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登封 多彩嵩山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徐建勳 何可 通訊員 韓心澤 宋躍偉
登封物華天寶、文化深厚,中嶽嵩山鑄就了五代同堂地質奇觀,1500餘處名勝古蹟書寫著華夏歷史的久遠,釋儒道三教薈萃彰顯了兼容並蓄的人文品格。這裡既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少林功夫、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等世界級文化旅遊品牌,也有群峰疊翠的大熊山、水域開闊的白沙湖等山水勝景星布域內。
近年來,登封市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盤活激活文旅資源的同時,圍繞「生態登封、多彩嵩山」建設目標,通過國土綠化、景區美化、鄉村靚化,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拉大全域旅遊框架,走出了一條生態得保護、經濟得發展、鄉村得實惠的共贏之路。
七大生態體系涵養綠水青山
初夏時節,在鄭盧高速登封東下站口,一排排新栽植的樹木綠意瑩瑩,一簇簇花草爭奇鬥豔,與不遠處蓊鬱蒼翠的太室林海連成一片,十分養眼。
近年來,圍繞構建「山體、森林、湖泊、溼地、農田、林網、城市」七大生態體系,登封積極打造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生態涵養區。2018年,完成國土綠化5.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2.5%,被評為全省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今年又完成營造林3.4萬畝,生態廊道綠化1.05萬畝,森林面積達77.8萬畝,森林蓄積量210萬立方米,花草樹木染綠嵩嶽上下,扮靚潁河兩岸。
以嵩山「雙保」整治為統領,登封集中開展嵩山風景名勝區違法建設專項治理、砂石非法開採專項治理、大氣汙染防治專項行動、水汙染防治集中整治,治理項目236個,回填土石407萬立方米,栽植林木34萬株。全域綠化,鐵腕治汙,往日的礦坑也綠風輕颺,自然與歷史風貌得到深度恢復。2018年,登封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穩居鄭州縣(市)首位,嵩山、少林與「天地之中」旅遊品牌更加熠熠生輝。
激活資源打造「影響力文旅景區」
今年「五一」,嵩山各景區推出「印象少林」武術迎賓、養生太極拳等演藝項目,讓遊客們近距離感受嵩山文化底蘊,加之利用華為5G技術打造智慧旅遊,4天共接待遊客25萬人次。
近年來,登封盤活資源、激活潛能、用活創意、搞活市場,不斷創新「天地之中」文旅新業態。華彬天星「嵩山飛吧」空中遊覽項目創多個國內第一,嵩山傳奇極限運動基地的風洞及滑雪(草)場等新興文化旅遊項目投入運營;開發功夫、儒學、地質等研學旅遊線路15條,嵩山少林景區、少林寺武術館被確定為全省首批研學遊示範基地;嵩山論壇年會、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中國功夫聯盟會議、嵩山少林國際馬拉松等賽事經濟風生水起。嵩山景區被評為「2018中國旅遊產業影響力文化旅遊景區」「2018年度中國十大美景IP」。2018年,全市接待遊客1530.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31.3億元,分別增長13.4%和15.9%。
以文旅融合助推綠色、低碳、智能型經濟發展,登封謀劃實施的106平方公裡的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範區宏圖徐展,正弘中嶽城、建業中嶽文化苑等項目先後落地,投資210億元的恆大嵩嶽桃花源、投資200億元的綠地嵩山特色小鎮一期等文旅項目相繼開工。綠地集團以功夫文化旅遊和禪意康養樂居為主題的文旅休閒產品,獲得集團2017年度特色小鎮最佳項目金獎。2018年,登封新引進文化旅遊項目10個,總投資619.45億元,投資額在引進的所有項目中佔比72.4%。
美麗鄉村為全域旅遊提質升級
登封文旅資源不僅集聚在嵩山上下,也沉澱在鄉野農村。發揮生態優勢,在「嵩山記憶」鄉村旅遊品牌引領下,該市生態休閒觀光農業漸成文化旅遊新亮點和增長極。2018年,謀劃的30餘個文化旅遊項目,有12個是鄉村旅遊項目。
登封強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6個鄭州市美麗鄉村試點,去年完成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業收入8.5億元。空心村楊家門村,經過近6年修葺打磨,如今深林掩映、溪水淙淙、拙樸本真,變成了藝術家聚集的「禪心居」,被網友讚譽為中原「最美民宿」,其保護發展經驗在全國推廣。以鄉村振興為底色的徐莊鎮大熊山仙人谷景區,「十裡溪谷」林深澗幽,飛雲天橋、七彩旱滑、玻璃旱滑、高空滑索道、漂流等項目讓遊客收穫滿滿的遊樂體驗。2018年,成功晉升3A級景區,今年「五一」小長假迎客近7萬人次。
