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等:父母養育效能感與家庭教養活動參與的影響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劉婷 等:父母養育效能感與家庭教養活動參與的影響 ——基於流動與非流動家庭的對比研究

2019年01月24日 15:11 來源:《學前教育研究》 作者:劉婷 王詩堯 張明紅

字號

關鍵詞:養育效能感;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嬰幼兒認知發展

內容摘要:應進一步普遍提高家長的科學教養意識和自信心,而且應更深入地鑑別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在教養方面需要提升的具體領域,通過有針對性的幹預幫助父母提高教養能力,更好地促進嬰幼兒認知發展。

關鍵詞:養育效能感;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嬰幼兒認知發展

作者簡介:

  原題:父母養育效能感與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對嬰幼兒認知發展的影響

  作者簡介:劉婷,王詩堯,張明紅,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上海 200062)。

  內容提要:為考察父母養育效能感、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和嬰幼兒認知發展水平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對上海郊區556個流動與非流動嬰幼兒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流動和非流動家庭父母在「安全」「情感」和「情緒」領域的養育效能感較高,在「規範」和「教育」領域得分最低;流動家庭父母的養育效能感和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得分均顯著低於非流動家庭的父母;對流動家庭來說,父母的「常規」效能感正向預測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對非流動家庭來說,父母的「教育」效能感正向預測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雖然流動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遠低於非流動家庭,但兩類家庭嬰幼兒認知發展水平沒有顯著差異。這意味著不僅應進一步普遍提高家長的科學教養意識和自信心,而且應更深入地鑑別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在教養方面需要提升的具體領域,通過有針對性的幹預幫助父母提高教養能力,更好地促進嬰幼兒認知發展。

  關 鍵 詞:養育效能感 家庭教養活動參與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嬰幼兒認知發展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農民工子女全納教育質量提升研究」)編號:17YJC880070)、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華東師範大學分中心資助項目。

  一、問題提出

  自20世紀以來,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推進了很多國家對兒童早期認知發展的認識和重視。研究發現,處境不利家庭的嬰幼兒早期認知發展低於中產階級家庭的水平,這種差距使處境不利家庭嬰幼兒不僅在當前,而且在未來的發展中持續處於不利地位。[1][2]對此,大量研究關注影響兒童早期認知發展的因素,其中外在因素包括早期機構的質量(機構的環境、教師學歷、師生互動質量等);[3]家庭因素(父母的社會經濟背景、教養活動的參與、親子互動質量等)。[4]在我國,家庭因素在嬰幼兒階段(0~3歲)尤為重要,因為往往養育者與幼兒家庭生活中的互動奠定了嬰幼兒時期親密關係和認知發展的基礎。[5]其中,父母的教養活動及其質量對嬰幼兒早期認知發展至關重要。嬰幼兒在家庭中得到適宜的環境刺激並與養育者高質量的互動,為其以後在語言、認知、社會性情緒等方面的發展打下基礎。[6][7]

