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梁建偉 王湛 鄭琳
周四就要高考了,第一門就是語文,而作文自然是語文考試中最最關鍵的部分。昨天,記者特地採訪了三位資深的語文老師,他們在教學一線打拼多年,對高考作文有很深的研究。怎麼寫好作文,三位老師真的是拿出了壓箱底的絕技。
「寫什麼」比「怎麼寫」更重要
童洪星: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學軍中學語文教研組長
童洪星老師在教學一線打拼多年,對高考作文有很深的研究。
他說,在寫作文這一點上,不同的學生表現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審題不行,給了一堆材料,讀不懂,或者讀不準;有的學生文章布局不行,通篇下來感覺比較雜亂;還有的書寫不好,寫的字還要讓閱卷老師去猜。
馬上就要高考了,童老師說了幾點自己的經驗之談,或許可以讓考生的作文能得一個高分。
「寫什麼」比「怎麼寫」更重要
童老師說,現在很多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文時,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怎麼寫上面。他認為,現在的中學界過分重視寫作技巧,而要在考場作文上得高分,老師要更多地引導學生在寫作內容上下功夫。
「這是因為,高考閱卷老師在閱卷過程中更關注寫作內容,而不是寫作技巧。閱卷老師看一篇高考作文,時間是很短的,考生要做的是自己的寫作內容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這樣才能得高分。」
童老師說,這就要求考生在不跑題的前提下,儘量寫出一點「新」的東西來。「這要靠平時的訓練,題目拿到手,就要考慮從哪個角度入手,要有自己的想法,特別是與眾不同的想法。」
熟練掌握議論文寫作
童老師說,以往的高考作文,文體是不限的,學生寫什麼都可以,但從最近三年的高考來看,基本上都是寫議論文。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我也深感當下的高中生在議論文寫作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欠缺,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思維品質有待提高。」童老師說,這幾年高考作文強調寫議論文,還在於高校老師有普遍的呼籲,大學生都不會寫論文,歸因在於中學階段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
童老師說,現在學生寫議論文最大的短板是沒有思想,對材料的分析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這可能跟學生的認識問題的能力有關,也可能跟考場作文時間緊張有關,但不管怎麼樣,學生寫議論文如果沒有一個新的角度,缺乏從表層到深層的思考,不能講出一點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東西,是無法得高分的。」
學生的思想認識不深,在童老師看來,主要是閱讀不夠,書讀得少了,對一些問題的思考相對就少了。「比如諸子百家的書,裡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這樣的書多讀一些,人就會變聰明,看問題的角度就會跟別人不一樣。可惜的是,現在的高中生平時功課太多,沒時間看書。」
不過,童老師給了一個建議,學生要寫好議論文,可以到辯論賽中去尋找一些訓練的素材。「這個建議對高一高二的學生還管用,高三的學生已經來不及了。學生看一些辯論賽的材料,通過適時的分析理解和訓練,我以為這會對學生邏輯思辨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
書寫不好的學生,作文得不了高分
童老師說,高考閱卷老師閱卷的速度很快,一篇作文可能三四十秒就看完了。「一般情況下,一篇作文不會看太久,只有遇到那些特別好的,或者要打低分的作文,才會好好看一下。大部分的作文,幾乎是一目數行而過。」
童老師說,在這樣的閱卷速度下,考生的作文如果字跡不清,書寫隨意,是沒有機會得高分的。「字差一點沒有辦法,這是已經養成的習慣,但起碼要工整,書寫的字體不能讓閱卷老師去猜。一旦是這種情況,閱卷老師肯定不會給高分。」
有時候,一篇比較好的作文,也有思想深度,但因為字跡不清,導致閱卷老師無法快速明白作文內容的精妙之處,這樣就比較可惜了。
結構一定要寫好,碰到題目不要害怕
高利:杭州高級中學的高級教師
「我覺得浙江的高考作文題,有文化性和思辨性兩個特徵。」高利老師說。
作為一名資深的語文老師,他認為,在高考作文題的內容方面,浙江一直蠻有人文關懷的,比如「虛擬與現實」「三本書」「文如其人 言為心聲」等。另外,這些題目都需要考生有非常好的思辨性,比如,「三本書」到底三本書都寫還是有所側重?
