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評論丨王躍文:讀陳惠芳《匠人傳》

2020-12-16 瀟湘晨報

我老家的手藝人,只有做衣服的喊作裁縫師傅,別的都叫匠人,剃頭匠,補鍋匠,漆匠,篾匠,木匠,桶匠,彈匠,鐵匠,瓦匠,石匠,閹豬匠。小時候,我總覺得閹豬匠稱呼有些怪。我心目中的匠人,總是該做個什麼東西出來的。閹豬匠只是把豬往地上一撲,一腳踩著豬頭,一手取下咬在嘴裡的刀子,切開豬肚皮,取出個小東西割掉,隨手往地裡一丟,那東西就被狗叼走了。閹豬匠留給我的印象極深,卻總覺得他們不該喊作匠人。閹豬匠進了村,通村人都知道。他必吹一個短竹哨,嗚啦嗚啦傳得老遠;肩上必斜挎一個長袋子,啪噠啪噠打著腿肚子。長袋子是皮製的,油光水滑,長得要拖到地上。鄉下便有一句俗話,叫「閹豬匠的袋子,背不爛,拖爛。」說的是人不愛惜東西。木匠師傅刨下的刨花兒都成圓環,那是小孩們的玩具。小圓環拿兩個,放在眼睛上當眼鏡;大圓環拿一個,畫上手錶戴在手腕上。灶屋的鐵鍋常年嵌在灶眼裡,煮飯的鍋子不易壞,炒菜的鍋子被鏟來鏟去,終有一日便從鍋底看得見火苗了。補鍋匠進村響動也大,一串銅板叮叮噹噹的。母親便出門喊:補鍋匠!補鍋匠!補鍋匠是挑著擔子來的,一頭是風箱坩鍋,一頭是裝些碎鐵塊破鐵鍋的木箱或圓底竹箕。風箱一拉,火苗獵獵,坩鍋裡鐵水熔了。補鍋匠一手用溼布團捂著鍋底,一手用鐵勺舀出鐵水倒在裂口處,又飛快拿起厚溼布把鐵水往裂口上擠壓,鍋底便噝噝地冒著青煙。補鍋匠把補巴稍作刨光,必要用棕刷蘸著事先和好的稀黃泥,上下反覆刷幾刷。金木水火土,鍋就補好了。又因桶匠打好新桶,必要把桶底沿縫抹一圈鋸木屑,故鄉下又有俗語:「箍桶匠靠鋸木屑,補鍋匠靠黃泥巴」。

讀陳惠芳組詩《匠人傳》,我兒時留下的關於匠人的記憶全跳出來了,春草池塘一夜雨,活潑潑跳出一條條魚。惠芳先生是上世紀80年代末「新鄉土詩派」的主將,曾與江堤先生、彭國梁先生並稱為「新鄉土詩派」三駕馬車。可惜江堤先生英年早逝,至今令人懷念唏噓。惠芳先生於詩一派天真赤誠,30多年熱愛如初,近些年詩情更是風發泉湧。生活中耳聞目見,感觸於心,詩才恣肆,皆成篇章,且靈感河奔海聚,動輒同題九篇,故有雅號為「陳九章」,人呼其「九章先生」,他欣然應答,面有喜色如孩童受了誇獎。

我於詩為外行,卻對他早年在《新鄉土詩論》中提出的「兩棲人」概念於心戚戚。兩棲,並非可陸可水,可此可彼,而是不此不彼,此非安,彼難去。按慧芳先生定義,我也是標準的兩棲人。出生農家,謀食城市,身已拔離故土,根須卻依依拖帶著故鄉泥水。從精神原貌上說,我仍舊只是一個「鄉下人」。除了自小在故鄉養成的脾胃,愛大塊肥肉,愛酸蘿蔔,愛油糊辣子蔥姜蒜,更有精神血脈裡故鄉賜與的脾性,往好裡說,是樸素、真誠、要強、木訥;往不好裡說,是一根筯,執拗,不通人情,吃亐也不肯向世故低頭。無論已在城市住了多少年,講起話來依然如夾心餅乾,外層是普通話調子,底子還是家鄉口音。住著城裡十幾二十幾層的高樓,心懸半空,上不著天,下踏不到地,於是更愛在高樓上讀陶淵明,一廂情願把兒時記憶中的故鄉想像成精神的桃花源。偶到外面的美麗鄉村採風,總要感嘆一聲:唉,我的故鄉其實好多了!