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登封高質量發展持續釋放生態紅利,經濟社會保持高質量發展態勢,三次產業比重優化為2.8∶53.3∶43.9。登封市委主要領導表示,2019年,該市以全面對接融入鄭州為方向,全力打造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區、新型城鎮化典範區、生態涵養區、國際旅遊目的地核心區、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範區「五個功能區」,正加快建設「天地之中」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少林功夫國際旅遊目的地城市。
商都管城 古韻新風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延輝 通訊員 李曉光 婁璞
初夏時節,穿行在鄭州管城回族區,感受最深的是「變」。
曾經坑窪不平、破舊凌亂的背街小巷被悄然「美顏」,煥然一新;「髒亂差」的老舊小區變身「亮淨美」的幸福家園;各具特色的街頭遊園、微公園遍布全區,賞心悅目……如今的管城,「顏值與氣質齊升,靚麗共內涵一色」。
「近年來,全區上下積極融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大局,深入踐行『一四四』發展體系,勇擔重任,奮發作為,幹成了一批打基礎、破瓶頸、惠民生、管當下、利長遠的實事、好事,管城高質量發展站上了新的起點。」管城區委書記虎強深有感觸地說。
奮進新時代,彰顯新風採。從3600多年的歷史深處一路走來,商都管城,盡展「古韻新風」。
背街小巷換新顏
「商都管城最鄭州。」作為鄭州的老城區和商都歷史文化區的核心區,管城可謂「鄭州之根」。這裡的老建築、老街巷、老物件、老吃食等,承載了無數的歷史記憶,塑造著獨特的文化氣質。
但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陳舊老化、管理服務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原因,那些歷史內涵豐富的街巷在髒亂中褪去了昔日的榮光,一度甚至成為周邊居民群眾的「心病」。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小角落」,卻是居民生活的「大舞臺」。隨著管城區大力推進以老舊小區改造為重點的整街坊靚化工程,越來越多的背街小巷「靚」了起來,甜蜜笑容綻放在人們的臉上。
清真寺街,是管城區的一條千年老街,全長約790米、寬5米,鄭州北大清真寺便坐落在此街。「以前街道坑窪不平、私搭亂建嚴重,生活在這裡挺糟心;再看看現在,一步一景,出家門就能旅遊。」今昔對比,令世代居於此的海新景感慨良多。
青石地板、灰磚青瓦、銅雕浮繪、休閒廣場……如今的清真寺街已成為許多市民前來「打卡」的網紅街、精品街。改變的不單是街道,周邊的樓院從上到下、從內到外也同步提升整治,力求街區協調統一。
一街一景致,一街一特色。維新街,也是一條原本破舊無序的老舊背街,經過創意改造,把家裝中「簡中式」的風格運用其中,使其搖身變為整潔且充滿韻味與活力的小巷。
巷口,商都遺址城牆照,印證歷史沉澱的底蘊;老城市井氣息照,承載歲月流淌的過往。巷裡,灰瓦白牆下,或數株青竹,或幾塊湖石,相映成趣,營造出清幽氛圍。因牆而建的圍欄,與內置綠植相嵌綴,影影綽綽間,增了幾分雅致;相間漏窗裡,薔薇探頭弄影,添了幾分婀娜。
擺放垃圾桶的空地改造成為一個具有休閒和觀賞性的微景觀,維新街沿街商戶李師傅樂不可支地說:「門口多了一個景點,營商環境好了,客流量也大了,這就是實打實的惠民工程。」
圍繞「特色」下功夫,立足「務實」做文章。在推進整街坊靚化工程中,管城區按照城市精細化管理要求,以「挖掘歷史、有機更新、提升品質、彰顯特色、傳承文化」為思路,堅持拆違與擴大公共空間相結合、路街平整和管網規整相結合、完善公共配套和規範建築物改造相結合等,努力把老舊片區建設成為文化凸顯、街面整潔、立面清爽、地下暢通、功能完善、管護到位、群眾滿意的精品街區。
如果說摩天大樓是一座城市的天際線,那麼街巷便代表一座城市的親和力,充滿柴米油鹽,飽含煙火氣息。
從人民群眾真正關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管城區今年計劃完成366個老舊小區、91條背街小巷改造任務,兩年內全區587個老舊小區徹底實現「潔淨美」,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足、更實。