  在家庭教養因素與嬰幼兒認知發展關係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父母對自己的養育能力的推測和判斷與兒童早期認知發展有著重要的聯繫,這個概念被稱為父母「養育效能感(Parenting Self-Efficacy)」,表現了家長對自己養育能力和行為的自信程度。[8][9][10]近些年的相關研究逐漸關注父母在教養嬰幼兒具體任務上(Task-Specific)的效能感,[11]並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在具體教養活動中的自信程度的差異。尤其是針對社會經濟地位背景(SES)較低的群體,針對其不足的方面進行家庭活動具體的指導和幹預。[12][13]但是養育效能感並不是直接作用於嬰幼兒,往往需要通過家長實施具體的嬰幼兒教養活動來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父母家庭教養活動參與(Parent Involvement of Home-based Activities)[14]包含一系列的家庭教養行為,在本研究中是指父母通過具體的教養活動,提供刺激嬰幼兒認知發展的體驗,包括與孩子玩積木遊戲、為幼兒準備食物、一起唱兒歌、帶幼兒戶外運動、經常參加教堂或者社區的社交活動等。[15]研究表明,父母養育效能感與家庭教養活動的參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養育效能感水平越高的家長,對嬰幼兒會表現出更積極的情感接納和回應;[16]另一方面,參與家庭教養活動較多的家長,在教養經驗提高的同時,進一步促進養育效能感的水平。[17][18]由此,高水平的父母的養育效能感和教養活動的參與度共同作用於父母提供的嬰幼兒教養活動質量,最終對嬰幼兒認知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以上有關父母「養育效能感」和「家庭教養活動參與」的研究幾乎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目前我國的嬰幼兒階段的家庭教養與認知發展水平的相關研究較少。尤其是在城市環境中,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背景差異較大,父母的養育效能感水平和教養活動參與情況,及其是否能預測嬰幼兒認知的發展水平,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問題。我國一些研究發現,在偏遠地區和農村,父母在嬰幼兒教養方面的知識普遍缺乏,親子互動質量不高,導致幼兒認知發展出現遲緩的現象。[19]相比之下,城市流動家庭中的家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從事低薪、非專業性工作,使其嬰幼兒普遍處於不利的家庭環境中。通過對此類家庭的父母參與子女教養活動的複雜性和差異性的研究,可以進一步為城鎮化發展中遷徙的流動家庭提供教養指導,更好地促進嬰幼兒的健康發展,避免出現早期認知發展遲緩的問題。在本研究中,我們考察以下兩個研究問題:流動與非流動家庭的父母在養育效能感和家庭教養活動參與水平存在差異嗎?哪些變量(家庭背景、父母養育效能感、教養活動參與等)會顯著預測嬰幼兒認識發展水平?

  本文的研究假設是,與高社會經濟地位的非流動家庭相比,大多數低社會經濟地位的流動家庭可能表現出較低的養育效能感和教養活動參與水平,因此也將降低他們的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通過本研究的結果,具體分析城市的嬰幼兒父母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教養水平以及參與家庭教養活動的狀況。本文的分析結果將對進一步提高家庭的教養能力以及促進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提出具體的教養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關注城市的兩類家庭:流動和非流動家庭。流動家庭是指父母雙方的戶籍均為農村的農業戶口,在城市連續居住半年以上但是沒有獲得長期居住證。考慮到被研究的對象(流動家庭)的城市居住特點,樣本的選擇主要來自上海的嘉定區、閔行區、松江區和浦東新區等區的城鄉接合部,而非市區。在城鄉接合部區域,有大量的非正式看護點為流動家庭提供看護服務。參與家庭的選擇標準包括:已經結婚,父親,母親帶著孩子居住在城市;孩子的年齡在18~36個月;父母為孩子的主要照料者。研究共收集610個家庭的問卷參與,其中556個家庭最終納入本研究的數據分析中。其他的家庭未被採用的原因包括:主要照料者為祖父輩;參與的嬰幼兒不是家庭的長子;有未完成的項目或未填寫的信息;等等。在556名參與者中,39.6%屬於流動家庭(N=220),60.4%是本地家庭(N=336)。參見下頁表1,總體上來看,大多數參與的嬰幼兒父母年齡在25~35歲;學歷主要集中為本科和專科;月收入在1萬以下。兩種類型的家庭對比發現,流動家庭樣本與非流動家庭樣本在家長年齡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流動家庭的父母文化程度和月收入也顯著性低於非流動家庭(p<0.01)。

