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的德國足球隊的慘敗,到2010年的德國足球由二十出頭的厄齊爾、穆勒、赫迪拉等小將組成的世界盃參賽隊的強勢回歸的背後離不開德國體育教育的改變。
2000年的足球比賽失敗讓德國政府對體育教育的大力投入以及改變相應的教育制度已是迫不及待,於是在德國中小體育教育,為保證每個學生參與體育鍛鍊的時間,教育部門對學校體育課的學時作了明確規定:
初中部每年體育課程時間最低120小時。五年級-十年級體育課程中更是有近500小時的必修課程時間。(德國採用的是12年或13年的教育制度,一年級至四年級是小學階段,五年級開始為中學階段。)
國內的中小學教育現狀大部分都是語數外加餐擠壓體育、音樂與繪畫等課程時間來達到升學考試得到高分的目的,體育、音樂與美術等非主科反而落為了形式課程,也就高中藝術生、體育生開始學習培訓這些非主科技能訓練以此更容易進入心儀的大學,但還是沒有加入正式課程之中多是另外的課外培訓班一樣的形式,而且與之德國的中小體育課程時間做對比,光體育這一項的參與時間恐怕就比其少了很多很多,還是最容易打基礎的黃金時期,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興趣的培養與發展應該拉入實際的教學之中才能培育更多更具潛力有更多未來選擇的學生,而不是讓學生成為流水線般的一成不變的教育產品。而且非主科的學習在很多家長的觀念就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才會去學這些,現下的教育方式也變相的拉大了因經濟水平的不同而導致的學生可受到的教育範圍大小不一的潛在不平等性。
在足球教育方面國內也做過很多嘗試,如德國為重振足球體育建立起現在都引以為傲的德國足球青訓的體系,中國也建立各地的青訓隊伍與俱樂部;如德國足協組織的各層次的足球比賽,國內也常組織中小學生的全國性足球比賽;如德國中小學學校與校外職業體育俱樂部展開合作為足球職業運動輸送人才,國內也有學校與校外職業體育俱樂部合作項目,以及近日教育部宣布的2021年全國中考體育項目加入了足球這一門,這或是國內體育教育的改變嘗試,但國內整體足球教育培訓體系的潛在問題還是對於整個足球教育發展還是十分沉重,現有的改革是否能改變現狀依舊迷霧重重,但也積極的應對與改變也是好的開始。
而且在足球教育的師資力量拓展上德國在針對教練方面,是由足協牽頭,採用一對一的專業集訓方式指導教學,而且還有運動醫學的相關教育培訓以此為青少年能安全的積極加入足球運動保駕護航。在教育觀念上也是興趣優先成績次之,且採用的體教結合也是國內足球教育這塊的值得學習的。
德國國家足球隊在世界有著「鐵血戰車」的美譽,足球運動對於他們來說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代表著一種永不放棄、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
相信隨著體育教育的不斷進步,足球教育體制的完善未來中國足球也能像桌球一樣走進世界舞臺,像德國足球隊一樣強勢回歸。
參考材料:
足球在德國更是一種文化 《光明日報》( 2016年11月29日 12版)
《國際足球教練員培訓教程》 作者:德國足球協會
《德國教育史》.作者:[德]F.鮑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