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小知識,點關注,不迷路!
家長沙龍中經常聽到這樣的反映:孩子在家裡特別調皮、特別活泛,我們說什麼ta都敢反著來。但是一進學校或參加群體活動,一點也不活潑,淨往後縮......這孩子到底怎麼了?
我們從家庭教養方式和教養心態來分析,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事事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很少有機會去體察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凡事容易以「自我感受」為中心。同時,包辦替代過多,也會導致孩子在該年齡段需要發展的自理能力得不到正常發展。
另外,和過去相比,現代家庭有大量的物質、時間用在養育上。一部分家庭,除了爸爸媽媽,還有老人幫忙照看孩子。很多時候,孩子還沒表達自己的需要,家長就把該做的、不該做的全都幫著做了。而這樣的養育方式,孩子反而沒有機會去發展「表達自我需求」的溝通能力。
學校是群體教育,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過於包辦和替代養育出來的孩子,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一些常規活動對ta來說就比較困難。而在群體活動中,體察他人能力比較弱的話,會影響與他人的合作效果。這個時候,又因為主動表達需求的溝通能力比較弱,不會主動尋求幫助,孩子自然顯得有些縮手縮腳了。
試想一個孩子,之前完全被呵護,任何事都有人幫忙搞定。進了學校,事事需要自己去應對,可自身能力沒有發展,應對起來很困難,心裡就會產生疑惑、壓力、緊張甚至恐慌。此時,如果又沒有學會用合理方式來表達負向情緒,回到熟悉和安全的環境---家裡,孩子就會用執拗、對抗、亂發脾氣等一些偏差行為來發洩,這就是家長所說的「在家不聽話,在外不活潑」了。
這種情況一般老人參與養育比較多。
老年人因年齡、身體、養育壓力等因素,對孩子的限制可能會多一些,會有較多地「不行、不可以、太危險......」。其實我們想一想,人類天性是好奇和主動的,正因為這些,人類社會才會有巨大的進步。這個時候,家長說的「不聽話」,只是孩子呈現人類自然的生命天性-----那份飽滿的、積極探索的生命動力。
另一方面,自由地和同齡人玩耍,能發展孩子感知他人和人際交往能力。孩子需要通過真實的社會互動,去體驗他人和自己是一樣的生命存在,同時又是不一樣的生命個體。他們需要在玩耍中體驗到矛盾、衝突、甚至是被孤立、被排擠等各種真實的關係狀態。只有在一次次地經歷與體驗中,他們才慢慢學會合作、妥協、有條件的變通等解決方法。
如果因這樣那樣的原因,孩子缺乏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和同齡人玩耍,人際交往能力沒有得到發展。進入群體後,孩子就會因一次次地遇到困難而後退,慢慢變成了家長說的「不活潑」。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時刻都是懂事、聽話,希望成績永遠是滿分......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要求,就去指責和批評。那麼,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有條件的愛」-----聽話、達到要求我們才愛你,不聽話、沒做好不是好孩子,爸爸媽媽就不愛你。
孩子需要時刻去揣測爸爸媽媽是否愛我,自我價值建立在「爸爸媽媽開心,我才是值得被愛的」這種外在評價上,而非自己真實的生命狀態。人很容易受到暗示,當孩子做事後,聽到多是指責、批評、挑剔,ta就會在這些方面不斷地自我否定,內心漸漸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自我價值感很低。而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人,總感覺自己做不好,經常處於自我懷疑和失望的情緒狀態,就不容易對他人、關係、環境產生深度信任。
在學校,孩子既對他人和環境不信任,又怕聽到更多的負面評價,肯定不願意參與活動了。這時,家長看到孩子「不活潑」、「縮手縮腳」,更加指責:「你看別人都行,你怎麼就不行呢?」
聽到這些,一些生命特質比較旺盛的孩子,會將內心的憤怒、委屈、怨恨轉化為外在的偏差行為,和父母、老師甚至社會作對。而生命特質比較內斂的孩子,有可能從此消沉下去,對人、對事、對生活,總是一種無能為力、消極的生命狀態。於是,家長更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少一些包辦和替代,孩子就多一些擔當。一定要勇於做一個懶家長,笨家長,克制住自己「做」和「教」的衝動。再慢一些,留給孩子發展自身能力的機會,留給孩子表達需求的機會。再笨一些,多提問題:「那麼,你想怎麼做呢?」「你有什麼好辦法?」「你的決定是什麼呢?」引導孩子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再推著ta去實施,慢慢各種能力就發展起來了。
當孩子自身能力足夠時,性格比較開朗的孩子自然會積極參與群體活動,而性格特質比較內斂的孩子,即使不參與,也是自己的主動選擇,內心並不會有太多的負面情緒。
對孩子,我們再退後一些、再放手一些,給他們創造機會,去體驗真實的社交。
只有在發現問題和嘗試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孩子才能慢慢體會到自身能力、個體和群體的關係、自己在集體的位置。他們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實踐,才能真正體驗到他人的內在感受,才能體驗到他人和自己一樣都是平等的生命個體,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這些真實的體驗與收穫,也是孩子自我價值和安全感的積累,能夠帶動ta自然地與他人、與群體互動,家長看到的,就是一個「活潑」的孩子了。
什麼叫不活潑?活潑的標準到底是什麼?特別願意表現就是活潑麼?我們有沒有真正看見自己孩子寶貴而獨特的生命特質。
很多時候,我們生怕孩子未來過的不好,把擔憂投射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狀態,要求孩子一定開朗活潑大方,想想看這現實麼?我們自己是否能做到這些?如果孩子天生就是內斂、謹慎、慢熱的性格特質,我們是否可以心平氣和接納,而不是強硬改變?
多一些欣賞,少一些評判。一個人對自己的感覺很好,遇到困難,內在就會有能量和意願去面對。當ta對自己的感覺很糟,內心總是一種「我這樣不好」的消極狀態,怎麼「活潑」的起來呢?
曾經聽過一句話,放下「完美」是對孩子和家庭最大的福報。家長沙龍中,我們經常說很多超級媽媽心裡,都有一根小鞭子。小時候,我們被來自長輩的小鞭子抽著長大,比如「你要懂禮貌」、「你要100分」、「你要考好大學」......慢慢地,我們習慣了這種被抽著成長的感覺,習慣了追著完美來生活的狀態。
於是,成年後的我們,接過鞭子繼續抽自己,「我要買更大的房」「我要開更好的車」「我要再晉升」「我要更成功」「我的孩子要更優秀」.....自然地,我們把早已習慣的鞭子對準孩子:「你要懂禮貌」、「你要100分」、「你要考好大學」「你要......」
試想一個家庭,時時處於「鞭策」的氛圍中,大人滿腹焦慮與壓力,孩子滿心憤怒與恐懼,整個家庭系統僵硬而混亂。這些,真的是我們想要的麼?
當我們放下對完美的追求,活的更放鬆、更自然,用更大的格局和眼界來看待教育、看待生命時,眼裡就會少一些「不聽話」「不活潑」,孩子和家庭的狀態一定也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