依我的理解,這就是惠芳先生要將他的詩命名為「新鄉土詩」的原因。新鄉土詩的精神宿主不管自不自願,早已遠離鄉土。但久居城市,這些根脈發於鄉村的曾經的鄉下人,並不能真正在城市文明中找到身心歸宿。城市文明不斷擠壓個人的物理與精神空間,能使人心魂舒展的時空愈加仄窄,壓抑與焦慮成了人之常態。與寫小說的人相反,小說家有什麼寫什麼,無非或採用寫實手法,或變形。而詩人,我猜想是沒什麼才寫什麼,越恐懼被工業文明機械化,越反求農耕文明的自然化,心有欠缺才會有詩。古人則不同。我們讀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讀孟浩然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知道這是真正的鄉土詩,不僅詩人所處的時代正是農耕文明時代,寫的是鄉土生活,詩人其時也正在鄉土,荷著鋤,話著桑麻,精神是「鄉土」在場,肉身也是「鄉土」在場,農耕生活的恬淡、虛靜,詩人心靈的樸真、自由,平實如話,信筆道來,每一個字都日常,自然,舒展。現代人愛陶淵明,更多時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陶淵明的詩境,真成了現代人尋而不得的桃花園,「遂迷,不復得路」。鄉土已在異處,心魂總需有寄,詩人何為?只好在回憶與想像上中再造一個精神原鄉,虛構一個靈魂居場。這樣的鄉土詩,其精神宿主已痛感自身已被現代文明異化,卻依然保有對現實境遇的審視力,批判力,要反抗,要建構,要回溯母親的臍帶,要回歸鄉土精神的原鄉。新鄉土詩,雖仍以故鄉風情人物為題材,但對故鄉而言,詩人已是「他者」,詩人對故鄉的精神回溯,必是帶著一個「他者」對故鄉的重新審視和想像。

惠芳先生這組詩名曰《匠人傳》,寫彈匠、剃頭匠、裁縫、篾匠、補鍋匠、石匠、漆匠、銀匠,書寫對象雖不是鄉土中的農民,其生存背景依然是過去的鄉村或現代工業文明浸蝕下殘存的鄉村,他們或遊走於一個個村落,或隅居於某一處偏僻的鄉村集鎮,彈匠,「彈,將白彈得更白。鄉野的獨奏,此起彼伏,卻若有若無。棉花粉塵,編織成一張薄薄的簾」;篾匠,「破空而去的疼,乾脆的疼,富有彈性的疼。一種疼叫篾青,另一種疼叫篾白」;石匠,「石匠們只知道分裂了石頭,生活才有氣孔。石匠們只知道雕刻了石頭,日子才有花紋」;燒炭工,「一棵一棵的樹,倒下。砍去多餘的情節,剩下主要的內容,熊熊的火光,被碳化,冷卻之後,準備新的火光」,諸此等等。惠芳先生這一組《匠人傳》,不再止於對匠人們職業手藝的日常生活描摹,那是小說家的事;也不刻意為他們獻上致敬與讚美,而是將自己的人格靈魂直撲進補鍋匠的坩鍋,讓炭火將自己熔成一團橘紅鐵水,或補天,或彌縫,或突圍,或再造。藉由為匠人立傳,惠芳先生通過這一組詩,完成了自己的靈魂審視和生命重建,其詩中的意象與細節,也都融入了自己深刻的生命體驗。惠芳先生曾說,他的詩歌宗旨是「純粹、峭拔、精悍、堅實」,由這一組《匠人傳》詩作看,惠芳先生的詩與人,詩與論,皆當得一個「誠」字。

(作者系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主席)

匠人傳(組詩)

陳惠芳

彈匠

我一直懷疑

我的童年是那個彈匠彈碎的

不然,我回想起來

為什麼那些日子,朦朦朧朧

紛紛揚揚呢

.

老家的土牆上

那一群小蜜蜂,一個一個

鑽出小圓洞,豎起耳朵

傾聽堂屋裡傳來的音響

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嗡嗡聲

.

彈,將白彈得更白

鄉野的獨奏,此起彼伏

卻若有若無

棉花粉塵,編織成一張薄薄的簾

不可替代的彈奏者

正在垂簾聽政

.

此刻,午夜寂靜

細細碎碎的童年,日夜兼程

飄落在中年的腳下

如雪,漸漸加厚

我也想彈一曲

枯雪

剃頭匠

憑一手頂上功夫

就讓所有的人

低頭

.

在故鄉,我的頭也低了

方方正正的圍布,抖開

圍住了童年與少年

剃刀在油亮的磨刀布上

擦得鋒利

細細作響的推子、剪刀和木梳

在我的頭上,犁田

那把豬鬃刷子,弄得我好癢

.