繡花匠心提品質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管城區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標,堅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管城特色」的要求,突出中心城區提質和南部新區擴容,以繡花功夫、匠心精神,積極打造與國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鄉形態風貌。
這是一場以人為本促「城變」的演進史。目前,管城區加速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全域城鎮化建設,全區已開工建設安置房總面積1017萬平方米,回遷群眾7.2萬人。
十八裡河村的村民劉凱歌去年回遷住進了高標準的社區,優美潔淨的環境、一應俱全的公共服務,讓他倍感幸福和喜悅:「你看看現在大家的精氣神,感覺一下子都年輕了。」
近年來,管城區為破解城鄉建設瓶頸,高站位推進全域城鎮化建設,探索建立了「組團開發、片區帶動,基礎先行、產業支撐,成本分攤、捆綁運作,新老互動、力求平衡」的運作方針,有效破解了村莊拆遷、市政投入、公益項目等資金制約難題。其中,在外圍城區,一次性啟動了近10平方公裡的「六村聯動」片區改造,變難題為機遇,累計整理了近11800畝土地,為區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
既重「面子」,更重「裡子」,管城區堅持繡花匠心抓管理、全程全域求精細,促進城區「顏值」與「氣質」雙提升。
持續開展「路長制」市容市貌大提升活動,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全面提升城市管理規範化、精細化、常態化水平。如今,在管城區的街頭,「道路管理責任公示牌」隨處可見,身著不同顏色工作服的路長、巡查員、監督員各負其責,全區351條責任路段基本解決了「髒亂差」的問題。沿街商戶也比著衛生乾淨,生怕有絲毫髒亂影響生意,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性循環。
注重長效機制建立,不斷延伸工作觸角,持續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管城區著力推進市政設施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大力整治侵佔城市公共空間亂象,重點開展門頭牌匾及樓體廣告整治、道路燈光亮化、架空線纜入地改造工程、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交通秩序綜合治理等工作,讓城區更有品質,生活更有「質感」。
基礎設施是區域發展的基石。管城區將「補短板、強基礎、提品質」作為城市建設的主攻方向,將路網建設作為提升區域承載能力的重要抓手,先後完成了隴海路快速通道、鄭新快速通道、紫荊山路南延等15項市政重點工程的徵遷;加大投資力度,高標準規劃建設了近70公裡的「八縱八橫」路網體系,建成了貫穿全域、支撐全局的路網體系,極大改變了南部區域出行難、招商難、發展慢的狀況。目前,在外圍城區,全力推動紫荊山路長江路組合立交、中州大道、渠北路、渠南路等大型市政重點工程的徵遷建設,打通新老城區交通「腸梗阻」,力爭到2020年繞城高速以內區域基本實現交通覆蓋,著力構建「域內暢通、域外聯通」的大交通格局。此外,搶抓小李莊火車站規劃建設的機遇,著力探索「站城一體」發展模式和創新之路,逐步把小李莊車站片區建設成為吸引高端總部集聚的管城中央商務區。
基礎強區,提質擴容,夯實了管城高質量發展的「硬基礎」,優化了管城高質量發展的「軟環境」,彰顯了管城高質量發展的「新形象」。
生態管城入眼來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年是管城區助力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推動生態建設工作的發力之年。該區堅持生態優先,大力實施生態建設暨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和「四水同治」工程,依據「一區一渠、兩河四線、多廊多園」生態綠化布局,積極打造與國家中心城市形象相匹配、與城區空間結構相銜接、與群眾美好訴求相適應的人居環境,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管城」。
位於管城區隴海鐵路與新鄭路交會處西北角區域的隴秀公園,長約1.1公裡,寬約38米。很多人想像不到,幾個月前這裡還集中了60多家「小散亂汙」企業和多個廢品收購站,是周邊群眾眼中的「城市瘡疤」。
為根治這一城市「頑疾」,管城區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鄭州特色」的高標準理念,結合周邊居民的實際需求,對這裡進行了拆除整治,新增綠化面積4.18萬平方米,打造出集文化交流、休閒娛樂和體育健身為一體的城市公園。
