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料層的龜裂現象是油畫修復師常常碰到的問題,有的是立現的,有的是隱藏的,只要是時間與條件符合立即會凸顯問題。
一般來說畫布比木板容易龜裂,龜裂的方式也較多樣。其主要塬因是因為畫布這樣的支撐體收縮速率較大且不穩定性高,所以,會形成龜裂比木板更多樣性。
(一)畫面的毀損 — 龜裂現象
顏料層的收縮形成龜裂
▼
技法錯誤引發顏料的龜裂,這通常發生在上層與下層顏料之間的含油量不同所引發的龜裂,而這樣的龜裂現象必須歸咎於作畫的程序出現問題!我們知道在技法的專有名詞中有「肥蓋瘦」這樣的技法術語,也就是所謂的「繪畫顏料的金字塔原則」,如果為違反了這個原則而顏料層就會因為收縮形成龜裂,或者剝落。
▲ 顏料層收縮所引起龜裂
粗目的畫布形成的龜裂
▼
粗目畫布上的顏料層龜裂通常會形成井字型的龜裂,平均分布在畫面上,這種情況的發生通常是打底出現問題,以外就是將粗目的畫布繪畫比較細緻而薄塗的畫,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在處理畫布的纖維時,忽略將多餘的細纖維清除而導致問題的產生。
▲ 粗目的畫布形成的龜裂
一點集中形成的龜裂
▼
因為外力的壓迫形成龜裂,這樣的問題完完全全是人為因素所造成。例如,用手指壓迫畫面或者物體單點施壓所造成,尤其繪製多年的油畫,顏料越乾燥就越會產生這個問題。畫布的纖維與顏料層之間的緊密度造成緊張關係,導致形成集中型龜裂。
▲ 一點集中形成外在壓力所形成的龜裂
穗型龜裂
▼
背部畫布受到刮壓力使畫面形成穗型龜裂,受損區域猶如麥穗般的裂紋狀。如果畫背受到刮壓,往往正面畫面不會立即出現痕跡,等待一段時日,麥穗般的痕跡就會浮現。尤其年代較近的作品必須經過時日,方能看出問題。
▲ 穗型龜裂
內框邊緣的放射型龜裂
▼
形成的形狀是半圓形的形狀,其原因有兩類,一是敲打畫釘因為震力所形成半圓形放射狀龜裂。二是因為畫布收縮,但是釘畫布的部位收縮性較小因而形成拉力,將顏料層拉裂形成輻射半圓狀,當然畫布夾是其拉力的來源之一。
▲ 內框邊緣的放射型龜裂
凡尼斯層過厚形成龜裂
▼
市售的瓶裝凡尼斯在使用時必須稀釋方能使用,否則太濃稠致使刷塗時不易在畫面展開。將凡尼斯未稀釋而塗刷所產生的龜裂,是因為凡尼斯乾燥而產生的收縮性把顏料層「抓擠」而產生的畫面龜裂。
溼度起伏過大而產生的龜裂
▼
潮溼與乾燥變化過大,畫布頻繁的收縮與放鬆,使得畫布「支撐物」與顏料之間形成緊張關係進而產生龜裂。
▲ 溼度起伏過大而產生的龜裂
底層厚薄與黏結力不均產生的龜裂
▼
畫面上會產生較大的裂縫。在刷塗底層的過程中忽略膠的比例與厚薄而產生的龜裂,這種狀況好發於自己自製作的畫布。
▲ 畫布底層因含膠量的問題形成龜裂
壓力型的龜裂
▼
油畫長期平躺狀態因為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而形成畫面的龜裂,這樣的裂紋我們很清楚的可以看出有內框的形狀。
▲ 壓力形成的龜裂
乾性油使用過多的龜裂
▼
因為繪畫的需要使用速幹性油而產生龜裂,這樣的龜裂猶如細網般的狀態。
橫紋龜裂
▼
因為將油畫錯誤收捲收藏而產生的捲紋。一般並不建議將畫布油畫收捲, 如萬不得已也必須將畫心向外捲作收藏。
▲ 橫紋龜裂
(二)畫面的變色現象與因素
繪畫材料誤用
▼
在繪畫的過程中使用大量的調和油,例如:亞麻仁油等。尤其在明色調的顏色中最容易看出顏色的色差。雖然,理論上透過陽光的照射就會恢復,但這樣對於油畫傷害會更大!