身邊的稻穗,越長越長

黃了,熟了,垂落了

幾十把鐮刀剃過去

無需美發,秋天的田野

一律留了板寸頭

.

從村莊進入了城市

青絲變成了白髮

我很想剃一個光頭

聽那些消失的儉樸

重新紮根,一點一點長出來

裁縫

童年的時候

巴望裁縫師傅是魔術師

將破破爛爛的日子

縫補

.

青年的時候

裁縫師傅是城外的柴門

只是在飛揚的夢中

吱呀吱呀

.

中年的時候

那些絲線是密集的皺紋

那些聲音類似於樹兜

在火中鳴響

.

裁縫老了

日子新了

一個一個遠去的背影

將所有的衣飾

歸還

篾匠

鋒利的篾刀

將倒伏的竹子,一分為二

這些粗壯而修長的路

躺在鄉野的手術臺上

被解剖,被分析

絲絲縷縷

.

破空而去的疼

乾脆的疼,富有彈性的疼

一種疼叫篾青

另一種疼叫篾白

.

胞衣地,一根一根竹筍

爭先恐後地冒出來

打著赤膊,向天空拔節

老編輯打量著漫山遍野的篾貨

皺紋越梳越深

老繭越積越厚

.

在燥熱的城市

我聽見童年的那把涼椅

還保持著傾斜的姿勢

在曬穀坪上,吱呀呀作響

補鍋匠

女媧補天的時候

只有天上的破洞

只有洪荒中的五彩石

找不到一口破爛的鐵鼎鍋

和需要換底的鋁鍋

女媧不知道成了補鍋匠的開山鼻祖

更不知道遍地都是徒子徒孫

.

天補了,還有很多漏洞

還漏雨,還漏風,還漏一點星光

幸虧留下了這些空缺

讓雨水滋潤了生靈

讓風吹散了頭髮與胸襟

讓星光養活了喜歡仰望的詩人

.

補鍋匠瞄了一眼

課本上的神話,笑了

又瞄了一眼

舞臺上的花鼓戲,也笑了

我卻坐立不安

緊張地注視那塊厚黑的託布

生怕雞蛋黃的鐵水

突然拍在我的臉上

.

天衣無縫,滾燙的童年還是補了

疏而不漏,冰涼的少年還是漏了

從村莊到城市,從鐵鼎鍋到高壓鍋

那張古銅色的臉

閃過,剩下冷卻的坩鍋

和一把空空的小勺

而那根胡蘿蔔大小的布杵

熬過了孤寂,發芽了

石匠

耽擱得太久了

石匠們能不能評一評職稱

他們應該免考外語

也不要考計算機

只需交出

一連串比海水苦澀的汗水

一連串丁丁當當的敲打聲

.

遠古的石頭,被打磨

億萬年後

出土了零零星星的火光

壘砌了萬裡長城和金字塔的石匠

被人山人海淹沒

自己把自己淹沒

.

那些密集地張望遠方的炮眼

那些懸崖上蕩來蕩去的繩索

那些被撬動滾來滾去的巨石

那些庖丁解牛般切割的方圓

全被遠方收藏

省略了風箱、鐵榔頭、炮釺、撬棍

省略了流血的虎口和淤積的傷疤

點炮,震耳欲聾

卻銷聲匿跡

.

石破天驚,記錄的是英雄

水滴石穿,積攢的是傳奇

石匠們只知道分裂了石頭

生活才有氣孔

石匠們只知道雕刻了石頭

日子才有花紋

漆匠

生漆熟漆,都是漆

生人熟人,都是人

漆與人,都斑駁陸離了

把漆膠還給漆樹

把漆樹還給森林

把森林還給大地

把大地還給漆匠

漆匠,從來不粉刷自己的臉面

.

在深秋的長沙

我坐在沒有刷漆的板凳上

懷古,懷夏商周

那些髹塗朱黑的木胎漆器

那些蝸居的器皿

從簡樸到華美,從完整到殘缺

一張花臉,走了幾千年

.

望東,是揚州,看見螺鈿

望南,是福州,看見脫胎

望西,是成都,看見滷漆

望北,是平遙,看見推光

漆器琳琅滿目

一片漆黑之中,有赤紅

有充分的耀眼與逼真

.

在故鄉,在流沙河

那些上了漆的立櫃、碗櫥

那些玻璃上的畫,還在

摸一摸,有些燙手

聞一聞,有些異味

老母親睡在那張木架子床上

花鳥蟲草,依舊栩栩如生

銀匠

細細的、碎碎的聲音

不像雨聲,不像風聲,也不像腳步聲

由遠及近

三十年終於追蹤而來

自湘西而來

自鳳凰而來

自山江而來

自深苗區而來

.

