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
小楷和大楷有很大的區別,並不是把楷書寫成小字就是小楷了。歷史上的小楷大家鍾繇、鍾紹京二位可謂是小楷書法的宗師,仔細觀摩就會發現他們的小楷和大楷的用筆及筆勢都有很大的差別,那麼如何分辨小楷和大楷的區別呢?蘇東坡雲「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兩者雖皆為楷,實不同體系耳,小楷者,非大字縮小,體勢、章法、用筆皆不一也,若新手未得大楷法度而習小楷,易混淆二者法度,寫出「四不像」也,故斑竹須習大楷稍得法度,再習小楷,方可大字小字切換自如,若大字之法未得而習之,恐的小楷之法而大楷之法皆忘也,或棄大楷而只習小楷,也未嘗不可也。
大楷要從墨跡入手,智永千字文是最好的導向,或者從趙孟入手,基本問題解決個一年到兩年,再增加小楷的練習。至於學習方法,跟大楷學習方法一樣,將幾個典型的字練到極致,然後再進行通臨,不要一寫寫一大堆,解決不了問題,喜歡高古風格的練鍾繇,王羲之,不喜歡的練汲黯,草堂十志,拙的風格寫祝允明。
民國的老字帖小楷書法欣賞:
書者介紹:
潘伯鷹(1898-1966),安徽懷寧人。原名式,字伯鷹,號鳧公、有發翁、卻曲翁,別署孤雲。早年從吳闓生學習經史文詞。國共和談時,曾擔任國防代表章士釗的秘書。建國後,曾任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副主任委員、同濟大學教授。對文學頗有造詣,曾著小說多種,後潛心於詩詞及書法。是近代書壇"二王"書風的積極追崇者之一。著有《中國的書法》、《中國書法簡論》、《玄隱廬詩》等。
潘伯鷹是舉世公認的書法名家。坊間論及潘書,多言他是"二王書風的積極追慕者"。潘伯鷹的行草書瀏麗健勁、瀟散超然,得《十七帖》及孫過庭《書譜》之法,可以說頗有二王風致;但其正書大楷則顯露出了他關於碑帖並行的書學主張,擘窠大字偶有露鋒者,仍顯古拙質樸,雄渾有北碑風貌。潘伯鷹曾有詩自言:"我曾祖習《龍藏寺》,因識河南所結字"(《奉贈沈參議》),正是由於他長期浸淫魏隋碑書,而生發聯繫到褚字放大了王右軍書中隸味的特點,以致於後來長期宗褚,曾苦臨過褚遂良早期的《伊闕佛龕碑》及《孟法師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