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中心發布《中國0-6歲兒童家庭教養中父母角色的調查研究...

2020-12-20 中國江蘇網

新華網北京11月24日電(底東娜) 中國兒童中心於24日上午發布了《中國0-6歲兒童家庭教養中父母角色的調查研究》報告。深入分析了我國0-6歲兒童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角色、共同養育狀況及影響因素,強調了父母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作用,關注了社會轉型加速期家庭在養育和教育方面湧現的新問題,並提出對策建議。

中國兒童中心主任苑立新首先從中國兒童中心作為國家級校外教育機構,圍繞促進兒童健康人格的發展,大力提升家庭教育、早期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介紹了中國兒童中心在積極推動家庭教育發展中所做的努力。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副代表鄭道在致辭中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對全國婦聯和中國兒童中心在中國家庭教育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表示了感謝,指出要認真對待家庭和兒童的未來,需要走出舒適區,改變傳統想法,支持並推動政府推出對家庭友好的政策和項目,為家庭創造合適的環境,幫助父母親在孩子生命最初的關鍵幾年裡更好地保護孩子,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營養、遊戲和早期學習經驗,助力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

中國兒童中心黨委書記叢中笑介紹了「中國0-6歲兒童家庭教養中父母角色的調查研究」的主要內容。調查數據顯示,一半左右的養育者認為養育是父母共同的責任,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養育者對共同養育的認同程度越高;3-6歲兒童養育者比0-3歲兒童養育者在角色認知上更重視「共同養育」。母親仍被認為是教養的最佳負責人,特別是在兒童的「吃、穿、用」方面;中部地區、多子女家庭「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更強。養育者「知行不一」程度很高,角色認知和角色表現一致程度僅約兩成,城市、東部地區、獨生子女家庭和3-6歲兒童家庭的「知行不一」程度更高。父母之間「衝突與合作並存」是家庭教養中的普遍狀態;相比於父親,母親更強調應由父母共同履行教養職責;在教養中,祖輩的實際參與要多於養育者的期待。養育者對父母角色表現情況評價較好,其中對母親角色的評價優於對父親角色的評價。養育者對孩子身體照顧和安全防護上的表現更滿意,對孩子的陪伴、心理成長和教育方法相對缺乏信心。從角色體驗上看,父母親都明顯感到養育孩子對自己的業餘生活影響比較大,但是養育孩子的幸福感體驗也非常強烈,同時還增進了與配偶的親密關係;母親的親子關係體驗好於父親。農村、西部、受教育程度低、流動兒童父母等人群角色準備較差。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包括父母的學歷和收入對父母在養育孩子中雙方的合作和衝突有影響;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好、經濟壓力低但又不是最富裕的家庭中的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有更良好的相互協作。高收入家庭、高學歷家長在養育中出現「滑坡」現象。

根據以上發現,提出十一項對策建議:第一,提高家長對自身主體作用的認識,提升家長共同養育的能力。第二,提高全社會對父親角色重要性的認識,普遍提高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第三,促進觀念融合,增進代際合作水平。第四,積極培育社會組織,為家庭教育工作社會化提供政策支持。第五,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兒童情感和心理養育能力。第六,加強對重點人群的教育指導。第七,加強對0-6歲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視,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第八,積極支持培育社會組織機構,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第九,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工作監督評估機制。第十,對不同人群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第十一,推進家庭教育法律政策完善,促進家庭教育立法取得實質性成果。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傅國亮對報告進行了點評,認為報告調查實、研究深、對策新、意義大。本次調查研究了0-6歲這一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關鍵期,具有獨特的根基價值,衝擊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確立了父母「共同養育」的新理念,這將成為新時代家庭教育主流思想的組成部分,同時提出了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的策略,為0-6歲家庭教養提供了新發展的路徑和方法。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鄧麗首先代表全國婦聯對研究的順利完成和發布表示熱烈的祝賀,她指出中國兒童中心完成的這一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在婦聯繫統申報的家庭教育類課題中開了先河,實現了家庭教育理論研究工作的新突破。研究具有獨特的性別視角,對當前早期育兒方面普遍存在問題和誤區進行了積極回應,印證了新時代家庭教育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對於下一步創新開展婦聯的家庭兒童工作具有積極的理論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為了對我國當前0-6歲兒童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作出全面的了解和判斷,並對其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進行適當的指導幫助。2015年,中國兒童中心申請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0-6歲兒童家庭教養中父母角色的調查研究」,在八省市發放問卷約31000份,對0-6歲兒童的父母教養情況進行了調研,並重點對家庭教養中的父母角色以及共同養育狀況進行了研究。