「路在林中、林在城中、綠不斷線、景不斷鏈」……越來越多的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詩意生活。
綠道延伸,串景成鏈。城市綠道不僅僅是一條路,它也是城市規劃的「思路」,思路一變天地更寬;它也對接了現代城市人的「心路」,讓「詩與遠方」可望可即。
自今年起,管城區生態建設全面進入提效提速提質階段,全區全年共謀劃生態項目32個,總投資43.4億元。截至目前,鐵路沿線、生態廊道、過境幹線公路、高速互通立交及出入市口、公園遊園等7個綠化項目已完成綠化種植679.3萬平方米,佔總綠化面積的68%。其中,四條鐵路沿線約103萬平方米的綠化任務已全部完成;綠道連通已打通斷點21處,實現區段連通40公裡;建成區級綜合性公園2個、遊園26個、微景觀55處。一座宜居宜業生態示範城區正逐步顯現。
為推動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全覆蓋,全面提升城區品位,彌補老城區公園遊園不足的短板,管城區按照「中心城區拆遷區域面積10畝以下的地塊,全部建成公園綠地」的要求,在主次幹道和支路背街完成小微遊園新建選址125處,目前已完成微景觀新建55處、在建70處,計劃今年8月底前全部建成。
全域增綠,一條條生態水系帶來滿城靈動,一道道綠色屏障帶來勃勃生機。
生態靚區,居者心悅、來者心怡。管城區讓發展實績更有「溫度」,讓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奮進在新時代的浩蕩東風裡,「以古聞名」的商都管城必將書寫「以新出彩」的壯麗篇章。
古韻新風,賡續綿長!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杜小偉聶冬晗攝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一四四﹄發展體系
「一四四」發展體系是符合管城實際、體現管城特色、具有時代特徵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以「商都歷史文化區建設為統攬的全域城鎮化」為總體目標;
以「商都文化核心區、高端商貿創新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民族團結模範區」為主要特徵的四個發展定位;
以「文化立區、產業興區、基礎強區、生態靚區」為基本遵循的四條戰略路徑。
惠濟區:綠色發展 追夢前行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徐建勳 馮劉克 通訊員 張超李雪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近兩年,鄭州市惠濟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戰略位置,堅定走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路子,讓鄭州北部綠潮湧動、綠意盎然,城區發展的底色越來越突顯,人民群眾的「綠色幸福感」越來越增強。
搶抓「十三五」發展機遇,該區牢固樹立生態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一盤棋的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民生優先,聚焦發展第一要務,著力創優勢補短板,加快構建「一核三帶六園」空間布局,全力打造「生態城、旅遊城、健康城、科技城」,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追夢前行,正不斷推動全區各項事業邁上新臺階。
生態優先做強優勢
惠濟區背靠黃河,索須河、賈魯河穿境而過,擁有綿延數十公裡的黃河生態林,是一片擁有「天然氧吧」美譽之稱的土地。自鄭州市五項重點工作開展以來,惠濟區以綠色宜居城區建設為依託,按照「大生態、大環保、大格局、大統籌」總要求,以鄭州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契機,高質量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和項目建設。生態城的建設是四城聯建的首位,惠濟區堅持把生態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今年春季,按照鄭州市委、市政府要求,惠濟區以轄區鐵路沿線、生態廊道、過境幹線公路、高速互通立交及出入口區域綠化提升為抓手,高效開展道路綠化和鐵路沿線綠化整治工作,近年來,該區相繼建設了北四環、四港聯動、中州大道北段、文化路北段、北三環、京沙北延、沿黃通道、江山路、s312和西三環北延等多條生態廊道,道路總長約68公裡,綠化面積達668.75萬平方米,鐵路沿線綠化主要涉及京廣高鐵、京廣鐵路、鄭焦鐵路,徵遷總量為54.52萬平方米,綠化總量約為260萬平方米。在抓好國土綠化的同時,該區還堅持四水同治,全力做好以水潤城文章,努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生態美麗惠濟。經過綜合治理,賈魯河綜合治理工程截汙、岸坡綠化,索須河生態提升工程基本完工,河清水美目標初步實現。
