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母親也不能代替父親,再好的父親也不能代替母親,父母攜手共育希望,才是教子成功最可靠的保障。」
作者: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二級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國務院婦兒工委兒童工作智庫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曾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
有網絡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訪者認為當前社會「父教缺失」現象嚴重,家庭教育的主力仍是媽媽。
● 「父教缺失」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怎樣的影響?
● 父親應該在孩子成長中扮演什麼角色?
● 做一個好父親,對男人、對妻子以及家庭又意味著什麼?
為此,《媽咪寶貝》在父親節前夕,獨家採訪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在他看來,父教缺失的孩子可能終身「缺鈣」!母性教育是一種「葉根」的教育,目標是達到生命的滋潤、豐滿;父性教育就是一種「主幹」的教育,目標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實現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聯盟,父教缺失可能導致三代人的悲劇!
好父親是孩子一生的定海神針
媽咪寶貝:在您看來,怎樣才算一個好父親?
孫雲曉:我在《好好做父親》一書的序言裡,列舉了好父親的8個品質,如認真負責、意志堅定、勇敢獨立、目光遠大、是非分明、胸懷寬廣、勤勞自律、愛好運動。其實,這是一種理想化的概括,具體到每一位父親難以面面俱到。但是,有兩條標準是根本性的,它決定了父親是否稱職或是否優秀,即好父親一要陪伴孩子的成長,二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按照哈佛大學等專業機構的研究,人的發展有兩個方向,一是親密性,母親有天然的優勢;二是獨立性,父親有天然的優勢,即培養孩子獨立、頑強、自律、創造等優良品質。
媽咪寶貝:您研究家庭教育這些年,您認為「父親」這一角色在時代的發展中都有哪些變化?
孫雲曉:「父親」這一角色在時代的發展中的確是有變化的。70後及60後、50後等父親是較為傳統的,以自己的勤勞與責任感影響孩子,對孩子管得較為粗放,因為那些年代兄弟姐妹多,孩子的諸多問題是在兄弟姐妹中解決的。
自80後、90後父親開始有了顯著的變化,因為他們中許多父親是獨生子,許多孩子也是獨生子女,進入了獨生子女養育獨生子女的時代,這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與前幾代不同的是,80後、90後父親更關愛更理解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陪伴與支持,主要的問題是父母的壓力大,給孩子的壓力也大,因為期望之高遠非前幾代可比。
我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30年,曾經連續多年跟蹤研究全國中小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狀況,發現孩子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壓力來源於父母。當然,這是大數據顯示的信息。實際上,也有許多父親在反思和覺醒,他們開始解放孩子,注重身心健康,走個性化成長的道路,毫無疑問這是希望所在。
媽咪寶貝:您和父親的關係如何?您作為父親,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父親?
孫雲曉:我的父親14歲離開農村進入青島打工,用今天的話來說屬於進城務工的農民,後來做了一輩子工人。父親雖然沒有多少文化,卻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因為他敢闖天下,認真負責,勤勞節儉,並且理解和支持孩子自由選擇職業,包括支持我23歲時離開家鄉青島來北京工作和生活。
我做了父親之後,同樣尊重女兒的選擇,雖然女兒從小學到中學都沒有進重點學校,但她受我的影響養成閱讀與寫作的習慣,並且有擔任中小學生記者的實際體驗,大學畢業後如願以償成為記者,甚至受國家委派成為長期的駐外記者。
《好好做父親》作者與女兒
因為理解和尊重,我們父女關係一向良好,女兒說她每逢重大選擇都願意聽聽父親的意見。2019年,我們合著的《遇見文學的少年妙不可言》一書出版並引起廣泛關注,就是父女倆深度精神交流的結果。
好爸爸,與孩子一起成長
媽咪寶貝:在孕期以及嬰兒期,父親如何才能更快地進入父親的角色當中,早一點意識到父親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孫雲曉:在孕期以及嬰兒期,好父親首先體現在做一個體貼妻子的好丈夫,因為在這一特殊時期,妻子非常辛苦非常寂寞,也容易焦慮或者抑鬱。妻子的情緒極容易影響孩子,所以,好丈夫的關愛能夠讓妻子的心態積極陽光,這是好父親對妻子兒女的最大幫助。同時,父親參與嬰兒的養育,經常抱抱孩子,都會對孩子的發展有益。也可以說,孕期以及嬰兒期是一個關鍵期,也是好父親的起點。
媽咪寶貝:在孩子的早期,父親的角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在這個初期階段,爸爸可以去做些什麼?