發布會上還首發了課題成果出版物《中國家庭教養中的父母角色——基於0-6歲兒童家庭現狀的調查》一書,並舉辦了贈書儀式。

相關焦點

  • 報告:中國家庭缺少父親參與 八成父母共同養育理念待提升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 楊月 實習記者 金之玥)「在生活照料的各方面中,近80%父母的認知和表現有不同程度的不一致,實際生活中母親仍然發揮了更多的作用。」11月24日,中國兒童中心發布了《中國0—6歲兒童家庭教養中父母角色的調查研究》報告。
  • 中國兒童中心:中國家庭教育應提倡共情潤心教養概念
    新華網北京5月11日電(記者李菲)中國兒童中心主任叢中笑11日在在京召開的《共情潤心工程——嬰幼兒心理社會能力發展與培養》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當代中國家庭教育受傳統思想影響,注重兒童智力因素培養,缺乏對兒童非智力因素的關注;注重對兒童的「管理」、「
  • 【關愛兒童 關注成長】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中國兒童中心赴我縣...
    【關愛兒童 關注成長】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中國兒童中心赴我縣開展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狀況調… 2020-09-09 1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兒童中心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課題組來 潛山開展「貧困...
    中國兒童中心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課題組來 潛山開展「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狀況」調研 2020-09-22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0-3歲兒童託育服務行業白皮書全文
    這一《條例》指出,託兒所是3歲前兒童的集體保教機構,必須貫徹實行以保為主、保教並重的方針,為把兒童培育成體格健壯、品德良好、智力發達的下一代打下基礎。   1981年6月,衛生部婦幼衛生局頒布《三歲前小兒教養大綱(草案)》,提出了託兒所教養工作的具體任務。   1982年8月《人民日報》報導,廣東省番禺縣各級黨委重視託幼工作。
  • 學前兒童教育支出與家庭背景——基於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證據
    致謝: 本文使用數據來自北京大學「985」項目資助、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執行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本文在修改過程中獲得了北京大學宋映泉博士及三位匿名評審人的許多建設性意見。特此致謝。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支出的差異可能造成兒童學習經歷的差異,進而導致兒童發展能力及未來學業成就的不平等。
  • 優童計劃:0~6歲兒童的成長規律與教養策略(4)
    0~6歲是兒童哥哥智能發展的關鍵階段。父母需要抓住0~6歲這個智能發育的關鍵期和遵循孩子各個職能發展的時間表,從意識、好奇心、專注力、主動性等方面發現孩子的優勢智能和劣勢智能,並採用有效方法,使孩子的優勢智能更加突出,劣勢智能儘可能地獲得提高。在這一階段,孩子的智能能否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直接關係到孩子的一生。
  • 優童計劃:0~6歲兒童的成長規律與教養策略(2)
    0~6歲是兒童哥哥智能發展的關鍵階段。父母需要抓住0~6歲這個智能發育的關鍵期和遵循孩子各個職能發展的時間表,從意識、好奇心、專注力、主動性等方面發現孩子的優勢智能和劣勢智能,並採用有效方法,使孩子的優勢智能更加突出,劣勢智能儘可能地獲得提高。在這一階段,孩子的智能能否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直接關係到孩子的一生。
  • 調查顯示「數字代溝」凸顯 14歲兒童上網技能超40歲父母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晗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李晗)今天下午,中國青少年宮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發布《2016-2017中國兒童網絡素養狀況系列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兒童數位化技能成長迅速,早早便超越父母,形成了所謂的「數字代溝」。
  • 這件兒童保命神器,被很多中國家庭忽視了
    從傷亡人數看,根據中國汽車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兒童道路交通安全藍皮書 (2019)》,2013年至2016年,兒童道路交通事故傷亡人數都是增加的趨勢,但2017年的傷亡人數比上一年有所減少。2017年,中國兒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2954人,其中,1-6歲年齡組的死亡人數為1594人,佔比約54%。[4]從這個角度上看,年齡小的兒童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到的傷害更嚴重,安全形勢也更嚴峻。
  • 最新調查:中國家庭比較重視兒童早期教育,託育費用支出略高於託幼...