聚焦民生惠及群眾
民生工程的推進是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積極響應,也是實現經濟社會長治久安、區域化建設穩定發展的基礎性舉措。近年來,惠濟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工程,轄區的生產生活環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為了讓群眾安居樂業,惠濟區積極推進徵遷村民的回遷安置工作。截至去年年底,該區安置房建設開工260萬平方米,竣工230萬平方米,11個村回遷群眾4.6萬人,完成網籤1.1萬套,回遷人數、網籤量居鄭州市內五區首位。一組組數字不僅代表著政府對於徵遷工作的信心和決心,背後還有徵遷村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安心和放心。
今年4月7日,惠濟區諾貝爾獎獲得者科技創新中心揭幕儀式舉行,這是一個立足創新技術研發、促進交流互動的平臺,國內外的頂尖科研成果和頂級專家智慧在此交流碰撞,共同推動精準醫療的創新和突破。該中心的成立是惠濟區建設「健康城」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在不久的未來,惠濟區還將建成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精準醫療健康產業園區,以更多的衛生、醫療、健康政策和舉措惠及群眾。
精雕細琢提升形象
一把長椅,一個彩繪井蓋,一處街邊景觀,是人們在「驚鴻一瞥」中所獲得的對這個城市最直接的感性認知。鄭州市開展市容市貌大提升活動以來,惠濟區把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大事。目前,該區在市容市貌大提升工作中已投入近2億元,預計年度投入資金約5億元。
在2019年惠濟區工作部署大會上,區長丁文霞提出,要高度重視、持續深入推進「路長制」,強化路段巡查,及時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實現長效管理。在實際工作中,該區充分發揮能動性和積極性,形式靈活地開展工作:轄區內街道一面面各具特色的文化牆讓「正能量」滿滿;在開元路等街道,原本平淡無奇的古銅色井蓋被塗畫上了色彩斑斕、活潑可愛的卡通人物形象,妙趣橫生;長虹路、宏達路和長柳路等路段,新添的一把把長椅給行人提供了小憩的角落。隨著路長制工作的深入開展,惠濟區的城區品質進一步提升,轄區居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環境整治成果。
各類大小遊園的建設和城市微景觀的出現將該區城區環境打造得更加精細精緻。2018年,該區建成公園33個,總面積近43萬平方米。其中綜合性公園3個,遊園30個。按照規劃,2019年將建設公園、遊園43個,目前已建成綜合性公園2個、遊園15個;利用街頭空地、路邊零散地塊,共實施打造街角微景觀70餘處,綠化面積32800餘平方米。
文旅融合凸顯特色
加快「一核三帶六園建設」,實現「四城聯建」目標,在2019年惠濟區經濟工作總體安排部署中,旅遊產業的建設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該區有著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和黃河兩大核心文化品牌,在不斷的探索中,形成了文化旅遊和生態建設融合發展的新發展理念。
以古滎大運河文化區為龍頭,惠濟區的歷史文化古蹟和新建項目星羅棋布、串珠成鏈。該區深入挖掘黃河、惠濟橋等旅遊資源,注重黃河澄泥硯、烙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打造歷史文化遊、黃河風情遊、生態觀光遊、特色餐飲遊等旅遊形態,充分整合轄區歷史文化資源,融入黃河文化、運河文化、古漢文化、民俗文化內涵,啟動大運河示範段綠化提升工作,加快推進東風渠索須河至賈魯河段綠化景觀提升工程,形成具備生態保護和休閒遊憩功能的休閒旅遊目的地。