孫雲曉:養育(0-2歲)嬰兒的過程中,一般來說,母親是主角,父親是配角,但父親的配角角色也具有特殊作用。有研究發現,父母抱孩子的原因不同,母親約花38%的時間與孩子遊戲,父親則花54%的時間與孩子遊戲。父親之所以是一個更受歡迎的遊戲對象,主要原因是父親有與母親不一樣的遊戲風格,如更開放更有力度等等。所以,多陪孩子遊戲是父親的特殊使命,這樣可以提升孩子的體質健康、獨立性發展、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人際關係能力。
媽咪寶貝:現在所謂的「喪偶式」養育很普遍,很多爸爸在家庭的參與度不足夠,而有些爸爸不是不想參與,是無從下手,或者因為工作忙,在這種情況下,有哪些方法可以提升父親的參與度?
孫雲曉:我不贊成「喪偶式」養育的說法 ,因為「喪偶」是死了,而父親不僅活著,他心中也會有愛妻之情和愛子之心,只是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其實,做父親也是男人真正走向成熟的神聖修煉,如果錯失良機,他可能永遠長不大。改變的關鍵在於改變觀念和價值觀,即好好做父親是男人不可推卸的神聖責任,妻子和孩子都極為需要父親的重要作用。觀念改變了,方法無限多,甚至可能創造出許多獨特的方法。
媽咪寶貝:媽媽如何協助爸爸成為「好父親」?
孫雲曉:如今的媽媽往往特別能幹,不僅學歷和收入不低於爸爸,帶孩子更比爸爸得心應手,更容易看到爸爸的缺陷,甚至在育兒過程中將其排除在外。這是極不明智的。夫妻關係是家庭最重要的關係,是第一位的關係,將深刻影響親子關係。因為孩子非常需要爸爸,有無爸爸陪伴的孩子成長水平差異明顯。同時,爸爸與媽媽密切合作本身就是有益於孩子認識愛情與婚姻等兩性關係。當然,有許多媽媽說爸爸是最難教育的「兒子」。所以,這需要媽媽的智慧,比如多鼓勵爸爸,也多給爸爸機會和任務,相信你可能會有驚喜的發現與收穫。
媽咪寶貝:對於單親家庭,尤其是孩子判給母親撫養的,這時候爸爸該如何發揮「父教」?
孫雲曉:夫妻離婚並沒有改變是孩子父母的關係,應該按照法律規定繼續履行父母的責任。如果是孩子判給母親撫養的,父親應該理解母親的辛苦,給予積極主動的配合,協商選擇發揮「父教」的內容和方法。讓孩子在生活中確信:父母雖然離婚了,但我依然有父親和母親。一般來說,父親比母親更擅長運動和動手操作,可以多帶孩子運動或動手操作,這樣對於母親和孩子都是有利的。同時,離婚後的正常生活與友善合作,也是在發揮「父教」的積極作用。
嬰幼兒開始
和爸爸開始建立安全的父子依戀
依戀是嬰幼兒與其他重要的人所建立的親密關係聯結。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幼兒時期良好依戀關係的建立,對人的一生都很重要。嬰兒先建立的是母子依戀,到了一歲半左右時,嬰兒開始建立父子依戀。
父子依戀對嬰幼兒的健康發展具有什麼樣的獨特作用呢?研究者用實驗研究回答了這個問題
。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44個兒童在遇到一個快樂友好、穿著小丑服飾的陌生人時的反應:
● 與父母都是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兒童,反應最正常(恐懼表現最少);
● 跟那些與父母雙方都是非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兒童相比,與父母一方有安全依戀關係的個體的反應較為正常(表現出的恐懼較少)。
近期的其他研究也發現,
和父母雙方都有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兒童,比其他兒童更少表現出焦慮和退縮,
在入學時的適應情況更好,在兒童和青春期表現出更好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和與同伴交往的社會能力,以及較少的問題和犯罪行為。甚至在長大離開父母后,和父親形成的安全的、支持性的關係也有利於個體的成長和健康。
可見,對於兒童發展的許多方面(也許是所有方面),父親都會有潛在的影響,而且和父親形成的安全型依賴,會減少非安全型的母嬰依戀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如何建立安全的父子依戀呢?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這有賴於父親的撫養方式,並認為以下四種做法有利於幸成安全的父子依戀:
1.對嬰兒表現出積極的關心和愛。
2.與嬰兒建立默契、雙向的交往。
3.在交往中和嬰兒共同注意同一件事情。
4.對嬰兒的活動給予密切的注意和情感支持。
相關連結:
《好好做父親》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意味著規則與監督、威與信賴。中國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父教缺失的現象。雖然母親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但是父教缺失對孩子和社會有破壞性的影響,孩子往往會缺乏一個威和榜樣,容易出現行為或社會問題。本書的大部分數據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發布數據,科學嚴謹;所引用和涉及的案例來自有關名人的演講、自傳和作者們對當事人的採訪等。
「
送書啦!
快來評論區講講爸爸和寶寶之間的故事吧,小編會從中選擇5名幸運讀者,送出《好好做父親》一本~
媽咪寶貝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