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曉:父母為主、祖輩適當參與的兒童養育方式利於家庭發展

2020-10-03 搜狐教育

看點:9月26日,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導,搜狐網、搜狐母嬰、搜狐教育聯合主辦的「2020搜狐養育大會」在北京舉辦。本次大會聚集數十位權威育兒專家、明星達人、母嬰企業CEO等,聚焦兒童生長的哺育、撫養和啟蒙教育、母嬰行業發展等話題,共同探討科學育兒新主張,帶父母發現愛孩子的智慧和力量。

盛典期間,國務院婦兒工委兒童工作智庫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雲曉發表了《家庭養育中的祖輩參與》的主旨演講,孫雲曉在會上表示,在兒童養育當中應以父母為主,祖輩適當參與,這對孩子的發展,對一個家庭的建設是有好處的。如果父母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把主要的養育任務都交給老人,這種方式對三代人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孫雲曉介紹,人到了青少年階段有兩個發展方面,第一是親密性,母親有天然的優勢——溫柔、善良、細膩,另一個是獨立性,勇敢、完全、有擔當、有責任感,這是父親的擔當責任。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的聯盟,相互的配合。

以下為孫雲曉演講,內容根據速記整理,有刪減。

非常高興參加搜狐的養育大會,名稱很短,但切中要害。沒有「養」就沒有「育」,養育必須是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我今天講一個比較微觀的問題,就是兒童養育過程中的祖輩參與問題,隔代養育的問題。

現在兒童養育受到越來越高度的重視,生二胎成為時尚。我認為生一個二孩、二寶,勝過請個家庭老師。但是問題就來了,孩子這麼重要,誰來養育?

我們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曾經做過全國的大型的調查,發現在城市裡面有70%以上的家庭,育兒家庭存在著隔代養育的問題。當我們在小區裡面,在公園裡面,見到很多老爺爺、老奶奶,追著小孩子跑,餵水、餵飯,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愛,確實讓人感動。我經常出差在高鐵上經常看到有的老人自己也顧不少自己吃喝休息,全都是照顧孩子,一邊照顧孩子吃喝,一邊經常給孩子拍照,拍了照就發給他女兒。這是在中國一個很獨特的現象,大批的老人在隔代養育。

我們研究的結論是,在兒童養育當中以父母為主,祖輩適當參與,這對孩子的發展,對一個家庭的建設是有好處的。如果父母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把主要的養育任務都交給老人,這個對三代人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兒童在他的幼年階段,特別是在6歲之前,能不能跟父母建立起親密的依戀的關係,對他一生的安全感、幸福感,對他的很多方面的發展都是意義重大的。

我帶的研究生做過隔代養育的個案,採訪已經長大成人的人,回憶他在隔代教養中成長的感受,可以說有很多人都受到的很大的傷害。一方面跟祖輩關係非常密切,也有一些問題是跟父母之間的疏遠、陌生感,對他們傷害非常非常大。

我們組織的海峽兩岸的家庭教育的學術論壇專門討論家庭養育中的祖輩參與問題。有一個兒童舞蹈家,別人看他很成功,很光鮮,但是他講到自己的成長很痛苦,他從小就是遠離他的父母,跟著姥姥長大。到現在他的母親已經八十歲了,這位舞蹈家把他接到自己身邊來一起安度晚年,他說我到現在為止都叫不出一聲媽來——我說那你叫什麼,叫「老太太」。而且母女倆有的時候偶爾的坐在一起胳膊碰到一起,皮膚有了接觸雙方都跟觸電一般,極不適應。

這個舞蹈家說他自己的婚姻生活也感到很失敗,因為他沒有建立起家庭生活的親子關係的基礎,所以他的一生都帶來了困擾,非常多。

所以我現在就提出這個問題,隔代養育,如果父母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把主要的責任都給祖輩,對孩子的成長是具有災難性的,這是第一。

我還要特別談到一個問題,如果父母放棄了撫養兒女的責任,對本身的成長也是重大的損失。因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才會走向成熟,才會真的與孩子一起成長,學會怎樣做父母。但是這個問題在今天成為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很多的年輕人把孩子交給老人帶。這導致了父母這一代是長不大的一代,跟孩子關係也不是太好的一代。

我曾經專門寫過《好好做父親》這個書,母親相對來說還好一點,你要問孩子你跟誰最信任,關係最高,絕對是母親排在前面,而父親絕對排在後面。去年魯迅先生發表《我們現在怎麼做父親》這個經典的文章100周年,100周年的中國沒有這個問題,到現在的中國進行任何的社會調查,發現父教缺失的現象絕對50%到70%左右。