  (二)研究工具

  1.個體背景信息:在問卷的第一部分,家長要求提供有關其戶籍、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就業狀況、收入水平、孩子年齡以及子女撫養方面的基本背景資料。研究背景信息一方面用於篩選適合本研究的家長,另一方面考察家庭的背景因素與嬰幼兒認知發展水平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林朝湃:家長教養方式對小班幼兒學習品質的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和家長參與的調節
    [5]儘管學習品質對幼兒的發展影響深遠,但對其影響因素的探討還較為薄弱。當前我國對幼兒學習品質影響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於幼兒園層面,包括遊戲活動和師幼互動方式等。家庭層面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家長教養方式、社會經濟地位和文化資本。[6][7]這些研究顯示家長對幼兒學習品質存在著直接作用,但其中的作用機制少有研究展開探討,且沒有考慮到兒童個人特徵的影響。
  • 養育差異還是養育陷阱?——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
    心理學領域尤其是發展心理學關注家庭教養方式,既包含父母教養行為,也包含養育態度或理念,實證研究多聚焦在教養方式對學生心理特徵、認知和非認知能力的影響;教育學更多聚焦於父母的養育或父母參與行為,妲玲和斯蒂伯格稱之為教養行為[16],實證研究多探究父母參與行為及其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17][18];社會學研究較為複雜,或只關注養育行為、或只關注養育態度,或兩者皆包含,田野研究多聚焦探討養育觀、教養方式的階層差異
  • 我國現階段家庭教養方式已經陷入「養育陷阱」?-虎嗅網
    如果不同階層的家庭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和參與行為存在差異,並且進一步將這種差異延續到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可能會因為養育差異而陷入到「養育陷阱」,即一國內部,收入不平等加劇導致養育方式的差異不斷擴大,而不同的養育方式又進一步導致社會不平等程度加深。
  • 母親教養效能感和兒童入園外化行為的關係—母子衝突的中介作用
    作為最重要的養育者,母親的教養及其與兒童的互動影響著兒童的社會適應[3][4]。研究發現教養效能感控制著母親教養的具體實施。教養效能感是Coleman和Karraker針對教養情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父母對於自己是否具有成功達到教養預期的教養能力的信心程度[5]。研究表明,教養效能感高的母親對自己的教養能力更有信心,更願意與兒童互動,更傾向於採取積極的教養模式與兒童相處[6]。
  • 孫雲曉:父母為主、祖輩適當參與的兒童養育方式利於家庭發展
    盛典期間,國務院婦兒工委兒童工作智庫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雲曉發表了《家庭養育中的祖輩參與》的主旨演講,孫雲曉在會上表示,在兒童養育當中應以父母為主,祖輩適當參與,這對孩子的發展,對一個家庭的建設是有好處的。如果父母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把主要的養育任務都交給老人,這種方式對三代人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 報告:中國家庭缺少父親參與 八成父母共同養育理念待提升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 楊月 實習記者 金之玥)「在生活照料的各方面中,近80%父母的認知和表現有不同程度的不一致,實際生活中母親仍然發揮了更多的作用。」11月24日,中國兒童中心發布了《中國0—6歲兒童家庭教養中父母角色的調查研究》報告。
  • 論父母教養方式與高中生職業生涯探索
    父母教養方式指在家庭生活中以親子關係為中心的,父母在對子女進行撫養和教育的日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對孩子的相對穩定的、固定的行為模式和行為傾向,是父母傳達給子女的態度以及由父母的行為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氣氛的集合體。父母的教養方式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職責的專門的目標定向行為,又包括非目標定向的教養行為。
  • 不同類型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對家庭對兒童的各種影響的研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就是備受關注的領域。《社會心理學》中有研究:父母的教養方式在兒童的性格氣質發展,道德發展以及自我概念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而父母的對待子女的方法各有不同,對孩子的發展影響也不同。
  • 家庭塑造孩子心智並影響一生,父母的責任,是實施正確的養育方式
    孩子能和「不尊重」自己的人說「不」,敢於在壓力下尊重自己的想法,這種力量一定來自不缺愛和安全感的家庭。02 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不同的影響孩子就是家庭的鏡子。不同的家庭環境,養育出的孩子帶著相應教養方式的特點。
  • 行為,父母教養和家庭結構,對孩子長大變成人有巨大影響
    對於養育的概念,鶴鶴是這樣理解的:養育是指養育子女的行為,以及相關的信念、知識、價值觀和態度主要的養育,目標包括根據文化規範和期望提供適當的照顧和使孩子社會化。鶴鶴認為父母的態度可能在孩子出生前很久就出現了,但在孩子出生後,在更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父母在孩子和照顧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發展。因此,鶴鶴認為父母的養育方式會因孩子的年齡、性別和其他身體和行為特徵而發生顯著的變化,而且在不同的照顧者之間、不同的文化之間也存在差異。父母的個性起著重要的作用,而行為遺傳學研究表明遺傳的影響。
  • 朱永新:8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如何讓父母帶好孩子
