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4日 15:11 來源:《學前教育研究》 作者:劉婷 王詩堯 張明紅
字號關鍵詞:養育效能感;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嬰幼兒認知發展
內容摘要:應進一步普遍提高家長的科學教養意識和自信心,而且應更深入地鑑別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在教養方面需要提升的具體領域,通過有針對性的幹預幫助父母提高教養能力,更好地促進嬰幼兒認知發展。
關鍵詞:養育效能感;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嬰幼兒認知發展
作者簡介:
原題:父母養育效能感與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對嬰幼兒認知發展的影響
作者簡介:劉婷,王詩堯,張明紅,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上海 200062)。
內容提要:為考察父母養育效能感、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和嬰幼兒認知發展水平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對上海郊區556個流動與非流動嬰幼兒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流動和非流動家庭父母在「安全」「情感」和「情緒」領域的養育效能感較高,在「規範」和「教育」領域得分最低;流動家庭父母的養育效能感和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得分均顯著低於非流動家庭的父母;對流動家庭來說,父母的「常規」效能感正向預測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對非流動家庭來說,父母的「教育」效能感正向預測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雖然流動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遠低於非流動家庭,但兩類家庭嬰幼兒認知發展水平沒有顯著差異。這意味著不僅應進一步普遍提高家長的科學教養意識和自信心,而且應更深入地鑑別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在教養方面需要提升的具體領域,通過有針對性的幹預幫助父母提高教養能力,更好地促進嬰幼兒認知發展。
關 鍵 詞:養育效能感 家庭教養活動參與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嬰幼兒認知發展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農民工子女全納教育質量提升研究」)編號:17YJC880070)、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華東師範大學分中心資助項目。
一、問題提出
自20世紀以來,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推進了很多國家對兒童早期認知發展的認識和重視。研究發現,處境不利家庭的嬰幼兒早期認知發展低於中產階級家庭的水平,這種差距使處境不利家庭嬰幼兒不僅在當前,而且在未來的發展中持續處於不利地位。[1][2]對此,大量研究關注影響兒童早期認知發展的因素,其中外在因素包括早期機構的質量(機構的環境、教師學歷、師生互動質量等);[3]家庭因素(父母的社會經濟背景、教養活動的參與、親子互動質量等)。[4]在我國,家庭因素在嬰幼兒階段(0~3歲)尤為重要,因為往往養育者與幼兒家庭生活中的互動奠定了嬰幼兒時期親密關係和認知發展的基礎。[5]其中,父母的教養活動及其質量對嬰幼兒早期認知發展至關重要。嬰幼兒在家庭中得到適宜的環境刺激並與養育者高質量的互動,為其以後在語言、認知、社會性情緒等方面的發展打下基礎。[6][7]
在家庭教養因素與嬰幼兒認知發展關係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父母對自己的養育能力的推測和判斷與兒童早期認知發展有著重要的聯繫,這個概念被稱為父母「養育效能感(Parenting Self-Efficacy)」,表現了家長對自己養育能力和行為的自信程度。[8][9][10]近些年的相關研究逐漸關注父母在教養嬰幼兒具體任務上(Task-Specific)的效能感,[11]並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在具體教養活動中的自信程度的差異。尤其是針對社會經濟地位背景(SES)較低的群體,針對其不足的方面進行家庭活動具體的指導和幹預。[12][13]但是養育效能感並不是直接作用於嬰幼兒,往往需要通過家長實施具體的嬰幼兒教養活動來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父母家庭教養活動參與(Parent Involvement of Home-based Activities)[14]包含一系列的家庭教養行為,在本研究中是指父母通過具體的教養活動,提供刺激嬰幼兒認知發展的體驗,包括與孩子玩積木遊戲、為幼兒準備食物、一起唱兒歌、帶幼兒戶外運動、經常參加教堂或者社區的社交活動等。[15]研究表明,父母養育效能感與家庭教養活動的參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養育效能感水平越高的家長,對嬰幼兒會表現出更積極的情感接納和回應;[16]另一方面,參與家庭教養活動較多的家長,在教養經驗提高的同時,進一步促進養育效能感的水平。[17][18]由此,高水平的父母的養育效能感和教養活動的參與度共同作用於父母提供的嬰幼兒教養活動質量,最終對嬰幼兒認知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以上有關父母「養育效能感」和「家庭教養活動參與」的研究幾乎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目前我國的嬰幼兒階段的家庭教養與認知發展水平的相關研究較少。尤其是在城市環境中,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背景差異較大,父母的養育效能感水平和教養活動參與情況,及其是否能預測嬰幼兒認知的發展水平,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問題。我國一些研究發現,在偏遠地區和農村,父母在嬰幼兒教養方面的知識普遍缺乏,親子互動質量不高,導致幼兒認知發展出現遲緩的現象。[19]相比之下,城市流動家庭中的家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從事低薪、非專業性工作,使其嬰幼兒普遍處於不利的家庭環境中。通過對此類家庭的父母參與子女教養活動的複雜性和差異性的研究,可以進一步為城鎮化發展中遷徙的流動家庭提供教養指導,更好地促進嬰幼兒的健康發展,避免出現早期認知發展遲緩的問題。在本研究中,我們考察以下兩個研究問題:流動與非流動家庭的父母在養育效能感和家庭教養活動參與水平存在差異嗎?哪些變量(家庭背景、父母養育效能感、教養活動參與等)會顯著預測嬰幼兒認識發展水平?
本文的研究假設是,與高社會經濟地位的非流動家庭相比,大多數低社會經濟地位的流動家庭可能表現出較低的養育效能感和教養活動參與水平,因此也將降低他們的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通過本研究的結果,具體分析城市的嬰幼兒父母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教養水平以及參與家庭教養活動的狀況。本文的分析結果將對進一步提高家庭的教養能力以及促進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提出具體的教養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關注城市的兩類家庭:流動和非流動家庭。流動家庭是指父母雙方的戶籍均為農村的農業戶口,在城市連續居住半年以上但是沒有獲得長期居住證。考慮到被研究的對象(流動家庭)的城市居住特點,樣本的選擇主要來自上海的嘉定區、閔行區、松江區和浦東新區等區的城鄉接合部,而非市區。在城鄉接合部區域,有大量的非正式看護點為流動家庭提供看護服務。參與家庭的選擇標準包括:已經結婚,父親,母親帶著孩子居住在城市;孩子的年齡在18~36個月;父母為孩子的主要照料者。研究共收集610個家庭的問卷參與,其中556個家庭最終納入本研究的數據分析中。其他的家庭未被採用的原因包括:主要照料者為祖父輩;參與的嬰幼兒不是家庭的長子;有未完成的項目或未填寫的信息;等等。在556名參與者中,39.6%屬於流動家庭(N=220),60.4%是本地家庭(N=336)。參見下頁表1,總體上來看,大多數參與的嬰幼兒父母年齡在25~35歲;學歷主要集中為本科和專科;月收入在1萬以下。兩種類型的家庭對比發現,流動家庭樣本與非流動家庭樣本在家長年齡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流動家庭的父母文化程度和月收入也顯著性低於非流動家庭(p<0.01)。
(二)研究工具
1.個體背景信息:在問卷的第一部分,家長要求提供有關其戶籍、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就業狀況、收入水平、孩子年齡以及子女撫養方面的基本背景資料。研究背景信息一方面用於篩選適合本研究的家長,另一方面考察家庭的背景因素與嬰幼兒認知發展水平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