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天生重要。」可見語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得語文者得天下」,不管是基礎教育還是中考高考,語文的地位都是第一重要。
所以,孩子要成績好,學好語文很重要。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資深語文老師提醒,學好語文就三件事:閱讀、背誦、寫作。
1
閱讀
一位語文老師說: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的時候,才會形成語文能力。
有調查發現:語文成績好的孩子幾乎都是特別喜歡課外書的孩子。
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積累:語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
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孩子在寫作上才能夠有突出的構思、恰當的用詞,在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也超過常人!
孩子要想提高語文成績,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行大量閱讀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當孩子的課外閱讀量達到一定水準的時候,語文對孩子來說將不是一門需要攻克的學科,而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好朋友。
閱讀不是快餐式閱讀,消遣性閱讀,碎片化閱讀,這樣的閱讀只會讓孩子浮於表面。
在這個閱讀方式多樣,閱讀品類浩如煙海的時代,「會讀」比「多讀」更重要!
在孩子的詞彙量還較為貧瘠的時候,選擇兒童繪本、童話故事給孩子看沒什麼問題,這樣的閱讀選擇是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但是等孩子的詞彙量逐漸豐富,理解能力逐漸提升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名著讓孩子閱讀。
名著文學底蘊深厚,能夠薰陶孩子的品味,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
孩子看不懂,就去問,就去探索,就去多讀幾遍,讀的多了,理解能力自然提高了,孩子也更有自己的思想了。
閱讀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肚子裡的貨充足,才能出口成章,下筆有神,學起語文來自然更加得心應手。
2
背誦
自2017年全國中小學使用統一教材後,文言篇目大量增加。
整個小學古詩文增加55篇,增幅高達80%,初中古詩文也佔據全篇51.7%,每年級增加10篇以上。
語文課本中的《日積月累》欄目,內容基本以古詩文、諺語、成語、歇後語等中國傳統文化為主,並且通通要求背誦。
一些網友表示:
「增加一些古典詩歌名篇還是好的,古文的文學性比許多現代的文章更濃。中小學的時候多學些,有助於國人對歷史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明白中國的底蘊。」
也有部分網友擔憂,文言文比例增長後又將增加小學生背誦課文的壓力。
低齡年級學生難以理解古文的涵義,要求背誦為主的學習方式能否學習到古文的真正精華?
其實,熟悉才是理解的基礎,背誦才是語文學習的內功,沒有幼年的薰陶儲藏,就沒有長大後的活學活用、水到渠成。
很多孩子說話時,總是詞不達意,寫作時想寫幾句古詩名言,腦子裡隱隱約約有印象,可是就是記不起來。
其實這就是背誦不到位的後果。
如果說大量閱讀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東西吃進肚子裡,那麼大量背誦就是一個消化的過程。
背的優美詩文,名人名言多了,說起話來引經據典,寫起文章來博古通今,這樣的孩子,語文成績不可能差。
學語文就是要下苦功夫的,多記點東西,多背點東西,多學點東西,孩子的語文水平才能越來越高。
3
寫作
前些年,某區教育局決定全區小學畢業班來一次統考,看看小學的教學質量究竟怎麼樣。
這一考不要緊,考出了個令人注目又令人吃驚的問題——全區3000多名畢業生,語文前17名的學生都是一個老師班上的,而且,班裡的其它學生排名也很靠前!
教這個班的語文老師名不見經傳的普通老師,一位全國有名的語文教育專家帶人前去調研,看看這位老師是怎麼教語文的。
這位老師說:六年來,她只抓了兩件事,一是讀書,大量地讀課外書;二是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但要堅持寫。
從這位老師學生寫的日記來看,篇幅有長有短,長到幾百個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兩句話。
內容包羅萬象,有記事的,有狀物的,有議論的,也有寫讀書心得的。
但毫無意外,孩子們都寫的可圈可點,很有想法。
這位老師的教學案例表明:要想學好語文,多寫是關鍵。
語文學習,閱讀是積累,背誦是消化,寫作就是輸出。
培養孩子寫日記的習慣,日記不要給孩子制定框架,讓孩子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寫多少就寫多少,但唯有一點,要認真對待。
孩子寫得多了,首先,遣詞造句會更加靈活熟練,其次,孩子的奇思妙想具化為文字,讓孩子的思維更靈活,想像力更豐富。
孩子日記寫的多了,寫起作文自然不會腦袋空空,作文內容也不會空洞無物。
閱讀是信息的吸收,寫作是情思的表達,背誦是經典的儲存。
語文學習沒有捷徑,多讀,多背,多寫,是語文學習的三把鑰匙,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