    自6月開始以來,共收到調查問卷7280份,經過數據清理的最後有效問卷在6139份。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任遠教授擔任課題負責人,這一調查工作也得到了平安好學的支持。在調查基礎上,課題研究團隊開展了基於數據的分析研究。託育託幼作為兒童早期教育和照料服務,本身是兒童的人力資本投資過程。
  • 中國0-3歲兒童託育服務行業白皮書 嬰幼兒入託率僅為4.1%
    這一《條例》指出,託兒所是3歲前兒童的集體保教機構,必須貫徹實行以保為主、保教並重的方針,為把兒童培育成體格健壯、品德良好、智力發達的下一代打下基礎。1981年6月,衛生部婦幼衛生局頒布《三歲前小兒教養大綱(草案)》,提出了託兒所教養工作的具體任務。1982年8月《人民日報》報導,廣東省番禺縣各級黨委重視託幼工作。
  • 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學習成績的關係研究
    【關鍵詞】 父母教養方式 學習成績一、問題的提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由於兒童的行為有很強的模仿性和依附性,因而在以血緣關係和自然愛為基礎的家庭中,特別是父母在撫養、教育子女的日常活動中表現出的行為傾向即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青少年多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1]。
  • 大米和小米發布《疫情期間中國孤獨症兒童家庭現狀及需求報告》
    7月14日,孤獨症兒童早期幹預機構大米和小米發布《疫情期間中國孤獨症兒童家庭現狀及需求報告》,全面展現了疫情期間孤獨症兒童家庭的康復現狀、身心狀態、應對孤獨症的挑戰及後續需求等維度。報告調查顯示,孤獨症兒童家庭中,「80後」父母佔比超過70%,超6成的孤獨症兒童帶養人為母親。
  • ...授牌的「三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綜合示範基地」落戶中國兒童中心
    據此,中國兒童中心未來將在託育理論與實踐、政策法規與標準體系、多元模式與高質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建設、託育人員隊伍培養、培訓課程開發、家庭科學教養指導等方面,向全國提供經驗示範和可推廣模式。中國兒童中心作為課題牽頭單位,目前已經完成《託育服務機構質量評估標準》前期研究,形成了7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35個三級指標的框架結構,完成調研報告——《當前託育機構質量建設的影響因素和現狀分析——基於6城市20所託育機構的調研》。在此基礎上,成功申請了2021年《託育服務機構質量評估標準》課題研究。
  • 優童計劃:0~6歲兒童的成長規律與教養策略(3)
    0~6歲是兒童哥哥智能發展的關鍵階段。父母需要抓住0~6歲這個智能發育的關鍵期和遵循孩子各個職能發展的時間表,從意識、好奇心、專注力、主動性等方面發現孩子的優勢智能和劣勢智能,並採用有效方法,使孩子的優勢智能更加突出,劣勢智能儘可能地獲得提高。在這一階段,孩子的智能能否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直接關係到孩子的一生。
  • 衛生部就《中國0-6歲兒童營養發展報告(2012)》舉行發布會
    在「六一」兒童節到來前夕,我們很高興地邀請到衛生部婦幼保健與社區衛生司秦懷金司長,向大家發布並解讀《中國0-6歲兒童營養發展報告(2012)》。在主席臺就座的還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婦幼營養室蔭士安主任,和協和醫院新生兒科王丹華主任醫師。到場的還有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和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北京衛生局、首都兒研所等單位的專家,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並且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 父母教養方式與共情影響兒童攻擊性行為
    父母教養方式在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父母採取適當的教養方式,兒童才會做出適當的行為,從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  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與攻擊性行為之間有密切的聯繫。佩雷斯-富恩特斯(Pérez-Fuentes)等人認為,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消極的父母教養方式與主動性攻擊和反應性攻擊有關。
  • 2020中國兒童與家庭英語閱讀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11月26日訊(記者 林煥新)今天,由Scholastic學樂出版集團舉辦的「中國兒童與家庭英語閱讀研討會暨KFRR(兒童與家庭閱讀報告)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並發布了2020年《兒童與家庭閱讀報告·中國版》。
  • 海澱區小學生家庭教育環境現狀調查研究
    (科爾曼,1966)魏斯曼(S.Wiseman)在曼徹斯特的調查研究中也發現,「小學生的成績與環境因素的關係中,最重要的是兒童的家庭環境。按份量說,家庭是鄰居和學校兩者影響之和的二倍」。(吳奇程,袁元,2003)這些都充分地說明了家庭教育環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著何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