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志】第十四期流浪的意義與歸宿

2021-02-18 華僑大學報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微雨打溼過你的記憶,夕陽喚起過你的鄉愁,異鄉讓你想起了故鄉。
一汪故土水,一片鄉土情。那裡饋贈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曾經。在那兒,有你和親人爬過的山,有你和夥伴趟過的河;有鄉賢文人對你的影響,有為歷史長河衝刷出的自豪;有你兒時栽下的樹,還有那飄香你無數夢鄉的飯菜……
一草一木皆故鄉,一山一水俱鄉情。這就是屬於我們每個人心中獨一無二的鄉土志,這裡,有你有我的鄉土情。

我喜歡的你要永遠是遙遠的,危險的,耀眼的,不可接近的,光芒萬丈的,永遠都不要給我回應,永遠都不讓我靠近。我最喜歡你。我想,這可能也是現在的我背井離鄉的原因吧。

那是一座遭受沙塵,霧霾,交通堵塞的北方城市,如果矯情的話,此刻,我應該說它是一座北方小鎮,但它不是。那是一座野心勃勃的城市。不斷地城市建設,一夜間就會消失的城中村,以及稍微不留神就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今天的小路明天就是寬闊的柏油大道,今天的柏油大道也許就是明天的高架橋,這座生長著的城市,帶有河南人一貫的脾氣。但是我很不喜歡這樣的它。特別不喜歡。


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座城市的風卻像是一把青龍偃月刀。那裡的天空是不藍的,你眼前的能見度跟你的視力沒關係。今早一出門,也許門口的路都不復存在,每到這個時候,「挖溝挖溝三天不挖溝就不叫鄭州」,這句耳熟能詳的話語就能斷斷續續地迴蕩在耳邊。

找了很多不喜歡它的原因,但是我想這並不是它自己的錯誤,錯的人是我。我需要的是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然後才能明白什麼才是我喜歡的,需要的,熱愛的。就像是赫爾曼·黑塞所說:我常顛撲於途,尋廟燒香,我一無所獲,苦樂皆同過場。 我曾懵然於流浪的意義和歸宿,千百次,我跌倒,又把餘勇鼓起,我尋找的,正是愛之星,它如此聖潔如此遙遠,垂於蒼冥。當我還不識歸宿,遊興正濃,我曾及時行樂,也曾屢拔先籌。如今我認得了我的星,卻為時已晚,他已背我馳去,遺我晨雨瀰漫。繁華世界就此別過,我曾愛之彌深,即使我無所獲,我仍感不虛此行。


所以我從不後悔離開它,即使我常在夢裡無數次回到過它的懷抱。那個時候,漂浮著的灰塵都可以在陽光下反射出五彩而奇異的光芒,冬日空氣中有些熟悉的冰冷和荒涼,秋天凋謝的樹葉,一夜過后庄稼上會結出白白的霜,起霧的時候會讓人感受到莫名的靜謐。夏夜天空中只有淡淡的月亮,但那個時候就算是看不到天上閃爍的星星,也一樣能讓我感覺到美好。春季的沙塵暴也變得讓人期待,帶上口罩的人們行色匆匆,竟能夠讓人生出無數前行的動力和為生活奮鬥的信心。

靜下心來想想,離開家鄉讓我更能夠遠觀它的美。我喜歡的你要永遠是遙遠的,危險的,耀眼的,不可接近的,光芒萬丈的,永遠都不要給我回應,永遠都不讓我靠近。我最喜歡你。

家鄉,只有當你離開他的時候,才能夠稱之為家鄉吧。


作者系華文學院美女系才女(逗B)竇瀟瑞

責編:董昊越 郭景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她一直在這裡,用花般溫柔的聲音,訴說別有情調的小城故事,願所有來客都能被昆明溫柔的愛著。

