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貼春聯」從何時興起,又是從何時開始盛行

2020-12-19 歷史飛凡觀

春節是華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與清明、端午、中秋並稱華人四大節日,過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從漢武帝時期朝廷就下令以農曆的寅月(一月)為正月,正月初一是新年的開端,稱做元旦日,這個習俗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豬年大吉

到了民國時期,政府採用公元紀年,以公曆的一月一日為新年的開始,而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也沿用公元紀年法,以一月一日為元旦,而傳統的農曆新年則被稱為春節,雖然元旦也是我們的法定假日,但是國人最看重的依然是春節。

因為春節而興起的春運,號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季節性遷徒活動,據說今年會達到30億人次,相當於每天幫每個德國人搬一次家。

春運返鄉潮

春節的習俗有很多,神州大地到處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從廟會、燈會、舞龍舞獅到唱戲、扭秧歌、跳廣場舞等各式各樣,而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個人覺得以春聯為最。

貼春聯

春聯,漢朝時期叫做「桃符」, 據《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隨著造紙術的改進,人們漸漸用代表吉慶紅色的紙張來替代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二字張貼在大門旁邊。

唐朝貞觀名將秦瓊與尉遲恭英勇善戰威名赫赫,據說太宗皇帝因為憂思恐懼夜不能寐,秦瓊與尉遲恭主動要求站立在皇宮門口守衛,後來皇帝命畫師將二人全身甲冑的樣子繪畫下來,張貼在門上,後來流傳到民間,二人遂代替神荼、鬱壘的門神位置,成為中國最家喻戶曉的門神。

門神

唐朝後期,雕版印刷術開始盛行起來,所以門神老爺的畫像也跟著走俏起來,宋朝王安石就有詩說道「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明當時過年貼對聯(門神)已經成為一種習俗。

後蜀皇帝孟昶曾經在大年命人寫過一副對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張貼在皇宮裡,是史書中記載最早的春聯。而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最早的春聯則是敦煌遺書中唐人劉丘子在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撰寫的春聯叫做「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比後蜀時期的記錄又提前了240多年。

春聯

不過毫無疑問,唐朝律詩的發展為春聯提供了基礎的格律保障,律詩的頷聯與頸聯一般都要求對仗工整,所以對聯的對仗工整這個條件基本可以確定是在唐朝以後才興起的文化類活動。

到了明朝時期,貼春聯的習俗才全國性的流傳開來,據說洪武皇帝朱元璋雖然沒上過什麼學,但是非常喜歡對聯,定都南京以後,命令城內居民每年春節都要貼春聯以示慶祝,即使家中有老人去世了,也要貼上顏色不同的春聯(白、綠、黃三色),叫做「丁憂聯」。所以從明朝時起,春節貼春聯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幾百年下來,其中也流傳下了許多經典的春聯句子。

灶王爺春聯

比如通用型的「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還有做生意的「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還有祝福型的「春風春雨風調雨順,愛國愛民國泰民安」;

