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旗下微信公號「冰點周刊」(ID:bingdianweekly)
在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3個問題困住了100名特崗教師:拖欠半年的工資什麼時候發?為什麼不落實「特崗教師聘用合同」?什麼時候能解決特崗教師的待遇問題?
政務網上「積極協調,予以解決」的回覆掛了兩年,市長熱線建議諮詢區教育局和區財政局,教育局的工作人員給過幾個版本的回覆,包括「『聘用合同』說得不明確」「關於解決特崗教師待遇問題的報告已經提交給區政府,正在等批示文件」「據側面了解,財政局已經在執行(補發補貼、補繳保險)了」。
「特崗計劃」是「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的簡稱,由教育部、財政部、人社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2006年聯合啟動實施,公開招聘大學畢業生到西部地區農村任教。特崗教師服務期為3年,期滿考核合格後可留在當地學校進入正式編制。這被視為「緩解農村地區教師緊缺和結構性矛盾」「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有效舉措。「特崗計劃」所需資金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迄今中央財政已投入經費456億元,為中西部鄉村補充了66.8萬名中小學教師。這項計劃也被寫進了《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
這樣惠及個體、地方和中國教育的政策,真正在基層落地時,卻執行不力。臨渭區教育局在公開的回覆中,承認未按國家規定落實特崗教師待遇問題。
圖片來源見水印
1
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2017年教師特崗計劃工作啟動通知」與「陝西省特崗計劃啟動通知」都提到,「落實好特崗教師的工資與補貼發放」。兩部委的通知中,要求「確保特崗教師在工資待遇、社會保障、職稱評聘、評優評先、年度考核等方面與當地公辦學校教師同等對待」,陝西省通知中,則重點強調了職稱評聘、評優評先、年度考核三方面。在工資方面,中央財政給予特崗教師每人每年3.46萬元工資性補貼,由地方財政補全與當地教師待遇的差額。
90後姑娘程豔生在農村,到大城市讀了師範院校。2017年,她通過國家「特崗計劃」考核,回到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成為一所村小的四年級教師,教學生語文和英語。2017年9月至今,她的工資卡顯示總共有兩次工資發放記錄,收入3.46萬元,這是每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部分。按照《陝西省2017年農村學校特設崗位教師聘用合同書》,她還應享有由縣級政府承擔的高於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部分,並有養老、醫療保險等社會待遇。
程豔畢業那年,同寢室的同學都留在大城市,有人當教師,也有人考進事業單位。她覺得自己「有點兒小情懷」,希望「回到農村做點兒什麼」,家人支持她則主要是看中這份工作「穩定、有保障」。
入職沒多久,程豔心裡落差不小。新入職的教師辦理人事和檔案手續,她不需要;辦理社保卡、工資卡等,她也不需要。
「同工不同酬,我們的工資只有中央財政補貼的那部分,半年發一次。」程豔說,沒有五險一金,每個月「顆粒無收」需要向父母伸手要錢。
和程豔同一年入職的特崗教師李珍在臨渭區另一個鎮上任教。她認為,教師們講情懷但也要生活:「至少這是一份職業,按時領取工資,有相應的保障,這個要求過分嗎?」
「為什麼我們應該得到的卻沒有得到?那些政策文件、我們籤的合同難道不作數嗎?」程豔想不明白。
在臨渭區教育局,人事股股長申毅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臨渭區2012年開始設崗,先後共有350名特崗教師在農村學校任教,有效緩解了農村教師師資不足的問題,「特崗教師大概佔到全區農村學校教師的九分之一」。
今年3月,署名為「臨渭區特崗教師」的網友在一家中央主流媒體網站上,通過地方政府留言板向市長反映待遇問題,「希望市長能過問一下」。
渭南市教育局回復,「特崗教師工資待遇的落實情況存在差異」,同時謄寫了招錄通知中工資部分的表述,並建議他們向區教育局人事股諮詢。
