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從「人口紅利」大國向「人才紅利」強國轉型。田在銘表示,華為要打造的數位化人才培養平臺,是以課堂教師教+課外企業教的方式培育卓越的工程師;以聚集本地+外地實訓企業打造實訓高地、人才匯聚低地;用實習的方式實現人力資源「削峰填谷」,最終達到精準對接。
文/《在線學習》雜誌撰稿人 何曼
相關數據顯示,適齡勞動人口下降、職業技術人才短缺、中高端人才比例低,是我國從「人口紅利」大國向「人才紅利」強國演進所面臨的挑戰。高等教育在提升人才質量方面依然面臨很大的挑戰,而產與學的邊界過於清晰也導致產教融合過程中的矛盾愈發凸顯。
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雲Classroom分別榮獲「2020中國網際網路教育技術創新企業獎」、「2020中國網際網路教育優質解決方案獎」兩項殊榮後,華為雲應用平臺服務產品部高級雲產品經理田在銘接受了《在線學習》雜誌採訪。他表示,高效持續的優質人才的供給,持續推動自身的科研投入和對應的攻關,持續推動自身對應技術的轉移和升級、應用及內化,加之國家政策引導,正在推動我國從「人口紅利」大國向「人才紅利」強國做相應的轉型。對此,華為的建議是打造數位化的人才培養平臺,聚焦人才的「育聚留用」。
華為雲應用平臺服務產品部高級雲產品經理田在銘
「自2016年華為雲Classroom產品發布,華為就一直致力於線上學習空間的建設,藉此幫助教育行業向數位化轉型。」田在銘強調說,華為打造的數位化人才培養平臺,是以課堂教師教+課外企業教的方式培育卓越的工程師;以聚集本地+外地實訓企業打造實訓高地、人才低地;用實習的方式實現人力資源「削峰填谷」,最終達到精準對接。
數位化平臺的建設必然依託於技術。「教育跟新技術是很有意思的關係,它不同於其他行業跟新技術的關係。可以說,大多新技術都來源於教育,同時也會應用到教育本身。」田在銘認為,新技術跟教育有三層關係。一是新技術的持續演進,比如從4G到5G再到6G,需要科學家持續地探索,對應的是高等教育培養的拔尖人才;二是新技術的推廣,比如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到閘機上,再將人臉識別的閘機布設到各個閘口,都需要海量的工程師,對應的是高等教育培養的卓越工程師;三是新技術會應用到教育行業本身。他引用了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的一句話來闡述,即「縱觀人類發展史,新技術出現總會帶來教育形態的改變」。
華為雲Classroom將自己定義為在線教育,承載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集成電路5G等新技術的人才培養內容,同時應用這些新技術,在持續建設雲端實驗室、自動判題、人才畫像、在線考試等新功能。此外,華為跟教育行業的合作也是非常廣泛的,尤其是與高校的合作。田在銘介紹,華為憑藉自身能力開放優勢和「平臺+生態」的戰略優勢,給高校提供了3個解決方案,分別是智慧校園解決方案、智慧教室解決方案和智慧教學解決方案。
在數位化的實踐方面,華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華為內部有個說法是「自己造的降落傘,自己先跳。」比如,開放華為雲DevCloud服務就是開放華為自己的研發能力。「華為雲成立至今,持續不斷地將華為自身的數位化實踐開放到華為雲上。同時,華為雲也在與行業內的優秀企業合作,基於夥伴對行業的理解,共同打造解決方案,以優秀實踐+行業理解相結合的方式共同為客戶服務。」田在銘如是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將以線上學習空間作為重點發展的企業推到臺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華為在第一時間響應,衝鋒在教育「第一線」。1月31日起,面向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需求,華為雲Classroom宣布將雲上軟體教學平臺基礎功能免費;2月20日,直播功能上線,全國非盈利機構可申請免費使用。通過一系列產品優化升級和線上活動,Classroom老師端及學生端的活躍度較高。華為雲Classroom總用戶達80000人以上,總課堂數2000門以上,周高活用戶數5000人以上。