做父親的這個過程當中,才是男人獲得成熟、成長的最寶貴的機會,這一點有很多的遺憾。大家要特別重視父教缺失帶來的傷害,南非國家公園曾經有過一個讓人震驚的發現,發現為什麼那些小公象變得很暴躁,去攻擊白犀牛,把白犀牛撞倒,用腳踩死,很殘暴,這種現象不多見。研究發現南非為了控制象的速度,殺死了很多成年的公象,小公象就失去了管教他們的力量,規範的力量,這說明了父教缺失之後,現在無論美國還是中國大量的數據,表明父教缺失在罪犯當中,父教缺失的比例是非常的高的。

有時候我在給家長們講課的時候我就講一個細節,為什麼父親他對孩子非常的需要,我說咱不用談教育,這是自然現象。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出去玩兒,風格是不一樣的,媽媽帶著孩子出去玩兒,活動半徑比較小,說說話或者是遊戲,講講故事,爸爸帶著孩子出去玩兒就跑的遠,因為什麼呢,爸爸在身邊孩子膽子也大,追也追得上。爸爸媽媽抱孩子,風格又不一樣,媽媽抱孩子又不一樣,很嚴實,爸爸抱孩子很少使勁抱的,爸爸會把他舉起來,左舉起來右舉起來,甚至拋向空中。所以說爸爸參與帶大的孩子,孩子往往就獨立性比較強,向外拓展。

哈佛大學專門對父親的教育進行研究,發現人到了青少年階段有兩個發展方面,第一是親密性,母親有天然的優勢,溫柔、善良、細膩,另一個是獨立性,勇敢、完全、有擔當,有責任,這是父親的擔當責任。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的聯盟,相互的配合。

隔代教養中,父親依然沒有承擔起自己相應的責任來,他就會失去他的成長的機會。我覺得在這個地方需要給年輕的父母一個重要提醒。

有人說我太忙了,我根本就沒有時間,我幹活掙錢養家,這是一個假象。儘管是事實,但如果你認為這是重要的事情,一定會想出辦法。我有一次在青島大學演講,有一個女經理說聽得特別有感慨:父親雖然是遠在青海,很少能夠見面,但是父親是對我最關愛我的人,我也最愛他。我父親給我寫過2000多封信,我一上小學我父親就給我打電話,給我寫信,說他非常希望看到我的來信。我說我不會寫信,我沒寫幾個字,只會寫拼音,爸爸說也拼音也可以。我就試著給他寫拼音,加一點漢字,結果信父親收到之後就在上面給我批改,哪個字詞好,哪個地方需要改,給我鼓勵。在信的背面給我寫一封信,所以每次我給他寫一封信背面都是他的回信,這個寫信一直堅持到大學畢業。

想想看,任何一個人如果能收到自己父親的2000封信這是一個多麼深刻的影響,近在咫尺的父母未必能做得到,這是影響非常大的,父母一定要把這個養育孩子的過程,看作是自己的不可再現的成長的機會,和一種不可推卸的主體責任。

第三個問題,由於父教缺失會加重祖輩的負擔。我們做研究法發現,被祖父母帶大的孩子比較任性,甚至比較肥胖,因為他們最擔心孩子瘦了,孩子沒吃好,他們的心裡是高度緊張的,最怕出現各種意外,這樣為祖輩的晚年生活也是不公平的。

我也是一個即將做外公的人,我也對我的女兒和女婿安排這個事情,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自己帶好孩子,我們儘可能的給予支持,首先支持他們自己帶孩子,而不是我們給他帶孩子,這個問題提出來讓我們看到的一個在兒童養育過程中祖輩是可以參與的,但是一定要適度,一定要讓父母承擔起自己的主體責任,這是三代人的幸福,否則三代人的障礙甚至是痛苦。

這就是我的一點感受,謝謝大家!

