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姐和老公常年在外地工作,孩子就交給奶奶和家中的親戚照看。夫妻倆的收入還不錯,經常往家裡寄錢,奶奶對孫子也疼愛有加,要什麼買什麼,生怕虧待了他。
孩子小的時候,是家裡的寶貝,也沒有人管他太多。學習成績一般,奶奶也無法輔導他,家裡人都認為他還小,說長後大就會自覺。等長大了後,讀了中專,畢業後也不願意去找專業工作。常常在家玩遊戲,靠父母給他錢生活。
有一次,敏姐哭著告訴我說,孩子現在只知道向她要錢,還和她吵架,竟然說我們對他不好!
後來問了敏姐的孩子,他說,他從小的時候就沒有被父母真正關愛過,什麼事都是靠他自己,他們對我不好!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做父母的沒有一個人會對孩子不好。哪一個父母不都是掏心掏肺地對待孩子?可結果孩子是不是也這樣對待父母呢?
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最關心的莫過於身體好嗎?吃得好嗎?穿得暖嗎?學習好嗎?以為這些方面做好了,孩子就會滿意。
其實除了物質生活條件的需要,孩子還有許多精神上的需求,只有當父母陪伴之下,才能真正給予孩子。
這是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最應該做到的事情。從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要考慮孩子的嬰兒床、安全座椅、玩具、尿布、食品餐具、家裡的電源插座是否安全等。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在身邊,從心理上孩子會有一種安全感。
敏姐的兒子說到,他從小多次摔傷過,父母不在,奶奶也無能為力。這件事對他的傷害很大。他說,「我當時非常希望父母在我身邊陪我,可是他們都忙自己的」。
無論物質貧乏還是富裕,只要有父母的陪伴,孩子始終是感到幸福和溫暖的。
由於父母長期沒有陪伴在他身邊,當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精神上的困惑時,他無法排解,從而也缺乏了自信。對於一個學習落後的學生,他對未來感到迷茫而困惑。這一點,估計敏姐沒有意識到。
當孩子有了喜悅和各種成就,身邊沒有人會誇獎和鼓勵他。久而久之,他對很多事情失去了興趣。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任何感情都無法取代的,也是貫穿孩子一生的。父母對孩子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會深刻地記憶在他們腦海裡。相信在充滿愛的家庭和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也會用同樣的愛對待他們的孩子。
敏姐的兒子說出這樣的話,不僅給敏姐和她的老公提了一個醒,也給眾多的父母親敲了一個警鐘。作為父母,除了在物質條件上滿足孩子以外,也要注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
感謝閱讀的文章,歡迎關注、轉發、留言、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