程豔們籤訂的合同涉及四方:除了區(縣)人民政府和特崗教師本人,還有所在市的特崗辦及省特崗辦。據了解,特崗辦公室分設在區縣市教育局和省教育廳。
關於特崗教師待遇的方案制定,申毅表示自己剛剛調任至臨渭區教育局人事股,「很多政策在學習了解中」。
臨渭區教育局局長閔渭安在電話中表示,「全部問題由人事股申股長解答」,申股長解釋不清楚的,他會告知相關內容,再轉達給記者。
臨渭區教育局工會主席李旗介紹,負責相關工作的同事「基本都換完了」,「找不到之前的負責人」。他認為,「特崗」是近幾年才有的新事物,各地仍在摸索,「大家對特崗教師的項目不是很清楚」。然而新聞網站和教育局公開的文件顯示,李旗此前長期擔任人事股股長,自臨渭區2012年設崗起他便是主要負責人。
對於特崗教師一直困惑的「為何未能按照相關政策或合同執行」的情況,李旗表示,「回答不了,說不清楚」。同時,他認為《陝西省2017年農村學校特設崗位教師聘用合同書》中「說得不是很明確,有一些人事政策中的問題」。
特崗教師任教的地區屬於國家西部「兩基」(「基本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簡稱)攻堅縣農村學校。臨渭區教育局負責特崗教師招聘工作的時萬新認為,臨渭區屬於農業區,工業基礎薄弱,財政力量不足。「按要求落實教師待遇會有一個過程,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財力狀況,這是現實問題」。
而李旗表示,「財(政)局沒說過沒錢」。
同時,時萬新介紹,臨渭區特崗教師只有中央財政撥付的特崗教師工資性補助,由財政局半年發放一次。
這也證實了程豔和特崗教師「每月『顆粒無收』」的說法。
2
程豔還記得自己上學時村小的模樣:連排的平房、一跑步就塵土飛揚的操場、燒煤爐取暖的教室。
20年過去,學校硬體條件徹底改變:三棟教學樓、塑膠跑道、嶄新的桌椅……黑板滑開後是觸屏的多媒體教學設施,還有食堂、宿舍和學生活動中心。
可學校依然「非常非常缺老師」。在程豔任教的學校,教師們的學歷並沒有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而「水漲船高」,「高中、中專、大專畢業的都有」。2018年秋季學期,一批教師退休或調進城市,學校不得不再次從附近村中臨時聘請年輕人來任教,保證「每門課都有老師」。
「跨界」教學是這所學校的常態。一些按音樂、美術教師招聘進來的大學生進校後也轉崗教起了語文和數學。程豔負責兩個班的英語和語文教學,同時兼任一個班級的班主任、興趣組指導老師,每周上15節課。
在這個以冬棗、蘋果為主要經濟作物的鎮上,程豔學校裡超過一半是留守兒童,寄宿學生有近三分之一。「家裡條件稍好的送娃去城裡讀書,外出打工也有把娃帶在身邊的,老師也在努力調進城裡的學校。」程豔說,「大家都在逃離農村。」
村小的工作也改變著程豔的生活。學校沒有暖氣,她習慣穿著羽絨服講課辦公。特崗教師吃住都在學校,除了去鎮上超市買水果或者坐長途汽車回家,幾乎不出校門。偶爾一起打羽毛球、籃球就是教師們的娛樂項目。
程豔還記得初到學校時,宿舍裡沒有桌子,床是兩張凳子架一塊木板外加一個床頭拼起來的,公共浴室自完工後還未啟用過。
「硬體條件真的不是很重要。」程豔堅持說,報考特崗教師前,自己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主要是心理上,教師做的就是教書育人的工作,我們自己卻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怎麼去真心教育學生公序良知?」程豔認為,「說好的待遇沒兌現」,像根刺一樣,扎在教師心上。
如果按相關政策落實當地特崗教師待遇,臨渭區教育局人事股在場的工作人員分別給出了自己的估算。時萬新認為,地方財政需給每位特崗教師每年補貼3萬元左右,申毅則覺得大概在1萬元左右。2016年以前,臨渭區每年通過「特崗計劃」補充教師10餘位,2016年之後每年超過90位。
程豔認同時萬新的估算。在同事的交談間,她知道「同年入職、通過渭南市基層鎮辦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教師帳戶多了1萬多元」,包括1年1.2萬元的績效工資、900元降溫費和2100元取暖費等,還有一些「老師自己說不清名目」的補貼。她在心底悄悄算過,如果加上「五險一金」等待遇,差不多接近3萬元。
「最起碼的降溫費、取暖費應該有吧?」和程豔同年入職的特崗教師在微信群裡說,「都是一樣的人,『特崗』就比人家骨頭硬?」
年關將至,他們不知道過去半年的工資什麼時候能發下來,也不知道同工不同酬的待遇問題能不能解決。
家人曾勸程豔,不要因為待遇問題焦慮。程豔持不同的觀點,在她看來,這是自己勞動該得的報酬,自己沒能拿到的那部分收入,確實也佔到總收入的近一半。
