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軍和他的茶園。受訪者本人供圖
中新網杭州8月12日電(記者 張斌 實習生 胡丁於)「浙江農業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產品非常多,至少可以容納一萬名農創客。只要堅持發展,就有可能出現走向『塔尖』的企業,引領某一農業領域發展。」浙江省農創客發展聯合會會長、藝福堂茶業董事長李曉軍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據了解,截至目前,浙江已培育6173名農創客,為該省農業現代化發展與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新活力。
資料圖:杭州餘杭鄉村。 王怡旻 攝
「農業創業比較辛苦,更需要農創客們有定力。」李曉軍告訴記者,2008年,他開始進入茶產業創業,3年後才實現獲利。目前,企業已在全國設立6大茶葉生產基地,建立12座大型保鮮凍庫,銷售額突破4億元。「只要做好鋪墊、積累,農業創業後期就能得到快速發展。」
「農創客如果可以相互借鑑,不斷學習優秀農創客的經驗,不僅能讓農業發展得更好,也能幫助優秀的農業創業經驗更多『開花結果』。」李曉軍介紹,浙江農創客與傳統農民相比,有更清晰的創新思維、網際網路思維、品牌思維、商業思維。
沈傑(左)在魚塘檢查設備。受訪者本人供圖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該省農創客中「80後」「90後」的比重超過8成,本科以上學歷超過4成。
浙江慶漁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沈傑是其中一員。具有博士學歷的他曾是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也曾任中國國家物聯網標準工作組總體組組長。2016年,懷揣農業鄉土情懷和創業夢想的他回到老家——浙江湖州做起「漁夫」。
「養魚即是養水,上一代農戶單純依靠經驗養殖,風險很大。我們可以依靠物聯網技術實施監測水質,實時分析魚塘情況,由依靠經驗養殖轉換到依靠數據精準養殖。」沈傑介紹,目前,企業已為上萬個魚塘用戶建立水產物聯網養殖服務平臺,降低傳統漁業風險的同時還能實現經濟效益增長10%。同時,基於養殖大數據,企業還幫助農戶打通供應鏈更好賣魚,從源頭保障食品安全。
與沈傑一樣,浙江軍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創始人潘軍軍也生於農家。2013年大學畢業後,他回到杭州蕭山老家創業,從事南美白對蝦苗種生態淡化事業。「目前,我們通過生物製劑調水、增加增氧設備等,營造更適合南美白對蝦的生長環境,使其成活率提高近3成,不再像過去一樣『看天吃飯』。」
「農創客就是新一代的『農民』。我們都比較年輕,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從相互交流中能夠學到很多東西。」潘軍軍說,在養殖模式與銷售創新上,自己就曾受過其他農創客啟發。「過去我們只能坐等批發商上門收購。受到做電商的農創客啟發,我們開始嘗試銷售電商化,銷售額和利潤都比以前高。目前,年銷售額已達500萬元。」
此外,農創客還將更多新理念、新手段、新模式運用到農業領域。如浙江農創客陳小東探索出的「水稻+水產+瓜果」稻田立體生態循環種養新模式、農創客許鑫瀚採用生物工程快速繁殖浙江三葉青種苗,並通過網際網路渠道銷售產品……
浙江省農業農村宣傳中心主任李萬虎介紹,該省計劃到2022年力爭培育10000名具有大專以上學歷、45周歲以下的農創客。此外,浙江將強化政策供給、平臺集聚、能力提升等,助推農創客隊伍健康有序發展,幫助更多農創客健康快速發展,營造濃厚的農村「雙創」氛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