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間大學 發布時間:
作者:有間大學 發布時間:
連廣東人也穿上了秋裝,今年的秋招季算是過去了。手握offer的同學們淡定地開始寫論文、安排畢業旅遊,而還在畢業即失業的邊緣徘徊的同學們則每天食欲不振,忐忑不安。
之前有消息稱,華為、騰訊、阿里等今年將大幅收縮招聘崗位,在整個就業市場上,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招聘崗位明顯縮減,門檻顯著提高。
一項針對招聘網站的監測顯示,今年4月到9月,招聘廣告的整體數量下降了202萬個,其中二線城市佔比達到54%。
求職的季節裡,除了穿上正裝奔波面試的年輕身影,從不缺席的,還有媒體孜孜不倦的唱衰——「就業寒冬」「史上最難就業季」「10年最慘」……
就業市場陰雲籠罩的說法,向來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要小新同學說的話,什麼「今年就業特別難」實在有失偏頗。畢業生找工作,什麼時候容易過了?
今年六月,麥可思研究院發布《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報告顯示,201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為91.9%,與上一年基本持平。
2017屆高職高專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為92.1%,首次超過本科畢業生(91.6%)。
數據看起來還不錯,但實際上,他們的就業滿意度僅為67%,工作與職業期待的吻合度低至49%。
這群為了幾千塊而「折腰」的畢業生表示,「不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和「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是就業不滿意的最大原因。「委屈就業」之下,應屆畢業生的半年離職率高達33%。
有職可離的人還算是幸福的,2017屆本科失業率最高的專業是繪畫(17.3%)和法學(14.7%),美術學、音樂表演更是連續三年被列為失業量大,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紅牌專業」。
想要擺脫「背了那麼多書,卻依然找不到一份工作」的困境,不妨考慮投身教育事業,中小學教育成為去年最熱門的職業;碼農聚集的軟體開發業,則以平均月薪6252元佔據了收入榜的頭名。
據教育部年初的預測,2018年全國大學畢業生將有820萬人,比去年多出25萬人,再一次刷新歷史記錄。
這820萬人中,不僅有95前後老阿姨,還有一部分領先旁人幾個身位的神童00後。沒錯,你以為00後還在讀小學,其實人家已經拿到offer了。
海投了七八十份簡歷卻石沉大海的畢業生,都一定很懷念那個大學生被尊稱為「天之驕子」的時代。
剛剛恢復高考的時候,國家以學費、生活費和畢業後工作全部包辦的模式培養人才,大學生被當作是全社會的珍寶,接受普通百姓的仰望。
考上大學,就等於手捧鐵飯碗。臨近畢業,每個人煩惱的不是找什麼工作,而是五六個機關工作擺在面前,不知該如何選擇。應該去外交部還是交通部,就是屬於八十年代大學生的蜜之憂傷。
對他們來說,服務國家是選擇職業時擺在第一位的考慮因素。
不過,有國家承包工作聽著很爽,但硬幣的另一面則是他們必須無條件服從國家分配。諸如「國家指令性計劃」「統招統分」等政策,強勢地決定了青年的生根發芽之地,從而改變了他們的職業規劃甚至人生軌跡。
1985年,國家進行了教育體制改革,從「統招統分」轉變成勞資雙方的「雙向選擇」,再加上改革開放和觀念的進化,大學生就業逐漸放開。職業穩定、收入良好成為求職的首要標準,充滿機遇的沿海開放區迎來數以萬計懷抱創富夢想的年輕人。
1999年,大學正式擴招,錄取率頭一次超過了50%,目前的大學錄取率已經超過70%。大學生不再是高人一等的身份象徵,走下神壇的大學生因此也迎來了每年春秋兩季和百萬競爭者的無形廝殺。
鐵飯碗早已寫入歷史,等待著大學生的,是激烈而無序的「求職自助餐」,能否成功,全憑緣分。
現在的就業市場背景下,哪怕你是個海歸,也不見得能贏在起跑線上。
雖然海外留學費用水漲船高,但留學生的數量仍然只增不減。
畢竟,泡過海水回來加入職場,身價漲一漲,臺階升一升,是許多同學和家長的共同期望。
願望終歸是美好的,現實卻總是殘酷的。體驗過西方的教育和生活回來的海歸們將很快意識到他們要面對的,並非HR的燦爛笑容和張開的懷抱。
首先是繁瑣複雜的認證手續,申請學歷認證和回國證明,過程全靠好心的師兄師姐提點,不然成了沒有身份的人,哪怕成功求職也無法順利入職。
在留學生遍地開花,本地生越來越優秀的情況下,海歸引以為傲的海外背景就變得稀鬆平常,毫無優勢了。
在求職的過程中,海歸會意識到他們的致命弱點:
首先,沒有工作經驗。
國內的小夥伴在大三大四的時候已經乘地理之便,參加過大小實習若干,遠在他鄉的留學生沒有資源也沒有機會進行實習,投簡歷時氣勢就輸了一大截。
其次,海歸要和時間賽跑是不現實的。
國內最多職業機會的秋招早在八九月就開始了,在整個漫長的遴選過程中,留學生一直處於「服務區」之外,接受信息慢人一拍,連親身面試也做不到。這種無法破解的時差往往成為留學生歸國求職的最大絆腳石。
等畢業事宜都落實好,正式歸國的時候,剩下可以挑選的就只有為數不多的春招崗位或是下一年的秋招了,大半年的美好年華就此浪費。
這種無奈的奢侈是結構性的,幾乎從決定出國留學的一刻就無法避免。
就業難,難於上青天。於是不少新生代就選擇慢慢來,加入「慢就業」大軍。
慢就業是指不急於在畢業時落實工作,而是通過旅遊、支教、考研或考公甚至創業等方式來慢慢決定人生道路的現象。
在這段長短不定的時間裡,畢業生不隸屬於任何組織,完全遵循自己的意志而活。
造成慢就業的原因有很多:找不到理想中的工作,不肯將就,寧願等等;從事淘寶、主播、代購等新興行業,被家裡人看作是「不正當職業」;準備下一年的考研、考公或出國讀書,每天疲於奔命卻依然難逃「待業青年」的標籤……
慢就業其實不是新鮮事,畢業狀態中的「暫緩就業」就是它的學名。有的人靠這幾個月的冷靜期思索出人生的新方向,但有的人卻是為了逃避現實才美其名曰慢就業」,對就業的困難判斷不足、對自身的職業定位不明確等依然是待業的罪魁禍首。
畢竟,樓下便利店和街角小吃店一年四季都貼著「高薪誠聘」的海報,但能「屈尊」應徵的大學生卻寥寥無幾。
無論是哪一年,找工作都並不算難。而找到和自己八字相合的那一款,才是亙古不變之最難。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間大學」,作者阿錢。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有間大學;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