和程豔同年來的特崗教師生了一場大病,高昂的醫療費因為沒有醫療保險而無法報銷。早她兩年來的特崗教師在區裡買了房,由於沒有公積金而只能選擇商業貸款,總計需多付10萬元利息,相當於他近3年的工資收入。因為3年未繳納社保,有特崗教師在期滿轉崗時「丟失」了3年工齡……這讓程豔覺得未被兌現的那部分權益如此重要,愈發「沒有安全感」。
然而,不管被問及什麼問題,臨渭區教育局的回答幾乎都是:「明年這個問題肯定能解決了,2018年5月,我們的報告已經打上去,政府批示了,正在著手辦理。」
程豔和特崗教師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老是正在解決,卻老是解決不了呢?」
3
2018年7月,又一份反映特崗教師待遇問題的求助信出現在一家中央主流媒體網站的政務留言板上。
中共渭南市委辦公室回復,根據臨渭區委辦公室調查,2018年5月22日已提出了《關於解決特崗教師待遇問題的報告》,對落實特崗教師待遇提出了解決意見,目前,區教育和財政部門正在協商具體實施方案,方案出臺後予以落實。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臨渭區教育局見到了這份報告。問及雙方是否討論或拿出具體實施方案時,在場的3位工作人員的觀點時有出入。
「不用溝通,報告裡說明有209名特崗教師在崗,那財政局的預算應該是按這209名來做,從2015年的開始。」申毅重複道,「就從報告裡的這209人開始做預算。我側面了解到,財政局已經開始執行了,我們等到批示件後肯定積極對接。」
在區教育局人事股股長申毅給出回復前,記者曾致電臨渭區教育局人事股諮詢相關問題,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說,「領導批示『解決』,但是具體咋解決沒說。」在電話裡,這位工作人員解釋,前幾年到任的特崗教師也要解決相關問題,涉及人數多,需要等待。
李旗認為,政府批示到財政局,財政局和教育局對接。「哪年,多少人,做多少預算。」在他看來,雙方「肯定溝通過了,跟誰溝通的不知道,只要有人溝通就不影響事情」
直到結束了一天的等待,他們未能找到有和財政局溝通對接過的相關人員。
渭南市特崗辦公室招聘負責人李陽向記者解釋,特崗教師的工資待遇落實,包括來源等由市縣區級財政負責。
「市特崗辦會督辦,但是我們和區縣教育局之間是指導關係。」李陽回復,「我們會儘快督促他們協調落實,但是無權從行政方面強制,只能通過削減計劃來督促落實。」
同時,李陽也提出了疑問:「工資待遇的落實主要是教育部門,但是要協調財政部門,所以這個的協調是不是縣政府這邊?」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院長鄭新蓉對特崗計劃進行了持續的關注和研究,在一份利用11省13縣的調研數據和實地訪談,針對特崗教師實施效果的文章中指出,「不少『特崗計劃』實施縣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本級財政基礎薄弱,財政自給率低」,故「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不會理會中央政策要求,僅落實中央財政的工資性補助」。
在「特崗計劃」實施10年之際,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院院長鄔志輝通過對吉林省新聘特崗教師進行調查發現,特崗教師的工資待遇、考研、再就業等方面還需要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在建議中,他們提到「提升特崗教師的工資性補助標準」。同時建議,「為避免地方財力不足影響特崗教師待遇提升,可加大農村教育公益性宣傳。在現有財力的基礎上,接受各種形式的社會捐贈,設立特崗教師專項基金,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支持。」
李旗和時萬新分別強調,「2017年,區教育局已經開始考慮這個(特崗教師待遇)問題,當年就和區政府、財政局開始溝通。」
2016年,曾有特崗教師在政務網站上留言提問待遇問題。網上顯示出臨渭區教育局的回覆是:「同區級相關部門積極協調,予以解決。」
而2018年6月,在臨渭區政府網站輿情回復板塊中的另一份回復仍顯示:「同區級相關部門積極協調,予以儘快解決特崗教師待遇問題。」
程豔和同事感覺被敷衍了,這群教師發現,「回復」除了從合同中粘貼語句,另5句話中竟出現了語句不通、多字的情況。
但他們也自我安慰著,畢竟加了「儘快」兩字。
(應受訪對象要求,程豔、李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