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食品,其起源說法不一,1600年前就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的記載。時至今日,吃粽子配碗粳米粥仍是北京人的最平民化的美食享受,端午節已被國家定為正式假日。粽子作為端午節的標誌性食品,更增添了節日的文化色彩。
關於粽子的起源,其說不一。有祭祖說,有祭奠古代著名大詩人屈原說,還有一種「包烹說」。所謂「包烹」,就是幾十萬年前的古人,在用火烤熟食物時,為了方便,先把食物用樹葉包裹起來放在火中煨熟後再剝葉而食的烹製方法。雖不叫粽子,卻已可見粽子的雛形。進入石烹時代後,人們採用先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等不透水物,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的間接加熱方法,煨煮用竹筒或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再後來有了鼎和鍋,也就不必再用石頭,但是包烹的方法卻保留下來。
古代將粽子稱為「角黍」,最早的記載見於1600多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多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諧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於是就此相沿成俗。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已有粽子的釋義,是蘆葉裹米的食物。明《本草綱目》中,也有「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之形,故曰粽」的記載。
繼續考證下去,還可能有更多的記錄。不管怎麼說,粽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食品就是了。
做粽子的講究
粽葉、馬藺
北京的粽葉大多使用葦葉。舊日北京,南面的馬家堡、北面的太平湖都是葦葉的重要產地。買來綠色的鮮葦葉後不能直接包粽子,這樣會有很大的「草青味」,而且鮮葦葉中含有大量單寧,對人體有害。所以要將鮮葦葉放到熱水鍋中煮,直到葉色由青變黃,然後過幾遍清水,才可放入盆中備用。
捆粽子的馬藺(lín)草須用水泡軟。
江米、小棗
江米洗淨,在大盆內用涼水浸泡2~3小時。密雲小棗洗淨。如加紅豆沙也要將紅小豆提前洗淨煮爛,製成豆沙餡。
包裹、綑紮
準備工作完成即可開始包裹。首先視葦葉大小將3~4張理為一疊,將兩端向中間彎曲,形成一個漏鬥樣圓錐,錐尖端不能漏空隙。將江米、3~4枚小棗放入漏鬥內,再將漏鬥折轉,用葦葉包裹嚴密。最後用馬藺草捆牢,系一個結即可。
吃粽子的講究
粽子涼熱吃均可,建議溫吃,既不傷胃,又不糊嘴。吃粽子蘸白糖是標準吃法。也有澆蜜(飴糖汁)的。吃粽子配粳米粥是北京人的慣例。其實,沏上一壺「小葉茶」更能襯託出粽子的清香,還有助於消化。
【花絮】
在各地的小吃中,花色品種最多的可能就是粽子了,估計不下幾百種。除了形狀、大小的外觀差異,在原料和味道上更是千差萬別。豆沙、火腿、松仁、蓮蓉粽子已很常見。廣東的鮮肉粽,江米中包入雞肉、鴨肉、豬肉,個兒大味厚,一隻「裹枕粽」將近500克,早已不屬小吃範疇了。寧波粽子四角、嘉興粽子長方,醬油鮮肉粽中那一大片肥肉常令北京人不知所措。湖南、四川的辣味粽,辣味濃烈。貴州的酸菜粽酸味可人。最蔚為壯觀的可算是揚州粽,號稱「八式八味。」算一下,八八六十四,恐怕不是一天兩天能品嘗完的。
粽子也不是中國的專利,世界上吃粽子的國家多了。除了亞洲近鄰朝鮮、越南、柬埔寨、日本,緬甸,就是在萬裡之外的南美洲,也能看見粽子的蹤跡。秘魯、墨西哥、哥斯大黎加等國,雖然不過端午節,卻照樣吃粽子。只不過不是江米的,而是玉米和肉餡兒的。是否從中國傳過去的正在考證中,不是有一種說法,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印加人)是中國殷代時從北方遷徙過去的嗎?
佛系小編,相遇即是緣,既然來了,就隨緣關注一下小編吧!
侵權請與小編聯繫刪除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