還有神仙的專用聯,比如灶王爺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等。

參考資料:《淮南子》漢劉安著;《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

相關焦點

  •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在中國有很多古時候留下來的傳統節日,有著很豐富的歷史淵源。春節這個節日算是最大的一個。在春節當天舉國歡慶,家家團圓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樂不思蜀。然而在春節這一天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年夜飯、拜年、守歲等等,當然貼春聯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那麼大家對貼春聯的習俗又了解多少呢?貼春聯又是起源於何時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在春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口兩側,貼上大紅春聯,寓意著喜慶吉祥。說起春聯的起源,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而來的。
  • 貼春聯是我們的傳統習俗,它起源於何時?什麼時間貼比較恰當?
    春節一到,民間有貼春聯的習俗。春聯的別稱有許多,分別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2、增加節日氣氛為春節這個重要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很多人家在貼春聯的同時,還在其上方掛上一對大紅燈籠,寓意著未來的日子紅紅火火。3、保平安最早貼春聯的本意,就是為了驅邪保平安。
  • 除夕家家戶戶貼春聯,該習俗產生於何時,史上最早的春聯是什麼?
    (最早0:2分)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在小編的家鄉貼春聯都是在除夕那天貼的,在那天的下午將近天黑時候貼春聯,近年來,貼春聯時間有所提前,好些人家在吃過中午飯就開始貼春聯了,你吃過中午飯出去一看,哇,很多人家都已經貼上了春聯。
  • 中國人過春節的習俗從何時開始
    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最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歷史上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
  • 訪談︱白化文:中國人何時開始貼春聯?
    北京的習俗是春節不熄燈,鮑國寶就吃住都在鍋爐旁,激勵員工連軸轉,但是用電的人實在太多,最後還是停了電,老百姓只能用煤油燈。從除夕到大年初一,一整宿都只能點油燈。所以,老北京的春節在我的印象當中是灰色的。澎湃新聞:您所說的「老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淡」,應該怎樣理解?
  • 春聯一般在什麼時候貼?關於春節貼春聯的來源介紹
    馬上到新年了,人們會有一系列的準備活動,如祭灶、掃塵、置辦年貨以及掛燈籠、貼春聯、窗花等。貼上春聯和掛上燈籠就增添了幾絲過年的氣氛。那麼,春聯一般在什麼時候貼呢?一起來看看吧!春聯什麼時候貼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其和、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一起統稱為「年紅」。在春節期間,貼年紅也是很重要的過年習俗之一。一般來說,家家戶戶「貼年紅」是在農曆臘月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在門窗上貼上年紅,不僅可以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還表示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望。
  • 中國人何時開始春節貼春聯,越南韓國日本過年貼春聯嗎?
    你知道春節貼春聯的故事嗎?到了宋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在桃木板上面寫對聯了,這樣一來既可以保持它原本的意義,還可以表達自已美好的心願,更好的一方面就是可以用來裝飾門戶以此來追求美觀。在象徵喜慶的紅紙上寫對聯,新年的時候在門窗兩邊貼上,以此來表達人們對來年福運最好的心願。為了祈求一家人的幸福與健康,在有一些地方人們還依舊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
  • 春聯怎麼貼何時撕 這裡面的各種講究您知道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聯怎麼貼何時撕 這裡面的各種講究您知道多少? 記得小時候貼春聯,往往由大人陪同,不能貼錯。畢竟,茅屋和正門大不相同,祠堂用的對聯和普通大門用的也是層次分明,不可僭越。 傳統貼春聯的方法為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批文字為從右到左。
  • 春節貼春聯的來歷 貼春聯的文化內涵(圖)
    春節貼春聯的來歷 貼春聯的文化內涵(圖)貼春聯簡介  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貼春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
  • 過年為什麼要貼春聯?你們當地哪天開始貼春聯呢?
    春節,是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有很多,今天給大家要說的是貼春聯。春聯每家每戶都要貼(有親人去世的家庭除外),春聯在不同的地方,叫法有所不同,比如門對、對聯、桃符等,貼春聯的時間也有所不同,我們這邊,一般是臘月三十上午貼,而有些地方比較早,可能在臘月二十幾就把春聯貼好了。貼春聯的目的為了圖個好兆頭,據說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宋代,在明代的時候開始盛行,一直流傳到現在。
  • 從春聯習俗的發展,談春節的文化意義