田在銘說,疫情使線上教學成為剛需,同時對華為雲產品及功能演進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第一,直播功能上線,承載在線教學需求;第二,上線雲課堂、雲端實驗室、微認證等板塊,支持學生ICT學科課程學習、實驗、認證考試等;第三,3月底上線比賽版塊,以賽代練,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項目能力等。華為通過舉辦多種活動,積極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比如,2月2日,推出5門免費公開課;2月15日,聯合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馬瑞新老師開設《Java 應用程式設計》直播課;Classroom線上創新工作坊;支持華為軟體精英挑戰賽舉辦;開展基於新工科的軟體工程企業級專家實踐直播課;建設北京大學新工科實驗班開源教學活動專區;舉辦華為雲DevCloud軟體編程大賽(大連);舉辦各類線上培訓:「基於Devops的黑白棋線上實訓」,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數位化人才職業能力培訓會,WEB前端全棧極簡入門指南等20餘場,累計覆蓋學生及開發者20萬人以上。當然,這背後是華為雲及華為的速度與擔當。
在全面戰「疫」,助力「停課不停學」期間,有兩個案例給田在銘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個案例是馬瑞新老師主講的《JAVA基礎公開示範課》,吸引了2萬多名的學生聽課,地域覆蓋了國內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還有少量的海外學生聽課,示範課持續了1個多月,持續堅持下來的有1000多名的學生,每個學生完成了1.5萬行代碼的訓練。平臺能夠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時反饋給老師。另一個案例是青軟實訓開展的「基於Devops的黑白棋線上實訓」,幫助5000多名學生完成了線上實訓。「這裡面應用了大量的技術,保障了線上線下的實質等效,比如docker的技術、CloudIDE的技術、大數據的技術、OJ的技術等。」田在銘不無自豪地說道。
當然,凡事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華為在做Classroom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田在銘坦誠地向本刊介紹,「早期對於教學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教育跟培訓沒太大區別,這種認知的偏差,導致我們走了很大的彎路,從平臺、內容、服務都發生了偏差。好在有很多優秀的教師及時提醒了我們,比如北大的張齊勳老師、天大的陳錦言老師等,讓我們不至於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自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發布《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以來,國家已經把產教融合提到了推動教育、人才、產業、經濟「四位相融」的戰略高度。華為充分認識到產教融合的戰略意義,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促進教育和產業聯動發展,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和全要素深度融合,培養新時代複合型技能技術人才。
「教育是科技發展的根本,是企業持續創新的源動力。所以產教融合的本質應該是企業公益一些。」田在銘表示,企業可通過不斷為教育投入,持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最終進入產教融合的正循環。但我國的產教融合相對於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偏低。因此,他呼籲,中國企業要從「不重視、不投入、不獲取」的怪圈中走出來,同時也要不斷探索創新的產教融合模式。
田在銘指出,教學從線下到線上,最缺少的是內容;如果在線上還是PPT教學,就失去了把從線下搬到線上的意義了。將行業的數位化平臺應用到教學當中,能夠縮短產、教間的距離,但基於行業數位化平臺的內容非常少。「內容製作企業的投入至關重要,但是獨行快,眾行遠,一個企業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我們依託華為雲的MVP體系,與高校的老師建立長期合作,快速地建立了一批高質量的課程。」他說。
田在銘透露,當前華為雲正在積極參與教育部高教司產學協同育人項目,並進一步與示範性軟體學院聯盟。據了解,從2016年開始,華為雲DevCloud已為產學協同育人項目,投入了數億資金,服務了33個學校、34個學院。
值得一提的是,在模式創新方面,華為雲與山東省工信廳、大連市政府創建的人才培養雲模式,以服務當地產業人才的「育」「聚」「留」「用」為目標,以開放華為能力為底座,以生態運營為抓手,降低了校企雙方合作的交易成本,深化了校企雙方合作。
弦歌不輟,步履愈堅。未來,華為將持續創新、開放合作,不斷探索融合創新,催生海量應用,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來源:《在線學習》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