除本篇外,搜狐母嬰、搜狐教育還對本次大會進行了全方位的報導,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孫雲曉生活感悟|隔代撫養基本原則:父輩不可缺位,祖輩不可越位,孫輩不可缺愛
    生活感悟·241祖輩參與孫輩的撫養益處甚多,但是父母的主體責任是無人可以代替的。在青島等地流傳隔代教育新民謠:媽媽生,姥姥養,姥爺天天菜市場,爸媽回來就上網,爺爺奶奶來欣賞。這顯然是一個不正常的狀態,一是祖輩責任大於天,過於勞累有損健康;二是父母失職也失去了自身成長的機會;三是親子關係疏遠甚至對立,將成為兩代人終身的障礙和困擾。
  • 2020搜狐養育大會成功舉辦,多元視角探索科學育兒新主張
    作為本次大會的指導單位,中國關工委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推動面向未來的科學養育。由其發起的中國母嬰健康萬裡行大型公益講座已覆蓋137個城市,為30餘萬組0~3歲家庭送去了嚴謹的婦幼營養、早期發展、心理健康、科學餵養等方面的主題課程。
  • 孫雲曉:弒親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是親職教育缺失
    新京報:親職教育指的是如何做好父親、母親,但在現實中,存在一些孩子由祖輩撫養的現象,比如跟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我們能否理解為這也是一種親職教育的有益補充?孫雲曉:社會對親職教育的認識有些混亂。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在前兩年做了一個這方面的調研,就是家庭教育中的祖輩參與研究。
  • 祖輩參與教養的十大發現
    發現二:城市中祖輩參與家庭教養的總體比例很高,但純粹隔代教養的比例並不高。從兒童出生到小學階段,六至七成左右的家庭採取了父輩和祖輩聯合教養的模式。發現三:接近三成的祖輩參與兒童教養但並不與兒童同住;36.5%家庭中存在為照顧兒童而「老漂」的祖輩。
  • 99%祖輩沒有學習過兒童教育的知識,隔代教育到底好不好?
    據相關研究,95%以上父母是沒有學習過兒童教育的知識,99%的祖輩沒有學習過兒童教育的知識。隔代教育的類型01、完全隔代教育 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輩承擔。農村居多,例如父母外出打工。
  • 孩子養育中祖輩只能當配角 隔代養育智慧還有哪些?
    「書中明確提出:孩子養育中祖輩只能當配角。」上海開放大學副校長王伯軍在今天舉行的上海家長學校重陽節主題活動暨「隔代養育智慧叢書」新書發布會上說。隔代親是我國傳統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生動體現,祖輩參與第三代養育是我國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與亮點,全國有80%的老人在不同程度參與養育第三代。年輕的父母,承擔著很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工作之餘養育下一代已經相當不易。
  • 多元視角探索科學育兒新主張:新生代的「後浪媽媽」養育孩子應做出...
    【環球網教育報導 記者 吳婷】9月26日,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導,搜狐網、搜狐母嬰、搜狐教育聯合主辦的「2020搜狐養育大會」在京舉辦。大會聚焦兒童生長的哺育、撫養,啟蒙教育,母嬰行業發展等話題,共同探討科學育兒新主張,帶父母發現愛孩子的智慧和力量。
  • 《隔代養育》:用祖輩智慧,化解「三代同堂」難題
    「隔代養育」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根據統計,80%的中國老人在不同程度地參與到養育第三代過程中。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輩和兒女輩、孫輩與親家的衝突並不鮮見。論壇現場。10月25日,上海家長學校重陽節主題活動暨「隔代養育智慧叢書」新書發布會在上海開放大學舉辦,叢書共分為五冊,從隔代養育的理念與方法、祖輩的心理健康、祖孫三代關係的處理等五個角度出發,闡述祖輩參與隔代養育的價值,分析隔代養育中存在的問題;這套叢書,也是國內第一套多學科、多視角、多層面研究並指導祖輩養育的通俗讀物。
  • 《隔代養育》:用祖輩智慧,化解「三代同堂」難題
    隔代養育」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根據統計,80%的中國老人在不同程度地參與到養育第三代過程中。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輩和兒女輩、孫輩與親家的衝突並不鮮見。」新書發布會在上海開放大學舉辦,叢書共分為五冊,從隔代養育的理念與方法、祖輩的心理健康、祖孫三代關係的處理等五個角度出發,闡述祖輩參與隔代養育的價值,分析隔代養育中存在的問題;這套叢書,也是國內第一套多學科、多視角、多層面研究並指導祖輩養育的通俗讀物。
  • 海峽兩岸專家齊聚青島共謀家庭教育科學發展!
    、祖輩為輔的教養方式有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為題,總結了我國城市家庭教育中祖輩參與狀況的十大發現:發現一:近八成城市家庭祖輩參與孩子的教養;發現二:城市中祖輩參與家庭教養的總體比例很高,但純粹隔代教養的比例並不高;發現三:接近三成的祖輩參與兒童教養但並不與兒童同住,36.5%家庭中存在為照顧兒童而「老漂」的祖輩;發現四: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參與兒童教養的比例大致相當,在對兒童的影響方面,大多數男性祖輩的影響要弱於女性祖輩
