得老遠;肩上必斜挎一個長袋子,啪噠啪噠打著腿肚子。長袋子是皮製的,油光水滑,長得要拖到地上。鄉下便有一句俗話,叫「閹豬匠的袋子,背不爛,拖爛。」說的是人不愛惜東西。木匠師傅刨下的刨花兒都成圓環,那是小孩們的玩具。小圓環拿兩個,放在眼睛上當眼鏡;大圓環拿一個,畫上手錶戴在手腕上。灶屋的鐵鍋常年嵌在灶眼裡,煮飯的鍋子不易壞,炒菜的鍋子被鏟來鏟去,終有一日便從鍋底看得見火苗了。補鍋匠進村響動也大,一串銅板叮叮噹噹的。母親便出門喊:補鍋匠!補鍋匠!補鍋匠是挑著擔子來的,一頭是風箱坩鍋,一頭是裝些碎鐵塊破鐵鍋的木箱或圓底竹箕。風箱一拉,火苗獵獵,坩鍋裡鐵水熔了。補鍋匠一手用溼布團捂著鍋底,一手用鐵勺舀出鐵水倒在裂口處,又飛快拿起厚溼布把鐵水往裂口上擠壓,鍋底便噝噝地冒著青煙。補鍋匠把補巴稍作刨光,必要用棕刷蘸著事先和好的稀黃泥,上下反覆刷幾刷。金木水火土,鍋就補好了。又因桶匠打好新桶,必要把桶底沿縫抹一圈鋸木屑,故鄉下又有俗語:「箍桶匠靠鋸木屑,補鍋匠靠黃泥巴」。
讀陳惠芳組詩《匠人傳》,我兒時留下的關於匠人的記憶全跳出來了,春草池塘一夜雨,活潑潑跳出一條條魚。惠芳先生是上世紀80年代末「新鄉土詩派」的主將,曾與江堤先生、彭國梁先生並稱為「新鄉土詩派」三駕馬車。可惜江堤先生英年早逝,至今令人懷念唏噓。惠芳先生於詩一派天真赤誠,30多年熱愛如初,近些年詩情更是風發泉湧。生活中耳聞目見,感觸於心,詩才恣肆,皆成篇章,且靈感河奔海聚,動輒同題九篇,故有雅號為「陳九章」,人呼其「九章先生」,他欣然應答,面有喜色如孩童受了誇獎。
我於詩為外行,卻對他早年在《新鄉土詩論》中提出的「兩棲人」概念於心戚戚。兩棲,並非可陸可水,可此可彼,而是不此不彼,此非安,彼難去。按慧芳先生定義,我也是標準的兩棲人。出生農家,謀食城市,身已拔離故土,根須卻依依拖帶著故鄉泥水。從精神原貌上說,我仍舊只是一個「鄉下人」。除了自小在故鄉養成的脾胃,愛大塊肥肉,愛酸蘿蔔,愛油糊辣子蔥姜蒜,更有精神血脈裡故鄉賜與的脾性,往好裡說,是樸素、真誠、要強、木訥;往不好裡說,是一根筯,執拗,不通人情,吃亐也不肯向世故低頭。無論已在城市住了多少年,講起話來依然如夾心餅乾,外層是普通話調子,底子還是家鄉口音。住著城裡十幾二十幾層的高樓,心懸半空,上不著天,下踏不到地,於是更愛在高樓上讀陶淵明,一廂情願把兒時記憶中的故鄉想像成精神的桃花源。偶到外面的美麗鄉村採風,總要感嘆一聲:唉,我的故鄉其實好多了!