在惠濟區委區政府的科學謀劃和積極推進下,轄區生產生活環境越來越便利和優美,在獲得居民交口稱讚的同時,宜家家居、萬達廣場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入駐。各項生態、民生工程的建設推進,為惠濟區持續建設「生態城、旅遊城、健康城、科技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惠濟區將以更加優異的成績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助力,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惠濟區有山有水,也有林地溼地,生態資源豐富,但這些只是量的優勢,質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間。下一步需要全面提升惠濟區生態的品質、品位,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惠濟區委書記馬軍說,「惠濟區的文化資源也很豐富,西山古城、滎陽故城、漢代冶鐵遺址聞名全國。深入挖掘,把文物資源轉化成旅遊資源,再把旅遊資源轉化成旅遊產品,最後把旅遊產品做成旅遊品牌,這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街區:通航引領 蓄勢騰飛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徐建勳 馮劉克 通訊員 姚民 王曉寧
「鄭州航展」舉辦四屆,共有32支特技飛行隊、95架特技飛機進行飛行表演,累計飛行時間689小時,起降1866架次;共展出各類航空器651架,參展參會企業共計908家,接待觀眾百餘萬人次;400多家媒體、6400多名記者參加了航展的採訪報導。在鄭州上街區的傾力打造下,「鄭州航展」已成為國內影響力較大的航空盛會之一,「南有珠海、北有鄭州」的航空會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這塊金字招牌在推動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鄭州乃至河南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目前,位於上街區的鄭州國家通航產業綜合示範區建設勢頭不減,機場升級改造建設、政策支持、服務環境、完善產業鏈等多個方面均有突破。在通航產業的引領下,上街區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而緊抓通航產業發展機遇的上街區也正在為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貢獻著越來越大的力量。
夯實全國一流通航機場地位
沿著上街區通航六路向北走到盡頭,迎面是一座正在建設中的樓房。「這就是今年將要建成並投入使用的上街機場航站樓。和新鄭國際機場的航站樓比起來它的個頭看起來小了一些,但和全國同類的通航機場相比,無論是建築面積、服務功能,還是科技配置,這座航站樓都是首屈一指的。」鄭州通航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孫喜忠說。
根據建設計劃,今年7月底,上街機場航站樓要完成內部裝修,8月底完成場地景觀美化,9月份可達到投入使用條件。上街機場航站樓主要服務於公務機的運營,可以提供企業辦公、旅客安檢、乘務人員生活休息等服務。航站樓的投入使用不僅為下一屆鄭州航展提供了更為強大的服務保障能力,也為鄭州國家通航產業綜合示範區開展通航旅遊服務、城市間公務機載客運營提供了條件。
在上街機場的西南端,8座機庫正在緊張施工。「新引進的通航運營企業都在排隊等著入駐。」鄭州通航試驗區黨工委委員柴海林說,「前兩年,上街區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已經建成4座機庫,今年又投資3000多萬元新建8座機庫,再加上航管中心原來的8座機庫,上街機場將擁有20座機庫,這個數量在全國的通航機場中穩居第一位。」
隨著航站樓和8座新機庫投入使用,上街機場作為全國一流通航機場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截至目前,上街機場現擁有一條2000米×45米的瀝青跑道,建有塔臺、聯絡道、滑行道、10萬平方米的停機坪、助航燈光、導航臺、C類機位,並取得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頒發的三字代碼HSJ,機場C類目視飛行程序獲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批覆,飛行區等級基本達到4C,可滿足波音737系列飛機的起降。
優惠產業政策「築巢引鳳」
今年4月底,河南三和航空工業有限公司獲得上街區政府600萬元資金獎補。「從全國範圍來講,通航產業都是處於起步階段,大多通航企業都是在困難中摸索著『發展』,上街區真金白銀的獎勵不僅給了我們實打實的扶持幫助,相關政策更是讓我們有了發展的信心和底氣。」該公司總經理陶亮說。