早期臺灣老畫家有些作品把亞麻仁油當作凡尼斯使用,其目的是要將畫面提亮,但是經過一段時日而變成褐色調,完全看不出顏色的變化。
▲ 繪畫材料誤用之情形
凡尼斯老化
▼
凡尼斯的老化是比較容易處理,也是屬於正常的現象。在早期古典油畫的繪畫完成後,會使用乳香凡尼斯來保護畫面,這一層凡尼斯因為是天然的材料,所以會和空氣與紫外線接觸而變色。但是,由於當初設計就是可逆物質,所以,清洗非常方便。目前市售的凡尼斯許多都是石化產品,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乳香凡尼斯。
▲ 畫面凡尼斯老化
▲ 老化的凡尼斯與真實顏色的差別
褪色的現象
▼
褪色的現象,通常是保存環境的不注意才會產生。尤其在溼氣過重和紫外線過強的地方,就容易產生褪色。當然,顏料本身也是個問題,尤其植物性的顏料或染料製成的油畫顏料都容易褪色。
▲ 受潮導致顏料褪色
變色、暗化的現象
▼
因為灰塵的附著與空氣的汙染物,如:煤煙或香菸的汙染物,或由於混色,例如:鉛質顏料與硫化性質的顏料混合,容易產生變色,另外,加熱也容易產生變色。
▲ 受煙燻汙染畫面(淺色部分為塬還應有之塬色)
發黴的現象
▼
發黴在顏料當中有一些是屬於含蛋白質較高的顏料,例如:象牙黑或者骨黑,這類的顏料對於溼度非常敏感以外,相對黴菌對於這類物質也容易繁衍。所以,必須注意溼度的變化方能防止發黴。
▲ 因為受潮而發黴
白堊化
▼
顏料層的粉化現象,繪畫當中過量使用揮發性的油,例如:松節油、酒精、石油精等等。另外,鈦白和鋅白分別單獨使用也會產生這類現象。
▲ 顏料層粉化
(三)顏料層剝落的原因
1 | 畫布吸收過多的溼氣或水分,造成畫布膨脹而導致顏料層剝離剝落。
▲ 因受潮而剝落
▲ 顏料層因嚴重受潮而剝落
2 | 用畫刀打顏色底形成畫面平滑狀態,對於上層顏料沒有銜接、黏結的能力。若再加上使用過多的揮發性油顏料,就會小片掉落。
3 | 使用畫布上面已塗有舊顏料的舊畫布,不經清理就直接作畫所引起的顏料剝落現象。
▲ 舊顏料與新顏料產生排斥,形成剝落
4 | 使用炭筆在畫布上起稿,直接將油畫顏料畫上,如此畫布和顏料層之間有空隙是因為碳粉無法附著在畫布上。
5 | 含有溼氣的顏料再加上新的顏料繪畫其上,也會導致脫落。
6 | 完全使用揮發性油調和顏料作畫而形成剝落。
7 | 冷、暖氣的急劇變化,也是顏料層剝落的原因之一。
8 | 顏料層過厚形成龜裂剝落。
▲ 顏料層過厚形成龜裂剝落
9 | 在白堊化的畫布底上加上新的顏料層,也會產生顏料層的剝落。
▲ 白堊化畫布底加上新顏料,形成的剝落
(文章節選自《知油彩·賞油畫》一書,由小白整理編輯,版權歸原作者李福長、胡世銘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END -
歡迎無條件轉發至盆友圈
如需轉載請在後臺呼喚小白
CONTACT US
原創投稿 | 商務合作 | 意見反饋
white_art@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