依我的理解,這就是惠芳先生要將他的詩命名為「新鄉土詩」的原因。新鄉土詩的精神宿主不管自不自願,早已遠離鄉土。但久居城市,這些根脈發於鄉村的曾經的鄉下人,並不能真正在城市文明中找到身心歸宿。城市文明不斷擠壓個人的物理與精神空間,能使人心魂舒展的時空愈加仄窄,壓抑與焦慮成了人之常態。與寫小說的人相反,小說家有什麼寫什麼,無非或採用寫實手法,或變形。而詩人,我猜想是沒什麼才寫什麼,越恐懼被工業文明機械化,越反求農耕文明的自然化,心有欠缺才會有詩。古人則不同。我們讀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讀孟浩然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知道這是真正的鄉土詩,不僅詩人所處的時代正是農耕文明時代,寫的是鄉土生活,詩人其時也正在鄉土,荷著鋤,話著桑麻,精神是「鄉土」在場,肉身也是「鄉土」在場,農耕生活的恬淡、虛靜,詩人心靈的樸真、自由,平實如話,信筆道來,每一個字都日常,自然,舒展。現代人愛陶淵明,更多時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陶淵明的詩境,真成了現代人尋而不得的桃花園,「遂迷,不復得路」。鄉土已在異處,心魂總需有寄,詩人何為?只好在回憶與想像上中再造一個精神原鄉,虛構一個靈魂居場。這樣的鄉土詩,其精神宿主已痛感自身已被現代文明異化,卻依然保有對現實境遇的審視力,批判力,要反抗,要建構,要回溯母親的臍帶,要回歸鄉土精神的原鄉。新鄉土詩,雖仍以故鄉風情人物為題材,但對故鄉而言,詩人已是「他者」,詩人對故鄉的精神回溯,必是帶著一個「他者」對故鄉的重新審視和想像。
惠芳先生這組詩名曰《匠人傳》,寫彈匠、剃頭匠、裁縫、篾匠、補鍋匠、石匠、漆匠、銀匠,書寫對象雖不是鄉土中的農民,其生存背景依然是過去的鄉村或現代工業文明浸蝕下殘存的鄉村,他們或遊走於一個個村落,或隅居於某一處偏僻的鄉村集鎮,彈匠,「彈,將白彈得更白。鄉野的獨奏,此起彼伏,卻若有若無。棉花粉塵,編織成一張薄薄的簾」;篾匠,「破空而去的疼,乾脆的疼,富有彈性的疼。一種疼叫篾青,另一種疼叫篾白」;石匠,「石匠們只知道分裂了石頭,生活才有氣孔。石匠們只知道雕刻了石頭,日子才有花紋」;燒炭工,「一棵一棵的樹,倒下。砍去多餘的情節,剩下主要的內容,熊熊的火光,被碳化,冷卻之後,準備新的火光」,諸此等等。惠芳先生這一組《匠人傳》,不再止於對匠人們職業手藝的日常生活描摹,那是小說家的事;也不刻意為他們獻上致敬與讚美,而是將自己的人格靈魂直撲進補鍋匠的坩鍋,讓炭火將自己熔成一團橘紅鐵水,或補天,或彌縫,或突圍,或再造。藉由為匠人立傳,惠芳先生通過這一組詩,完成了自己的靈魂審視和生命重建,其詩中的意象與細節,也都融入了自己深刻的生命體驗。惠芳先生曾說,他的詩歌宗旨是「純粹、峭拔、精悍、堅實」,由這一組《匠人傳》詩作看,惠芳先生的詩與人,詩與論,皆當得一個「誠」字。
(作者系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主席)
匠人傳(組詩)
陳惠芳
彈匠
我一直懷疑
我的童年是那個彈匠彈碎的
不然,我回想起來
為什麼那些日子,朦朦朧朧
紛紛揚揚呢
.
老家的土牆上
那一群小蜜蜂,一個一個
鑽出小圓洞,豎起耳朵
傾聽堂屋裡傳來的音響
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嗡嗡聲
.
彈,將白彈得更白
鄉野的獨奏,此起彼伏
卻若有若無
棉花粉塵,編織成一張薄薄的簾
不可替代的彈奏者
正在垂簾聽政
.
此刻,午夜寂靜
細細碎碎的童年,日夜兼程
飄落在中年的腳下
如雪,漸漸加厚
我也想彈一曲
枯雪
剃頭匠
憑一手頂上功夫
就讓所有的人
低頭
.
在故鄉,我的頭也低了
方方正正的圍布,抖開
圍住了童年與少年
剃刀在油亮的磨刀布上
擦得鋒利
細細作響的推子、剪刀和木梳
在我的頭上,犁田
那把豬鬃刷子,弄得我好癢
.
身邊的稻穗,越長越長
黃了,熟了,垂落了
幾十把鐮刀剃過去
無需美發,秋天的田野
一律留了板寸頭
.
從村莊進入了城市
青絲變成了白髮
我很想剃一個光頭
聽那些消失的儉樸
重新紮根,一點一點長出來
裁縫
童年的時候
巴望裁縫師傅是魔術師
將破破爛爛的日子
縫補
.
青年的時候
裁縫師傅是城外的柴門
只是在飛揚的夢中
吱呀吱呀
.
中年的時候
那些絲線是密集的皺紋
那些聲音類似於樹兜
在火中鳴響
.
裁縫老了
日子新了
一個一個遠去的背影
將所有的衣飾
歸還
篾匠
鋒利的篾刀
將倒伏的竹子,一分為二
這些粗壯而修長的路
躺在鄉野的手術臺上
被解剖,被分析
絲絲縷縷
.
破空而去的疼
乾脆的疼,富有彈性的疼
一種疼叫篾青
另一種疼叫篾白
.
胞衣地,一根一根竹筍
爭先恐後地冒出來
打著赤膊,向天空拔節
老編輯打量著漫山遍野的篾貨
皺紋越梳越深
老繭越積越厚
.