相關焦點

  • 秀才譚景文的鄉土情結和他的鄉土志
    他一邊教學,一邊調查資料,撰成《博山鄉土志》一書,1931年由博山新民書店石印出版,博山第一小學合作社發售。當年以一介布衣身份獨立完成撰寫志書工作的,只有譚景文一人。正如博山文化研究院李富源先生撰文:《博山鄉土志》雖為志書,但編者的主要用意卻是供兒童學習使用。
  • 鄉土與鄉土教育及鄉土教育思潮
    晚上,在回來的公交車上,看到了潘光旦的一篇《說鄉土教育》。好像,以「說鄉土教育」為題目的文章,潘光旦不止一篇。這兩天,一共讀了潘光旦兩三篇關於教育(位育)的短文章。而,以及總以為讀的是費孝通的文章。關於「鄉土教育」,又在網上搜索到「鄉土科」的學習科目。這是民國時期的學校裡,比如江浙徽一帶的小學裡開設過的科目。其他地區,或許也有。而尤以江浙地區存留的資料多。檢索「鄉土教育」的過程中,遇到一篇1933年發表於廣州《教育研究》期刊第48期的文章。作者為「廖鸞揚」。
  • 深情「還學於民」,一生「志在富民」
    回溯費先生的一生,他的學習、工作、學術和生命深深紮根在祖國大地,將勞動、生命和鄉土結合在一起,彰顯著深厚的鄉土情懷。從實求知,志在富民江蘇吳江開弦弓村(江村)是費孝通的成名之地。1923年春,他的姐姐費達生和江蘇女子蠶業學校推广部的同事在校長鄭闢疆帶領下,在開弦弓村進行「土種革命」,指導科學養蠶和繅絲,獲得好收成,農戶增加了收入。
  • 歸宿造句和解釋_歸宿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魏巍《東方》:「他們對白英子這個失去家庭的孤兒,有了這樣的歸宿,尤其感到歡慰。」]歸宿在教材中的例句:1、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出自: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19、青山不老)歸宿參考例句:1、天下的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女兒有個好歸宿。2、大概世間萬物都有去處,而你才是我的歸宿。3、心若無歸宿,走到哪裡都是流浪。
  • 要像風一樣,流浪且自由「原創第680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文韻未央,ID:wenyunweiya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如果生來就註定被束縛,不如就勇敢地衝破命運的枷鎖,像風一樣自由,狂放不羈,腳步不停,一直奔波、奔波,流浪、流浪……
  • 最終的歸宿卻非常悽慘!也希望可以警醒大家!
    而飛得慢的雄蜂雖然無需與蜂王交尾,但卻同樣會付出代價,這些雄蜂的歸宿通常都很悽慘! 這就是雄蜂的歸宿之一! 2、在蜂巢外流浪至死 除了上面說到的工蜂屠殺雄蜂的情況外,通常還會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工蜂將雄蜂趕離蜂巢!這種情況多發於入冬之前,工蜂為了節省食物,保證蜂群可以有足夠的食物越冬,就會驅趕雄蜂!
  • 學樂英語閱讀分享第十四期《We like to play!》
    英語閱讀習慣養成蛻變計劃分享第十四期:《We like to play!》
  • 夢想•歸宿
    可是長大了,卻不知道夢想是什麼,也許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 我始終認為,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降臨在這片大地上,就有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使命,這些東西沒人會告訴你,也許看天賦,也許靠努力,團在一起,就是夢想。人這一輩子,始終要有一個夢想去追隨。 高中的時候,跟以前的老師聊起夢想。
  • 「流浪大師」沈巍,無房只是逃避的籍口,"怪"才是流浪的根源
    幾天前,一則關於"流浪國學大師"的消息引爆網際網路,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媒體、自媒體消息鋪天蓋地而來,連一向高大上的人民網也開始發聲了。好奇的人們蜂擁而至,來到這個名叫沈巍的"流浪大師"的身邊,這些人當中,有出於關心的、有獵奇的、有湊熱鬧的、有蹭流量的。
  • 人生的意義之「人永遠的歸宿」
    (二)人永遠的歸宿何在  一、人死觀  人為何會死?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真是一個極大的奧秘。孔夫子亦曾說:「未知生,焉知死。」  什麼叫做死?死的意義就是分離,隔絕。當生命寄居人體已到達了盡頭,便要與那物體隔離,不再發生關係,這就是死。但為什麼生命要離開物體,停止它在物體上的活動呢?
  • 帶著你一起流浪!
    而此次,《流浪地球》卻反套路,注重將中華文化元素和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注入電影,既讓觀眾體驗到濃濃的人情味,也讓中國文化元素有了新表達。   「鄉土情懷」元素直抵人心。在電影全篇,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家」。以太陽急劇老化、帶著地球「流浪」開篇,人類就開始了對「家」的守護和渴望。
