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本專業有語言學理論研究、句法語義研究、音系學研究、社會語言學研究、計算語言學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等研究方向。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語言學專業知識、獨立的科研能力、良好的理論素養、能夠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理論研究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畢業生就業去向
博士和碩士主要就業去向是國內著名大學、科研機構、國家機關、新聞出版機構、企業事業單位等。
主要開設課程
本專業碩士階段的主要課程有:現代語言學論著選講、語言研究的問題與方法、漢藏語言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語法學、音系學、語義學、社會語言學、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理論研究等。
考試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638漢語言基礎
823語言學基礎
複試:語言學概論,外語
學制三年
複試成績計算
1.原則上要求專業綜合課筆試成績60分以上,外語筆試成績30分以上,外語聽力水平和口語水平測試30分以上,專業面試60分和綜合素質面試成績30分以上,即為複試合格。
2.對各項複試成績合格的考生,將複試成績與初試成績加權求和,排列錄取順序。初試成績權重為70%,複試成績權重30%。
加權總成績=(初試成績/初試滿分)×初試成績權重×100+(複試成績/複試滿分)×複試成績權重×100<!--[if !msEquation]-->
複試結束後,我院將匯總考生各科目複試成績,並按照學校規定在我院網站公示,請考生關注我院通知公告。
2020年複試錄取情況
2020年分數線:50 50 90 90 365
2020年進入複試17人 最高分408 最低分366
2020年推免錄取了4人
2020年統考錄取了8人(最高408 最低382)排名靠後的基本都刷掉了
參考書
(1)現代漢語:黃廖版《現代漢語》,北大版《現代漢語》;
(2)古代漢語:人大殷國光版《古代漢語》,王力《古代漢語》前兩冊;
(3)語言學概論:葉徐版《語言學綱要》,胡明揚《語言學概論》;
2020年考研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真題
漢語言基礎(638)
名詞解釋(30分)
語義場 義項 音位變體 句類 說文解字 集解
分析題50(每題10分)
1、給出一句話,分析出語素,並按照功能分類
什麼琉璃,蝴蝶小鏡子兒 之類的(記不太清了)
2、喜歡的是她,喜歡的是玫瑰花(不記得什麼花了,反正一種花)哪句有歧義,解釋原因
3、變換分析法分析句子,說明其差異的原因
「吃食堂」「吃蘋果」
「曬太陽」「曬被子」
「洗冷水」「洗衣服」
4、「性質形容詞+了」的條件
飯熟了 生了*
身材瘦了 胖了
(還有一句,不記得了)
5、解釋5個古漢句子
(1)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3)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4)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5)不記得了
問答題(70分)
1、「能走」有的學者認為是動賓結構,有的認為是狀中結構,你怎麼看,說出理由(20分)
2、大部分學者認為漢語裡有體的範疇,沒有時的範疇,你怎麼看(20分)
3、什麼是詞的本義,如何探求詞的本義,探求詞的本義要注意什麼問題(30分)
語言學基礎(823)
舉例闡述解釋(50分)
同源詞和同族詞
前綴和後綴
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口語和書面語
主動句和被動句
分析題(40分)
1、說有學者調查發現,法國某種方言裡, 老年人使用語音a形式,中年人使用語音a和b形式,青年人使用語音b形式,過了20年,基本上a被b被替換,請用相關知識分析(20分)
2、給了一些有「看」字的句子,然後分析「看」這個字的歷時演變(20分)
論述題(60分)
1、結合你熟悉的某種語言or方言,分析歸納音位的多種可能性(30分)
2、語法結構類型,說出每種結構類型在語言裡的具體表現,並舉例說明;每種結構之間可能發生的關係以及可能發生的的歷時演變。(30分)
2021年專業課備考指導
關於看書的方式
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看書的方法,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我一般不會向別人提供自己的筆記,因為我覺得筆記這個東西誰都可以自己做。總結了一下自己看書過程中的心得,大概想說一下幾個方面。
心態問題即使本科是漢語言專業,在看書的時候還是會遇到巨多的問題。不管是第幾遍看書,都會有問題。這簡直太正常了。不正常的事情是大家看了一遍兩遍書之後發現自己什麼都沒記住,開始責備自己、懷疑自己的狀態。我一直很疑惑,為什麼人總是要跟自己過不去。考試要看的書就那麼幾本,看完了沒印象就繼續看,第一遍看書就當做是瀏覽大致內容,第二遍看書關注書的框架結構,第三遍看書整理自己的框架結構,第四遍看書填充框架結構……反正一本書看他個七八遍,基本上就沒什麼忘不忘的問題了。可以選擇直接背書,但是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心眼兒大一點,看不懂就放著,書看多了總有一天會明白的。
框架整體問題在我看來,框架有兩種,一種是每一本書的框架,還有一種是自己看了很多書之後自己建立起來的框架。我尤其想提的是第二種。因為考研期間會看很多書,所以我自己很注重每本書關於同一塊內容的看法和講解,還會結合目標院校的立場構建自己的認識。舉個例子,關於詞類問題,不同的學者對其分類不同。所以這時我一定會就詞類整理各家言論,看看大家就同一問題有什麼樣不同的看法,為什麼會出現分歧,怎麼樣看待這樣的分歧,自己認同什麼。再比如,關於一個語言現象,看看有什麼樣不同的分析方法。比如「的」字結構,配價分析法、空語類理論、認知語言學中具體的一些內容都有提到怎麼看待「的」字結構。所以大家也可以就某一現象具體運用不同的語言理論。
關於書上的例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考試不僅考知識點,還考方法。這一點在我經歷了初試之後感覺尤其強烈。書上的例子實際上不僅僅能幫助我們具體的理解一個知識點,我們還可以參考其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今年人大專業課二考到「分析四個句子中『這就』的共時和歷時關係」,我當時想到的是徐通鏘先生《語言學綱要》上面有關入聲歷史演變的例子,他分析了具體的入聲在不同方言中的分布情況,具體概括為三種:-p,-m,-t;喉塞音;入聲消失,然後分析到這三種具體的情況實際上存在共時和歷時的關係,也即最先出現的是-p,-m,-t,後來出現合流,合併為喉塞音,最後消失。這樣的思維模式可以直接解決上面「這就」的共時歷時問題,由於漢語最初是單音節佔優勢的語言,所以一定是「這」「就」為兩個詞,後來一系列演變,漢語變為雙音節佔優勢的詞,「這」「就」合併為一個詞,再到後來放在一起說多了整個詞必須要與其他的成分連接才能使用。因此建議大家書上的例子不僅要看懂,還要吃透裡面的解決方法。
來源公眾號:新祥旭北京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