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文化頻道綜合】2020年2月4日,立春節氣到來,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冬眠的動物和蟄居的蟲類結束「貓冬」逐漸甦醒。立春時節,流傳著咬春的習俗,春而可咬,很有詩意。在過去,不止宮廷春宴會擺上五辛盤迎接新一年,歷代文人墨客亦喜遊山踏春、清茶春盤品人間至味。京派作家汪曾祺更曾為春餅作打油詩,「薄祿何如餅在手?」 作詩以志興奮。
早春先試五辛盤:宮廷春宴迎新春
立春之時,古人素有「饋春盤」的節俗,春盤的風俗大約始於晉代之五辛盤。晉代《風土記》載:「元日造五辛盤。五辛所以發五臟氣,即蔥、蒜、韭菜、蕓薹(註:油菜)、胡荽(註:香菜)是也。」五種具有辛辣味道的蔬菜做成五辛盤,在立春時節作為涼菜食用。「辛」與「新」諧音,互相饋贈五辛盤就成了迎新春的一種習俗。
立春時,宮廷還會擺設一場春宴,宴上擺著五辛盤,因為辛與「新」同音,寓意著迎接新的一年,吃這一場春宴,也叫做「咬春」。從北宋至明、清,都有皇帝在立春前後向百官賜春盤的記載。明代申時行有《立春日賜百官春餅》詩:「紫宸朝罷聽傳餐,玉餌瓊餚出大官。齋日未成三爵禮,早春先試五辛盤。迴風入仗旌旗暖,融雪當筵七箸寒。調鼎十年空伴食,君恩一飯報猶難。」
文人吃貨蘇軾點讚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不少文人墨客的詩詞之中都有春盤的身影。蘇軾在《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中可謂細緻地記錄下來了屬於吃貨的「舌尖時刻」:「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泡上一杯浮著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嘗山間嫩綠的蓼芽蒿筍的春盤素菜,一食一茶中品味出,人間別有一番滋味的,還屬清淡的歡愉。
在唐詩中,杜甫的《立春》詩云:「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詩句描寫的正是吃春盤的場景,而此時的杜甫正處於困居他鄉的悲涼之中,想起了長安、洛陽梅花開時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的場景。回憶太平盛世,不禁寄滿腔悲憤於筆端。
汪曾祺為春餅作打油詩:薄祿何如餅在手?
隨著春盤的流行,也逐漸衍生春餅、春卷的吃法。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是一位「文壇美食家」,尋常美食在他筆下往往寫出令人驚豔的滿足感。汪曾祺72歲的立春時節是罕見的歲交春,那一年的大年初一和立春將在同一日。他在《歲交春》中寫下,「就要立春了,而且是『歲交春』,我頗有點興奮,這好像有點孩子氣。原因就是那天可以吃春餅。」
於是,汪曾祺作打油詩一首,以志興奮:「不覺七旬過二矣,何期幸遇歲交春。雞豚早辦須兼味,生菜偏宜簇五辛。薄祿何如餅在手,浮名得似酒盈樽?尋常一飽增慚愧,待看沿河柳色新。」一句「薄祿何如餅在手」,家常春餅仿佛成了人間至味,功名利祿也不如這一份逍遙愜意,字字句句透露著汪老的生活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