丁當,打一身的銀飾

丁當,打一身的雪白

丁當,打一身的華美

丁當,打一身的貴氣

這一身盛裝太沉重了

沉重得如此輕盈,像錦雞的羽毛

.

從阿拉營到臘爾山

從懸崖到山脊,從陰沉到灰暗

我的眼睛一下子被點亮了

偏遠的山野,敲敲打打

儲藏了這麼多的光芒

.

阿拉營的那枚圓月一直跟著我

跟到山江,就瘦了

掛在天上的銀戒指,暴飲暴食

在我離開銀匠村的時候

又肥了

燒炭工

一棵一棵的樹,倒下

砍去多餘的情節

剩下主要的內容

熊熊的火光,被碳化

冷卻之後,準備新的火光

.

砍樹的人

扛木頭的人

像自己塞了進去

一根一根,折成一段一段

因為沉默,暫時忘了

被肢解的痛

.

好黑。火光中的黑

比任何的黑,都要黑

那些木炭,燃到盡頭

消耗了最後一點能量

.

那些灰燼,像一碰就碎的

面孔

只是,回首告別的時候

還有一絲餘溫

(《中國詩人》2020年第6期發表)

[責編:譚思敏]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來源:新湖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星辰文藝 | 王躍文:假如我還能活下去——寫在新冠狀病毒肆虐的寒夜
    星辰文藝 | 王躍文:假如我還能活下去——寫在新冠狀病毒肆虐的寒夜 綠色新聞 | 2020-02-03 17:09:18 星辰在線 | 編輯:鄧婷
  • 名家繪長寧 | 馬相伯、王個簃、唐雲…他們與長寧的「交情」
    名家繪長寧 | 馬相伯、王個簃、唐雲…他們與長寧的「交情」 2020-10-09 0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唐浩明王躍文肖仁福薦名著
    華聲在線力邀湖南作家暢談閱讀心得  唐浩明:年輕人要像曾國藩一樣讀書  王躍文、肖仁福推薦經典名著  王躍文時下的你正在讀什麼書,每天有多少時間用來讀書,還是已經好久沒有讀書了……  近日,由華聲在線發起的湖南首次最大規模讀書現狀調查中,很多人被這些問題困惑了。帶著這些疑惑,記者採訪了湖南知名作家唐浩明、王躍文、肖仁福,試圖通過他們的閱讀分享,為你勾勒出未來閱讀的曲線。
  • 陳惠芳:新媒體時代,詩人的喜與憂
    陳惠芳陳惠芳/文詩人與詩歌。紙與筆。電腦與手機。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組合都是客觀的存在,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只是遠與近的事。詩人與詩歌,數千年。紙與筆,數百年。電腦與手機,數十年。不知不覺,我們進入了新媒體時代。網際網路+生活,網際網路+詩人,網際網路+詩歌。
  • 【展訊】品鐵崖墨香 傳江南文淵——「楊維楨杯」全國書法名家作品...
    【展訊】品鐵崖墨香 傳江南文淵——「楊維楨杯」全國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開展啦!——「楊維楨杯」全國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本次書法作品展圍繞「品鐵崖墨香,傳江南文淵」主題,紀念「元末江南詩壇泰鬥」楊維楨,共計展出全國書法名家作品70餘幅。展出的書法作品有楊維楨的文學作品,還有詠贊楊維楨的詩作,形式多樣、風格各異,人文氣息高雅,藝術內涵豐富,展現出全國書法名家深厚的藝術功底。沃土育賢人,詩文代代傳。楊維楨作為江南文化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元文壇獨領風騷四十餘年。
  • 葉舟、李修文、王躍文:3位「魯獎」得主長沙對話文學與人生
    湖南、湖北兩省作協主席,同為「魯獎」得主的王躍文、李修文聞訊而至。3位「魯獎」得主相聚熬吧,笑談文學和人生。 「我的名字與湖南有莫大關係」 葉舟以短篇小說《我的帳篷裡有平安》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他撿點近10年在大西北漫遊、生活的思考,以詩歌的形式來詮釋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人文,就有了《詩般若》。
  • 日本料理與匠人精神
    ○思鬱(書評人) 前幾天看高曉松的談話節目,有一期去京都拜訪著名的料理大師,說他吃了一次料理名家精心製作的天婦羅,那種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感,就像要「丟了」。這個形容詞也夠別致的,讓一個男人差點吃出高潮來的美食,大概已經是極致了吧。
  • 名家名品共聚江南國潮節,青浦開啟長三角文化新門
    長三角戲曲名家和新聲代力量同臺演出,行家們和小戲童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記憶裡熟悉但是現在卻有些許陌生的老物件居然還玩出了新花樣?當江南文化遇上國潮新時尚,那些小時候的味道、記憶裡常用的物件、耳熟能詳的曲調,加上富有傳統文化特色和最新潮流的「包裝」,創造出了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作效果。
  • 中國匠人谷&育德幼兒園丨育德小匠人培養基地揭牌儀式