目前,上街區已經形成從組裝試飛到整機製造,從飛機維修到飛行服務,從飛行培訓到低空旅遊的通航全產業鏈發展格局,為加快通用航空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快速形成集聚效應,上街區推出支持通航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對航空製造企業新建投資億元以上項目最高獎勵2000萬元,在航空製造、通航運營方面符合條件的,上街區政府也將給予200萬—600萬元的獎勵。此外,對開闢省內短途運輸航線且年飛行時間超過100小時的,每條航線給予年補貼100萬元;對開闢省外短途運輸航線且年飛行時間超過100小時的,每條航線給予年補貼200萬元;對開展低空旅遊和飛行體驗等娛樂業務的,經運營成本監審,按照飛行時間給予補貼。
上街區區長耿勇軍說,上街區今後將一如既往把通航產業作為領先發展的主導產業,全力支持好、服務好。上街區將盡心竭力為企業和項目提供「保姆式」「店小二」服務,不折不扣落實優惠政策,為在上街區投資興業的客商營造優越的發展環境。
完善通航全產業鏈條
通航製造方面,初步形成以鄭州嘯鷹航空公司穆尼飛機組裝與試飛項目為龍頭,以旋翼機、無人機製造為補充的通航製造體系,成功打造了河南通航製造的新名片。目前鄭州嘯鷹已獲得91部經營、運行許可證;河南三和公司通過自主研發,已經推出新產品「太陽之鷹」自轉旋翼機、「天眼」複合翼垂直起降無人機、「S50小旋風」農林植保機等,獲得國內首家自轉旋翼機型號合格證、生產許可證,已投入生產和銷售;鄭州海王公司完成了HW-1、HW-2兩款地效飛行器的研製,並獲得國家專利32項,HW-1號已成功完成水上試飛。
通航運營方面,河南永翔、華美等通航公司,積極開展農林作業、航空培訓、應急救援、航空運動等運營業務;金都通航、金匯通航、元捷飛行學院和幼龍、明宇航空科普教育基地等已入駐示範區,正在積極開展直升機救援、輪修、飛行培訓、科普教育等。
通航服務方面,入駐示範區的河南美之邦航空維修公司,是目前省內唯一一家獲得CCAR-145部通航獨立維修許可資質的通航企業,主要開展航空器維修、維護、託管等業務;以河南永翔通航為代表的通航服務企業成功開闢了沿黃空中旅遊線路,正在開展低空旅遊業務;另外、動力傘、三角翼、旋翼機等各項飛行體驗、跳傘體驗等項目也在火熱開展,每年參與飛行體驗的遊客達上萬人次。
另外,上街區還發揮轄區通航企業眾多的優勢,與企業合作,推出低空旅遊項目,計劃開通通航旅遊專線。結合鄭州嘯鷹飛機組裝試飛基地、河南三和旋翼機無人機生產、鄭州海王實業地效翼船項目等豐富企業資源,將航校、機場、飛機製造、飛機維修等納入航空文化研學內容,面向全國青少年開展航空科創特色教育及航空研學活動,吸引了河南乃至國內外學生和師資到上街區研學培訓。
加快產業集聚,引領轉型發展,按照「製造先行、運營帶動、服務支撐」的發展原則,上街區已經形成以通航製造、運營、服務為主的通航全產業鏈。目前,示範區累計已入駐通航運營及關聯企業50多家,機隊規模達70餘架,躋身全國一流通航園區。
打造全國通航產業發展「高地」
「從2014年開始,嘯鷹航空從一片荒地上建立起來,將美國穆尼飛機的總裝產線和運行體系引入國內,有了媲美全球飛機製造公司的廠區、一流的飛機裝配產線、資深專業的生產與運控團隊,這些發展成果都有賴於上街區提供的優質服務。正是優良的發展環境和優質的服務,讓我們企業得以專注於發展創新。」鄭州市嘯鷹航空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楚帥說。
優化要素保障,提高服務質量,為園區企業發展創造優質的服務環境。上街區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抓環境就是抓發展」的理念,為入駐通航園區的企業發展創造一流條件、營造一流環境。圍繞項目搞服務,嚴格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支隊伍、一抓到底」,由政策招商轉向服務招商,強化項目從招商到投產的全程服務。
「想其之所想,應其之所求,通過走企業、找難題、尋方法、破瓶頸,高標準、高水平做好投資決策前的諮詢服務、項目審批中的代理服務、項目建設中的現場服務,竭力為投資項目和企業提供最完善的服務,力爭讓企業在優質的服務環境中更上一個臺階,真正讓項目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上街區委書記宋潔表示,「我們把去年定為『作風建設年』,今年我們又持續開展『作風提升年』,讓幹部作風得到明顯提升,使作風建設成為常態,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真正把鄭州國家通航產業綜合示範區打造成為全國通航產業發展的『高地』,通航企業投資的『窪地』,把『通航之都』這塊牌子樹起來、傳出去,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作出上街區應有的貢獻。」
連結:【河南日報創刊70周年特刊】鄭州:鮮花和掌聲 獻給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您(上)
【河南日報創刊70周年特刊】鄭州:鮮花和掌聲 獻給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