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劉黎洋】我是一名就讀於美國紐約大學遊戲專業的研究生,和許多直接從國內高校申請至本校攻讀碩士課程的同學不同,我在讀研之前有一段在美國社區大學就讀的經歷。由於種種原因,國內對美國社區大學的理解還存在一些誤解,我決定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講述一下在美國就讀社區大學的真實感受。
我本科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畢業工作兩年後我有了出國的打算。然而,我此前沒有做過任何準備,而且直到目標大學申請截止日期前不到半年才離職回家學習。因此,我面臨著語言基礎薄弱和準備時間不足的壓力。但因為客觀原因,我必須在當年赴美。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我考慮先申請一所美國社區大學的研究生,如果申請成功,可以以之為跳板轉學到理想的學校。即使沒有成功,也可以在社區大學先強化語言,適應當地環境後來年再戰。抱著這樣的初衷,我最終選擇了一所美國社區大學——位於舊金山灣區東南面的Ohlone College作為落腳點。
我在申請留學這件事上,自認為是一名「學渣」。而就我觀察來看,美國社區大學的學生有很多像我一樣是在學習和生活上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比如基礎稍差考學有困難的學生,家境貧寒或一時留學費用拮据、藉助轉學節省金錢的學生,選擇不進入大學而是進行職業教育的學生,以及退伍軍人、殘疾人、希望進行再教育的社會人士等。
然而,儘管生源複雜,卻不代表美國社區大學真的像大家想像中那樣差。我所在的社區大學並沒有因為自己不是「高等院校」和「名校」就放鬆管理,一切都像正規院校一樣井井有條。
我從小到大算不上優等生,因而有點懼怕老師。然而這裡的老師給我感覺非常平和,可能是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學生少有天才,必須更加循循善誘,因此對待學生的時候少了幾分功利心,多了幾分耐心。他們布置的作業不重,但很好「消化吸收」,比較適合學習能力一般、接受知識較慢的學生的節奏。
我的英語課老師是一名優雅溫和的金髮中年女性,她教學很細緻,也很耐心。在託福考試中盡顯疲態的我,在她的指導下慢慢進步,夯實基礎,增強了自信心。我選修的一門圖像處理軟體課程的老師在行業內是小有名氣的平面設計師,軟體基礎很紮實,平時會推薦很多學習資料和網站給我們。學校也有從附近正規大學來授課的老師,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就上過來自加州州立大學來的英語教授的課,這名教授對文法和寫作技巧的講授非常深入,使他受益良多。
雖然社區大學學生來源複雜,學習能力強弱不一,不過至少在校園裡我並沒有遇到什麼「壞學生」。同學之間相處愉快,更沒有大家想像中打架、欺凌、吸毒之類的現象。我在社區大學一邊上學,一邊準備後續的申請工作,12月份的時候,我的託福成績終於達標,隨後一路提交材料、面試,第二年5月份順利收到紐約大學的offer。社區大學的老師看了offer就很爽快地給我辦了轉學手續。當年6月,我就離校赴紐約讀研。
在社區大學就讀的時光十分短暫,但給我的印象還是非常不錯的,那裡學習環境優良,學習體驗舒適。最重要的是,我通過對社區大學的觀察,了解了教育的另一層含義。
我們國內沒有與社區大學這種機構相對應的概念,所以也很容易誤解社區大學,認為這是「混子學校」、「野雞大學」、學不到東西什麼的。實際上社區大學扮演的是一種在高中、大學、技校之間銜接的角色,用於幫助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輟學學生、貧困生和社會人士等。假如在我國的教育體系裡,他們可能真的會失去繼續深造的機會,個人發展就此停滯,但在社區大學,他們還有機會「鹹魚翻身」。
社區大學對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幫助那些沒錢、沒技能,或者學業受挫的人再次步入人生正軌,給很多想要改變思想觀念、改變社會地位的人一個機會。即使無法與頂級學霸相比,學習的經歷仍然讓他們能夠提升自身知識水平,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我曾經和幾個因為在正規大學成績「亮紅燈」而來到社區大學學習的學生聊過天,他們不約而同地表達了相似的意思:「從小到大雖然一直在學習,但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學習,直到來到了社區大學,才終於明白了什麼是學習,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把天才培養成天才,更需要對平凡的人進行雕琢。不放棄每一個需要教育的人,我想這就是社區大學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