在燥熱的城市
我聽見童年的那把涼椅
還保持著傾斜的姿勢
在曬穀坪上,吱呀呀作響
補鍋匠
女媧補天的時候
只有天上的破洞
只有洪荒中的五彩石
找不到一口破爛的鐵鼎鍋
和需要換底的鋁鍋
女媧不知道成了補鍋匠的開山鼻祖
更不知道遍地都是徒子徒孫
.
天補了,還有很多漏洞
還漏雨,還漏風,還漏一點星光
幸虧留下了這些空缺
讓雨水滋潤了生靈
讓風吹散了頭髮與胸襟
讓星光養活了喜歡仰望的詩人
.
補鍋匠瞄了一眼
課本上的神話,笑了
又瞄了一眼
舞臺上的花鼓戲,也笑了
我卻坐立不安
緊張地注視那塊厚黑的託布
生怕雞蛋黃的鐵水
突然拍在我的臉上
.
天衣無縫,滾燙的童年還是補了
疏而不漏,冰涼的少年還是漏了
從村莊到城市,從鐵鼎鍋到高壓鍋
那張古銅色的臉
閃過,剩下冷卻的坩鍋
和一把空空的小勺
而那根胡蘿蔔大小的布杵
熬過了孤寂,發芽了
石匠
耽擱得太久了
石匠們能不能評一評職稱
他們應該免考外語
也不要考計算機
只需交出
一連串比海水苦澀的汗水
一連串丁丁當當的敲打聲
.
遠古的石頭,被打磨
億萬年後
出土了零零星星的火光
壘砌了萬裡長城和金字塔的石匠
被人山人海淹沒
自己把自己淹沒
.
那些密集地張望遠方的炮眼
那些懸崖上蕩來蕩去的繩索
那些被撬動滾來滾去的巨石
那些庖丁解牛般切割的方圓
全被遠方收藏
省略了風箱、鐵榔頭、炮釺、撬棍
省略了流血的虎口和淤積的傷疤
點炮,震耳欲聾
卻銷聲匿跡
.
石破天驚,記錄的是英雄
水滴石穿,積攢的是傳奇
石匠們只知道分裂了石頭
生活才有氣孔
石匠們只知道雕刻了石頭
日子才有花紋
漆匠
生漆熟漆,都是漆
生人熟人,都是人
漆與人,都斑駁陸離了
把漆膠還給漆樹
把漆樹還給森林
把森林還給大地
把大地還給漆匠
漆匠,從來不粉刷自己的臉面
.
在深秋的長沙
我坐在沒有刷漆的板凳上
懷古,懷夏商周
那些髹塗朱黑的木胎漆器
那些蝸居的器皿
從簡樸到華美,從完整到殘缺
一張花臉,走了幾千年
.
望東,是揚州,看見螺鈿
望南,是福州,看見脫胎
望西,是成都,看見滷漆
望北,是平遙,看見推光
漆器琳琅滿目
一片漆黑之中,有赤紅
有充分的耀眼與逼真
.
在故鄉,在流沙河
那些上了漆的立櫃、碗櫥
那些玻璃上的畫,還在
摸一摸,有些燙手
聞一聞,有些異味
老母親睡在那張木架子床上
花鳥蟲草,依舊栩栩如生
銀匠
細細的、碎碎的聲音
不像雨聲,不像風聲,也不像腳步聲
由遠及近
三十年終於追蹤而來
自湘西而來
自鳳凰而來
自山江而來
自深苗區而來
.
丁當,打一身的銀飾
丁當,打一身的雪白
丁當,打一身的華美
丁當,打一身的貴氣
這一身盛裝太沉重了
沉重得如此輕盈,像錦雞的羽毛
.
從阿拉營到臘爾山
從懸崖到山脊,從陰沉到灰暗
我的眼睛一下子被點亮了
偏遠的山野,敲敲打打
儲藏了這麼多的光芒
.
阿拉營的那枚圓月一直跟著我
跟到山江,就瘦了
掛在天上的銀戒指,暴飲暴食
在我離開銀匠村的時候
又肥了
燒炭工
一棵一棵的樹,倒下
砍去多餘的情節
剩下主要的內容
熊熊的火光,被碳化
冷卻之後,準備新的火光
.
砍樹的人
扛木頭的人
像自己塞了進去
一根一根,折成一段一段
因為沉默,暫時忘了
被肢解的痛
.
好黑。火光中的黑
比任何的黑,都要黑
那些木炭,燃到盡頭
消耗了最後一點能量
.
那些灰燼,像一碰就碎的
面孔
只是,回首告別的時候
還有一絲餘溫
(《中國詩人》2020年第6期發表)
[責編:譚思敏]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來源:新湖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