    一個是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另一個就是隔代養育的問題。本文選自朱永新在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的演講,相信能夠解決大部分家庭關於「隔代教養」的難題。目前,前者由於政策的調整已經逐步成為一個歷史的現象,但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中國家庭教育的格局。
  • 《家庭的覺醒》:原生家庭決定教養模式!新的養育從自身覺醒開始
    《家庭的覺醒》一書中的觀點是更革命性的,這本書從另一個方向告訴我們,養育孩子,是一次父母從自身的原生家庭中覺察出自己的行為模式。當父母能從童年對自己影響比較大的負面事件導致的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時,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是便能以一種平靜、成熟的姿態來處事。而在這時,我們才能真正的走進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才是建設性的,真正對孩子有幫助的。
  • 中國兒童中心發布《中國0-6歲兒童家庭教養中父母角色的調查研究...
    深入分析了我國0-6歲兒童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角色、共同養育狀況及影響因素,強調了父母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作用,關注了社會轉型加速期家庭在養育和教育方面湧現的新問題,並提出對策建議。中國兒童中心主任苑立新首先從中國兒童中心作為國家級校外教育機構,圍繞促進兒童健康人格的發展,大力提升家庭教育、早期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介紹了中國兒童中心在積極推動家庭教育發展中所做的努力。
  • 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情感溫暖父母拒絕與欺負行為
    教養方式影響不同特徵的青少年情緒和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相關。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響性格的形成,以及最直接的學習,進而影響其對以後的人生道路。這裡隨機選擇某中學的13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親子關係和心理健康的問卷調查。
  • 中國「特色」家庭隔代教養,你的孩子交給父母帶了嗎?
    在中國家庭教育有兩個獨特的現象是世界範圍內其它國家較少出現的一個是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另一個就是隔代養育的問題「隔代親」,是中國家庭關係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Tip1小王:我兒子長期把他爺爺當馬騎,我覺得不妥,我就說了我兒子,我爸說:我樂意,關你什麼事!
  • 祖輩參與教養的十大發現
    發現一:近八成城市家庭祖輩參與孩子的教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93.8%)樂意參與教養,「希望享受天倫之樂」是他們參與教養的首要原因。祖輩的高參與率與中國傳統觀念中將傳宗接代、人丁興旺視作家族大事有關,與兒童父母的生活、工作壓力有關。
  • 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人格的影響
    除了與孩子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之外,更有著深層次的父母養育方式不恰當的問題,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人格形成的會造成哪些影響。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密切的環境,父母和主要照料者的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重要作用,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行、情緒狀態、態度等方式對孩子的心理狀態的各個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可能產生積極的作用,也可能產生消極的作用。從學術上來講,父母養育方式指的是什麼?
  • 養育類型——原生家庭不可忽視的影響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朝氣蓬勃、未來可期的留學生,對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痛下殺手呢?黃某某又可能是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影響他用如此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呢?我們不妨從不同教養類型對於孩子產生不良影響的角度去嘗試著分析一下。1 專制型的教養模式。這類型的家長會表現出比較高的控制性,他們對孩子的言行要求非常苛刻,一旦達不到要求,就會斥責甚至懲罰。他們也極少對孩子表達同理心。
  • 養育積極上進的孩子:給家長4條指南,奠基優質家庭教育
    一個孩子早期的經歷對將來的情緒及性格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們對待寶寶的方式,可以促發其腦部不同的化學物質的分泌,刺激發展其大腦中的關鍵系統,如動力、意志力、動機和對生活的追求。在養育過程中,我們要抓住關鍵時期,做敏感型父母,積極回應孩子的需要,給孩子充足的愛和陪伴,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塑造孩子積極的大腦。
  •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能力高低的影響
    可是在這段時間裡,兒童生存的主要環境就是【家庭】。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響兒童發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最大,也最直接。我們總是反覆在強調孩子某個年齡階段能力要達到多高、提升孩子某某能力等;但卻沒想到孩子成長背景下父母這個大環境對孩子能力的影響有多大。父母對待和管教孩子的方式千差萬別,有的父母則武斷專制,嚴厲有加,而有的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