論述性質的還是主流
從題材上來看,論述性質的還是主流,今年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
因此,高利建議考生,「把你讀過的書、見過的人和事、你自己的價值觀和這片土地特有的東西在作文中展現出來,並關注下現實生活中和文化相關的方面,也比較符合浙江省一貫的高雅寫作旨趣和文章與現實結合的指向。」
至於審題,高利說,杭高語文組的很多老師的經驗之談是:1、先對所給的材料做一個小閱讀理解,這叫內容判斷;2、初步判斷內容重點(人物、事件),以及從編者來說是持肯定還是否定態度,這叫傾向判斷;3、回到原文,找個關鍵詞,來支撐前兩步的判斷是否客觀有效,然後據此結合自己的理解得出主旨。
議論文還需要論證
議論文還需要論證,所以,得出主旨後,還需要結合所給材料仔細論證主旨的邏輯,找到邏輯契合的材料,這樣才能讓主旨更深入更具思辨性。比如杭州的這屆高三考生,三年前參加中考的這道作文題:著名作家金克木,年輕時曾是大學圖書管理員。一次,他偶然看到某位大學者的一份借書單,心想,大學者都要閱讀的書,一定很有價值。於是,他一有時間就找來書單上的書閱讀。漸漸地,他讀的書越來越多,眼界越來越開闊,學問越來越深厚。只有小學學歷的他,最後成為在文學、史學、翻譯等諸多領域卓有成效的學者。
以上材料的主旨可簡單概括為金克木刻苦讀書,最終成為大學者。所以,當時就有不少同學就寫了讀書的重要性和刻苦努力的重要性。刻苦讀書,最終成為大學者的主旨概括本沒錯,但根據這則材料表述的邏輯重點,金克木成為大學者的原因顯然不重在讀書和刻苦,而在「書單」上。所以,審題之後,你的主旨是否能更進一步深入,論證材料是否合適,原材料主旨背後的邏輯是否弄清楚很重要。
不要去盲目借鑑別人
高利從來不認為臨場能快速構思。「任何的快速構思,都需要前面的訓練,打過的基礎。」如果這兩天想要訓練下快速構思,高利說,可以整理下自己寫作的基本思路和「套路」,把自己的優點發揮到最好就可以了,不要去盲目借鑑別人。
「無論如何,高考作文都是一個小時寫出來的急就章,不可能完美,把自己在寫作上最有利的部分寫出來就可以了。比如,你積累的材料豐富,就把豐富材料亮出來。我們對高考作文要求不高,把自己的優點特點寫出來,不要想面面俱到,那是作家花時間寫出來的,不是一個小時的作文。」高利說。
最後,高利想提醒考生兩句話:1、一定要給作文留相對充裕的時間,保證審題仔細、卷面整潔;2、自己的結構一定要寫好,表述清晰,碰到題目不要害怕,大家都是一樣的,用坦然的心態去寫。
抓住人文關懷,不要為求新而走偏
陳柳鈞:諸暨中學語文教研組長
陳老師和去年我省高考學霸的合影
人文關懷始終是要點
陳柳鈞老師梳理了下這幾年的作文題目,2017年的考題是三本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考生會把心靈之書會作為重點來寫。2016年的考題是「虛擬與現實」,雖然談論的是科技話題,但考生依然需要要在關注現實、思考人生的點上深入進去。2015年的考題「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同樣也是人文性的主題,探討人品與文品的關係。
她覺得,這幾年浙江高考作文題,人文關懷始終是我們浙江省高考作文緊扣的一個要點。此外,這些題目也彰顯了思辨性的重要性,近幾年的每一個作文題,都強調了考生的個人思考,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的能力。作文以思想性和深刻性取勝,還是以文採取勝,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當然最好是兩者兼備。「2017年的題目,可能文採性大於思辨性;2106年這個題目,思想性會更強一些;2015年的題目可能就兩者兼有了。」
為求新而走偏不可取
陳柳鈞說,今年考生應該可以關注以下10個點:青春;成長與成熟;認識我自己;自我與世界;文化創新、文化傳承;科技與幸福;藝術與生活;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初心與奮鬥;中國式XXX。
陳柳鈞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發現很多同學在審題時容易出現一個問題:為求新而走偏。
如何能避免這個問題?她總結出「審題三步法」。第一步,確定材料關鍵詞。找到關鍵詞,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切勿以偏概全。第二步,界定核心概念。在作文材料中,往往會出現概念類關鍵詞,尤其是一些關係型題目中,更要注意這類概念的實質內涵進行深入思考和剖析,然後調動積累,聯繫現實生活。第三步,確定內涵關係。
以「螢火蟲之死」為例,材料敘述了商人為了辦螢火蟲展覽而導致大批螢火蟲死亡。材料中出現人類與螢火蟲,第一段敘述人的行為——辦螢火蟲展覽;第二段分析展覽失敗的原因。顯然,人類的行為是關鍵,如果從「螢火蟲適應能力差」這個角度去思考,就不妥了。最後,我們可以總結出兩個立意:一是對自然之美的真正欣賞,不需要商業炒作,更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二是我們需要立意,需要追求浪漫,但尊重自然規律是前提。
在陳老師看來,完美的考場作文應該具備這些要素:審題準確,觀點鮮明;有好的標題;有漂亮的開頭和結尾;中間需要一些新穎的素材;每段文字的段首最好能吸引閱卷老師的目光;有嚴密的思維邏輯,清晰的思想表達;富有文採,有個人的創新等等。最後就是要有一手好字,卷面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