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在感慨,90後居然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甚至是成了被催婚的「老阿姨」,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名「受害者」。我從不覺得自己恐婚,只是這把年紀自己還不夠出色,卻總想讓那個他出色,似乎有些矯情了。我從沒想過讓自己成為亦舒小說中的女主角,又怎能想著嫁給「家明」當「闊太」,那豈不太諷刺了!
說來,95後應該已經不讀亦舒了吧,可她的小說曾是多少人的戀愛聖經啊!
90後的年少,少不了看瓊瑤的言情故事,那時候還真的以為每個青春的愛情都應該像瓊瑤小說的那種樣子,是人生的全部,是真愛至上……可長大後發現,現實的巴掌多麼響亮。
純淨的愛情固然重要,可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除了愛情,金錢也很重要。就像亦舒在《喜寶》裡說的「沒有很多很多的愛,有很多很多的錢也是好的」。女人真的不能將自己的人生堵在一個男人身上,這年頭除了你自己,沒人可以依靠,好好經營自己,才是最真實的人生。
亦舒筆下總存在兩種個性的女人,一種貧門美人,一種富家成功女性。
年輕貌美的女性總有「特權」,任你為非作歹,也會有人願意包容你的放縱。可時間久了又當如何呢?再美的美人終有被看耐煩的一天。像羅子君,經濟不獨立的家庭婦女的確稍顯被動,很容易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
但亦舒小說中的故事情節總是相似的,每段故事的女主都會配有一個「家明」,人物最後也都會有一個體面的結局。
然後,現實生活裡,這種體面的事情又怎會是那麼容易就做到的。
95後的一代恐怕很難想像,那時,曾有多少人為亦舒筆下的「單身獨立女性圖景」心折過。
曾經,我也想活成亦舒筆下的女性模樣,而後發現,自己果然不是她筆下女性的腔調。其實,人的活法是不拘一格的,何必模仿,活出自己挺好。
慢慢地,90後的我也快到了三十歲,懂得了生活,沒什麼可自卑的,也沒什麼可自傲的。落落大方保持自己的姿態,沒有不安,也不慌張。
對於催婚,我想說:屬於自己的感情我從沒非分之想,但覺得有個人陪伴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