    育德幼兒園副園長孫瑋女士、匠人谷總經理張玲女士及三十組小匠人家庭出席活動。中國·匠人谷文創產品:谷磬 丨谷磬表演中國匠人谷一直致力於小匠人對非遺的學習與傳承,更加注重對於小匠人的培養。小匠人培養計劃的成熟也使得更多的小匠人,了解非遺文化、體驗非遺手藝、傳承非遺藝術。
  • 歷史小說是可讀作歷史的
    王躍文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寫的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王朝的故事,主人公陳廷敬。康熙王朝風雲際會,名臣輩出,卻鮮有善終者,惟陳廷敬政聲與清譽兼而有之,既具當世名,又享萬世名。讀《詩經·採葛》,可以感受先秦男女戀愛的熾烈和纏綿;《桃夭》則讓古人婚禮的喜慶場面歷歷在目;《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呈現的是東漢末年戰亂後的蕭瑟景象;杜甫、陸遊皆具「詩史」精神,讀其詩而知往昔之時事;皇皇巨著《紅樓夢》,所述康雍年間的貴族生活,無任何歷史著作可與匹敵。
  • 讀名家童話,積累寫作素材丨《約會名家 小少年勵志成長》系列
    好的開頭能吊足讀者的胃口讓人感到好奇並迫不及待地想繼續讀下去。冰波的《好大的千層餅》中這樣開門見山地寫道:「有一隻猴子,他非常有錢,但是他非常小氣。森林裡的動物都知道,猴子是個小氣鬼……」你瞧,讀者肯定會產生往下看的欲望,猴子到底小氣到什麼程度呢?
  • 雷通霞「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項目錄製近日完成
    雷通霞入選國家文旅部「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項目,標誌著甘肅隴劇的傳承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此次通過文旅部「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讓名家好戲得以薪火相傳,從根本上有效提高了青年演員的藝術水平,豐富了演出劇目,達到服務人民群眾的目的,也為隴劇藝術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 創作談丨陳惠芳:新詩歌時代,詩人的喜與憂
    一種現狀:網際網路介入,自媒體興起,詩歌節會不斷,熱鬧非凡曾經有一句戲語:寫詩的,比讀詩的多。 當下,寫詩的,比讀詩的一樣多。 在物慾橫流的年代,我以為,寫詩的,讀詩的,關鍵不在於誰多誰少,最重要的是「人間還有詩」。
  •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丨我讀給你聽(第156期)《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丨我讀給你聽(第156期)《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2021-01-09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祝賀:《羋月傳》作者、溫州大學蔣勝男入選中宣部2019年文化名家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名單。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蔣勝男入選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多年來專注於文學創作,著有長篇小說《羋月傳》《燕雲臺》《鳳霸九天——政治傾軋中的大宋女主》《紫宸》《太太時代》等。
  • 《沐浴之王》濟南路演:易小星致敬匠人精神,曝彭昱暢為戲減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睿11月28日,喜劇電影《沐浴之王》全國校園路演抵達濟南站,導演易小星攜演員沈南現身山東藍翔技師學院,致敬匠人精神,並靈魂發問「搓澡技術哪家強」,笑果十足。《沐浴之王》由易小星執導,彭昱暢、喬杉領銜主演,卜冠今、葦青主演,金世佳友情出演,將於12月11日全國上映。
  • 《河洛群俠傳》檳榔王有什麼作用 檳榔王作用介紹
    導 讀 河洛群俠傳檳榔王有什麼用?
  • |《大江大河》裡的水書記成經典,看楊立新如何在舞臺上書寫匠人...
    工匠精神大家談 |《大江大河》裡的水書記成經典,看楊立新如何在舞臺上書寫匠人精神?福利繼續!就像是搭建地基的磚石是我國時代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群為了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北京市總工會製作推出了北京勞動者之歌「工匠精神大家談」首都戲劇名家
  • 《紫塞秋風》成就馬車匠人怎麼完成 馬車匠人完成方法
    導 讀 在《紫塞秋風》中的馬車匠人是一個看名字不知道具體該如何達成的成就,玩家「墨硯┐」帶來了《紫塞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