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應用語言學之母,中國第一本英語書也出自她手,卻不被人熟知
我國的近代史上出現了非常多優秀的人才,清朝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不復存在之後,中國的新舊思想開始交替改變,越來越多憂國憂民懷著一腔熱血想要報效祖國的人才湧現。自然要喚醒封建的國民最重要的一點自然是語言的力量,俗話說的好知識就是力量,只有多學點知識才擁有自我的分辨能力才能認清好壞。在民國時期那個混亂的年代,李佩出現了,她是中國的應用語言學之母,同時也被譽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在李佩從國外留學歸來之後為中國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李佩出生於民國六年一個書香門第或許是跟她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所以李佩從小就盼望著快點長大能夠為國家出一份綿薄之力。於是他從小學習就十分考刻苦終於在民國25年的時候考入了北京大學的經濟學系,在學業有成之後她就正式的投入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當中。在1948年李佩遇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找到了可以彼此依靠彼此鼓勵的人,那就是郭永懷。二人惺惺相惜有著共同的目標很快就走到了。
在二人的共同努力奮鬥之下,李佩從美國回國之後負責中關村的後勤建設,於是她就創辦了醫院,西式點心店等等。當然這肯定不是為了她自己的利益而是能夠讓我們國人感受到西方的一些優秀文化。在1978年,政府開始對留學生進行派遣,但是因為那時的國家財政薄弱根本就沒有錢能夠供這些留學生出國培訓,所以說出國留學就成了一大難題。
但是如果不能送這些留學生出國學習新知識的話,那麼等於又是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機會。在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其實還有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中國的學生可以去爭取美國的獎學金,但是李佩也知道「其法可行,其罪難當,」對於當時的中國國情這種做法很難得到同意的。
在當時研究生院的副院長彭平得知之後,對這件事情很支持,並且還對李佩說道「我已經老了也沒有什麼可怕的你們就這麼辦吧!」雖說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彭平的異常堅定。於是在院方的默許之下,近百名想要出國深造的同學先後從美國大學獲得了獎學金,於是就踏上了留學美國的道路,去學習先進的西方教育。
在此事之後也就有了一個想法那就是要創辦一個外語教學部,那些沒能出國留學的學生獲得更多的新知識,在重重壓力和阻礙之下,李佩白手起家辦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語教學部,隨後還為中國科學院各個地方的研究所辦個研究生的英語進修班,還能組織出國人員英語培訓班等等很多的外語學習項目組。
李佩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學習,中國的第一本英語書就是出自她的手。她81歲的時候儘管已經年邁,但卻還創辦了中關村的大講壇,一直都致力於教育事業。李佩不管是處於哪個年齡段始終都是走在了最前面,雖然是在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崗位上但是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不平凡的,因為在李佩的心中一直都有著堅定信念只要是她所認定的事情那就一定要很好的去完成,李佩的處世態度是值得我們去尊敬去學習的,但是我們很多人對於李佩卻都不熟知。李佩是應用語言學之母,中國第一本英語書出自她手,卻不被人熟知。
那你們對此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討論,參與互動。
文/大中國輝煌歷史,轉載請註明百家原創作者:大中國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