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易禹琳
12月22日下午,冬至的細雨飄動。甘肅省作協副主席、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得主葉舟,攜詩集《詩般若》(湖南文藝社出版)首次來到長沙。湖南、湖北兩省作協主席,同為「魯獎」得主的王躍文、李修文聞訊而至。3位「魯獎」得主相聚熬吧,笑談文學和人生。
「我的名字與湖南有莫大關係」
葉舟以短篇小說《我的帳篷裡有平安》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他撿點近10年在大西北漫遊、生活的思考,以詩歌的形式來詮釋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人文,就有了《詩般若》。詩集首發現場,粉絲們朗讀他的詩,每個人能讀出不同的滋味。
王躍文20多年前與葉舟相識,前年又一同出遊非洲。他透露葉舟很會講故事,一邊講一邊畫,故事講完,插圖也畫好了。他認為葉舟是當今少有的邊塞詩人。讀他的小說《我的帳篷裡有平安》時,雖然是晚上讀,卻好像看見了燦爛陽光。讀他的詩,又仿佛看到他在行走中取經,讀著讀著,心裡就特別安靜祥和。
葉舟多次與長沙擦肩而過。但他說,自己的名字與湖南有莫大的關係。左宗棠抬棺收復新疆,西行到蘭州城外,在亂墳崗休整等待朝廷糧草,發現此地風水不錯。後來,就在此處建了一座義園,將前線戰死將士遺骸暫厝於此。義園造型像一隻船,船頭永遠朝向湖南。後來周圍有了住戶,這地方就叫「一隻船」。葉舟原名「葉洲」,得知自己出生地的來歷,果斷改名「葉舟」。
「沒有葉舟,就沒有我的《山河袈裟》」
1975年出生的李修文說自己不年輕了,但他曾是全國最年輕的專業作家,他的散文集《山河袈裟》如一道閃電劈進讀者心裡,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李修文長沙揭秘,其中一篇《青見甘見》裡,和他橫穿河西走廊,一同經歷暴風凍雨暴雪和生死的人就是葉舟。
1999年,24歲的李修文和葉舟走西北,葉舟說「像班超和霍去病一樣去採風」。李修文說近20年來,他每隔一段時間發現「骨頭會變軟」就要去西北,和葉舟交往密集,可以說葉舟改變了他的人生和寫作。踏過了西北的河山,才使他一個湖北人吸收了遼闊雄渾的曠野氣息,語言裡出現從來沒有過的詞彙;使他內心的一些東西被激活,成長為一個新我。要改變自己的語言,必須先改變自己的生活。李修文由衷感恩:「和葉舟同行這麼多年,他反覆歌頌的那個天,帶給我生命中最重大的機緣。」
「他保衛了一隻船,我也保衛了漫水」
葉舟透露自己這輩子最得意的是保衛了蘭州「一隻船」這個地名。「一隻船」之名面臨消失的危險。葉舟烈日下騎自行車,奔走檔案館,採訪老人,強烈呼籲。蘭州大學對面的「一隻船」社區名保住了。很多外地人包括外國遊客到了蘭州,都會去找「一隻船」。
王躍文講述自己也保衛了家鄉「漫水」這個村名。他出生的村子自古以來叫漫水,1949年以後,不知為何,「漫水」改成了「萬水」,但當地老百姓仍然叫「漫水」。他的中篇小說《漫水》(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寫的就是家鄉餘公公和慧娘娘的散淡日常。現在,這個村子因《漫水》聲名遠播,又改回了「漫水」。
「作協主席不是官,只做兩件事」
很多人好奇追問,他們公務繁忙,會不會影響創作?
葉舟用19個月時間,完成了一部為敦煌寫的100萬字小說,是「絲綢之路三部曲」之一,剛封筆。王躍文從不認為作協主席是一個官。他說職務對創作沒有影響,能為作家們多辦點事情。最近作品寫得少,不能以職務為藉口,是個人的原因。
李修文是全國最年輕的省作協主席,今年7月才上任。他坦言,新手上路,又逢換屆,工作密集了一點,對創作有點影響。但他認為作家不要把創作和公眾責任割裂,因為蘇東坡、李白、杜甫沒有一個人的人生主題是專業寫作。當了作協主席後,無非是重新管理自己的時間。其實,就是做好兩件事:把自己的創作搞好,幫助別人把創作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