  • 鄉土教育的課程特徵與實施策略
    對於鄉土教育, 十年後,朱典馨將「鄉土」定義為「本土本鄉,乃是指學校所在地區,針對學生的家鄉而言」,強調了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特徵。當代鄉土教育增加了更多內涵。在鄉土教育「人、事、情、地方」的結構下,這種以感情為影響範圍,以人為本的教育行為,恰好符合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新課程改革理念。從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看,鄉土教育研究取得可喜成績,新的生長點不斷出現。
  • 做好漢語鄉土語言翻譯 展現中國真實風土人情
    鄉土語言的翻譯要處理好幾對關係。概括起來講,即靜態意義求真對動態語境務實;文學文本性質對文學應用語境;文本意義闡釋對譯者意志性目的;評價標準的「準不準」對「好不好」;信息傳遞對風格再現;作者行文的目的對人物角色的目的;作者的目的對翻譯的目的等。
  • 對鄉土課程幾個核心概念的探討——鄉土課程建設(一)
    中小學課程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會獲得變革的方向啟示與行動參考,但它只是「啟示」「參考」;中小學課程在信息化的過程中,會獲得教與學方式變革的平臺與工具,但它也只是「平臺」「工具」;中小學課程只有在本土化過程中,才會獲得課程改革的精神安頓,因為課程改革的「魂」只有安居於中華文化才不會流浪,其「根」只有深扎於本土才會枝繁葉茂。
  •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海子詩歌中的鄉土情結
    一、選題背景與意義1.國內外研究現狀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伴隨著工業化的浪潮在中國一路高歌猛進,幾近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顛覆與衝擊。而向來以清高耿介標榜自身的文學,也不得不走下聖壇,開始介入市場競爭當中。而本就處於文學邊緣地帶的現當代詩歌,更是顯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關注】鄉土教育:為精神家園打上一生的底色
    此行,他除了要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者介紹自己研究了十多年的中國鄉土教材開發、收藏與研究,還希望能在自己退休後,為自己收藏整理的近5000冊清末以來的中國鄉土教材,找到合適的歸宿,發揮這些寶貴文化遺產的最大作用。6月中旬,第四屆全國鄉土教材研討會在美麗的茂縣古羌城舉行。研討會圍繞「鄉土文化教育進課堂」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
  • 名師講壇丨第1081期 法治是什麼?——從《鄉土中國》談起
    2020年與366位名師相約每天30分鐘一講座把你的思維帶到未曾去過的地方第1081期——從《鄉土中國》談起於明 |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在人類歷史上,傳統鄉土社會往往依靠禮治,而現代社會更依靠於法治,從禮治走向法治是一個普遍的過程,但這個轉變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禮治是什麼?我們從歷史的角度探尋法治中國得以興起的社會基礎,從而更好地理解依法治國的理念。
  • 【特區40周年 · 印象濠江】:【第十四章】碧浪千傾南山灣
    【特區40周年 · 印象濠江】:【第十四章】碧浪千傾南山灣 2020-07-22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3158期 學生園地 | 走進鄉土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學高一學年《鄉土中國》讀後感展示
    落葉歸根——讀《鄉土中國》有感高一  485班 任曉彤在近期的語文學習中,我進行了《鄉土中國》整本書的閱讀。在老師的指引下,我不僅懂得了如何構造思維導圖,更對中國的鄉土社會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根據「鄉村社會學」的講義整理修訂而成,它代表著中國的鄉土社會,同時也是中國鄉土生活的真實寫照。《鄉土中國》是田野調查研究的產物,是一個實地研究者借文字來描摹中國基層社會結構的文稿。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文字,都流露著作者最真摯的情感,也抒發了對理想中國鄉土社會的熱切盼望。
  • 流浪地球造句大賽走紅 頗有教育意義的「神造句」了解一下
    流浪地球造句大賽走紅 頗有教育意義的「神造句」了解一下時間:2019-02-12 16:52   來源:海峽網綜合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流浪地球造句大賽走紅 頗有教育意義的神造句了解一下 電影《流浪地球》領跑春節檔,目前票房已經突破23億,還在繼續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