  • 劉婷 等:父母養育效能感與家庭教養活動參與的影響
    內容提要:為考察父母養育效能感、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和嬰幼兒認知發展水平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對上海郊區556個流動與非流動嬰幼兒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流動和非流動家庭父母在「安全」「情感」和「情緒」領域的養育效能感較高,在「規範」和「教育」領域得分最低;流動家庭父母的養育效能感和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得分均顯著低於非流動家庭的父母
  • 養育差異還是養育陷阱?——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
    研究發現:一是,當前我國家長養育子女以權威型和忽視型為主,並且存在顯著的階層和城鄉差異,社會經濟地位比較高、省會家庭更傾向於採用權威型或寬容型教養方式;二是,雖然權威型教養方式對學生學業表現和問題行為,寬容型教養方式對學生問題行為有積極影響,但教養方式對不同階層學生群體沒有顯著異質性影響作用,教養方式的階層和城鄉差異沒有完全陷入不可逆的「養育陷阱」。
  • 朱永新:8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如何讓父母帶好孩子
    首先,這種家庭教養方式存在的優勢是很明顯的:1、經驗豐富首先,因為自己養育過子女一代,在育兒方面有著相對豐富的經驗,尤其在子女初為人父母的時候,會在具體的養育過程中發揮成為年輕父母主心骨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祖輩對父母教育子女出現的異議,應該私下溝通和交流並最終尊重父母的選擇。而作為父母,也不能將子女撫養的責任一味推給自己的父母,應該主動進行學習,掌握教育子女的技能,並適當藉助自己父母的經驗,在其幫助下進行家庭中的子女教育。其次,要充分認識和尊重兒童擁有的生存、發展、受保護、參與等權利。
  • 孫雲曉:具有美好而完整功能的家庭,最有利於孩子成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在論壇發言中呼籲,「在家校合作過程中,不是把家庭變成學校,而是讓家庭更像家庭。」但這沒有關係,因為做父母的最擅長的不是指導孩子學習,而是和孩子一起生活。 現在大家常常談「儀式感」,孫雲曉覺得家庭生活中也應該有必要的儀式感。他對河北某個農村的家庭印象非常深刻:大家都知道有國慶、校慶、廠慶,他們家裡有「家慶」:就是父母的結婚紀念日。這個日子在他們家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幾十年來,每到這一天,他們的兒女們都會從各地趕回來,全家聚在一起慶祝。
  • 祖輩教養是剛需?父母責任是鐵律!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祖輩對子女家庭的強勢介入,提供有效幫助的同時也帶來突出矛盾」「祖輩對孫輩沒有那麼大的責任,參與但不要替代,是快樂不是責任」「走在問題前面,大數據科學治理,社會工作精準服務」「父母在,家就在。
  • 「送書活動」孫雲曉:好好做父親,激發「父」能量
    ● 做一個好父親,對男人、對妻子以及家庭又意味著什麼?為此,《媽咪寶貝》在父親節前夕,獨家採訪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在他看來,父教缺失的孩子可能終身「缺鈣」!孫雲曉:在孕期以及嬰兒期,好父親首先體現在做一個體貼妻子的好丈夫,因為在這一特殊時期,妻子非常辛苦非常寂寞,也容易焦慮或者抑鬱。妻子的情緒極容易影響孩子,所以,好丈夫的關愛能夠讓妻子的心態積極陽光,這是好父親對妻子兒女的最大幫助。同時,父親參與嬰兒的養育,經常抱抱孩子,都會對孩子的發展有益。也可以說,孕期以及嬰兒期是一個關鍵期,也是好父親的起點。
  • 國內首套多學科多視角祖輩養育叢書送上錦囊
    隔代養育這一特殊卻又常見的現象,存在哪些痛點?面對從中衍生出的親子互動話題,有何妙計錦囊?日前,「隔代養育智慧叢書」分五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圍繞教育學、心理學、家庭人際關係學、家庭生態學和家庭幸福學等層面探討,是全國第一套多學科、多視角、多層面研究並指導祖輩養育的通俗讀物。
  • 「智慧祖輩」分享隔代養育三個錦囊
    圖說:「智慧祖輩」分享隔代養育經驗 來源/主辦方提供上海家長學校重陽節主題活動暨「隔代養育智慧叢書」新書發布會,昨天在上海開放大學舉行。上海開大副校長王伯軍說,積極開展「建設和美家庭、培育智慧父母、推廣科學育兒、提升隔代養育」等各項活動,這是為了讓廣大祖輩在家庭中都能成為智慧的長者,享受天倫之樂,與孫輩共度幸福晚年。「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祖輩在幾十年的生活中積攢了豐富的人生經驗,每一位祖輩都是一本「書」,這本「書」記載了他們的智慧、人生與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