    前言春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們一年中最喜慶的日子,而貼春聯的習俗,又是春節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春節的發展滋生了春聯習俗的產生,而春聯習俗的發展又進一步豐富了春節文化。及祀日,進酒降神……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挑選出兩種最具有春節特色的習俗,一定是放爆竹和貼「春聯」。明代之前,「春聯」還叫做桃符,它也不是我們記憶中貼對聯的形式,而更偏向於貼門神。
  •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貼門神與貼春聯是怎麼來的
    中國人貼春聯、貼門神習俗歷史悠久,是不可或缺一種習俗。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這種習俗既展現了高貴典雅的書畫詩詞藝術,又彰顯節日喜慶吉祥的人文習俗。那麼你知道是怎麼來的?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做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每一次貼門神都啟示著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在門神的守衛下,家和萬事興。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 放鞭炮、貼春聯這些過年習俗背後有哪些故事?
    不管是在何地的遊子,只要有時間,都會不辭辛勞回到家鄉,看望自己的親人,團聚在一起,因為春節這個節日蘊含的是每個中國人最深厚的情感。在過年時,一家人在一起貼上春聯和「倒福」,放鞭炮,吃年糕,其樂融融的吃年夜飯。當然春節的習俗可遠不止這些,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每個地域都有它們的特色和習俗。尤其到了過大年時,各地的習俗非常有特色。
  • 春節的傳統習俗之貼春聯
    以上是春聯的來歷,那麼春聯貼法有什麼講究嗎,什麼時候貼春聯呢?  北京民諺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大字」,這是說過了臘月二十三小年,就可以寫春聯了。至於什麼時候貼春聯,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會略有差別。有諺語說,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貼倒酉——這是說陰曆二十八九貼春聯。
  • 春節習俗老照片:趕大集,團圓飯,貼春聯,圖四已經消失
    馬上就要到2019年的春節了,但似乎感受不到什麼年味,不少80後90後都在感嘆年味越來越淡,親情也越來越淡,年齡大了也收不到紅包了,春節真的就成了一個單純的節日,再也沒有以前的那份快樂和淳樸感了,儘管如此,在農村還是保留著許多春節習俗。
  • 為什麼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要貼春聯呢?其中有什麼迷
    為什麼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要貼春聯呢?其中有什麼迷春節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了,到了春節除了可以享受假期之外,還能夠一家人團圓,是一個闔家歡樂的節日,春節的時候除了大家見面的時候要互相拜年之外,家家戶戶門口都會貼上紅紅的春聯,而且每家春聯的文字都不一樣,可以說春聯上的文字,就是這家人對於新一年的期望,那麼你知道為什麼到了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嗎?
  •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
    新春伊始,春節將臨,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可以說,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
  • 過春節貼春聯,是傳統習俗,但「春聯」的由來卻鮮為人知?
    其實,過年貼春聯這個習俗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遠,從第一幅春聯的產生、普及到今天,也就幾百年的時間。「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歷史記載的第一幅桃符春聯,是由五代十國蜀國國君孟昶所作。到了宋代,王安石說:「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由這句詩我們可以得知:在我國的宋代是沒有紙質春聯的,那時的人們用的還是桃符。
  • 「百節之首」的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解讀新年貼對聯的寓意和象徵
    一說到年味的內容,我們想到的就是過年貼春聯。那麼,過年為什麼要貼春聯呢?過年貼春聯的寓意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過年為什麼要貼春聯?繼承傳統習俗過年貼春聯的習俗起緣於宋朝,在明朝開始盛行,到了清朝,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而我們每逢過年,都會貼春聯也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
  • 在農村過春節哪天貼春聯最吉利?老人說,這一天萬萬不能貼!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外奔波的遊子都會回家團圓,春節也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不管前一年過得是好是壞,前一年都翻篇了。雖說現在年味一年不如一年了,但是春節在國人心中的地位依舊是不可替代的。春節的習俗有不少,家家都有的就是貼春聯,辦年貨,大掃除,吃團圓飯。至於其他習俗就各地有各地的說法了。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這貼春聯,首先大門上要貼,井上要貼,缸上要貼,家裡要是養動物,也要貼上春聯寓意著六畜興盛。總之,在農村,一到過年就是到處紅火的景象,節日氣氛濃厚,眼見之處都是最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