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羅瓦理論是代數發展史上由古典代數進入近世代數的裡程碑。古典代數的中心問題是解代數方程和方程組,為此人們發展了矩陣學和線性代數學。與此同時,高次方程的求解問題在幾個世紀裡也是數學家們的探索對象。16世紀義大利數學家找到三次和四次方程的一般解法,人們又花費200多年試圖尋找五次及以上方程求解公式,直到1770年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才開始意識到一般五次方程可能不存在代數解法。1824年,22歲的挪威大學生阿貝爾證明一般五次方程的根式不可解,不幸的是其於1829年4月6日早逝於肺結核。另一個同樣年輕又有才華的法國數學家伽羅瓦繼承了阿貝爾的工作,深刻地闡明了用根式求解代數方程的理論基礎。他們兩個的天才想法是研究方程根之間的置換,由此產生了群的概念。這使得他們的工作意義遠超出解代數方程的範圍,而成為群論以致於近世代數的開拓者。
人物簡介:埃瓦裡斯特·伽羅瓦(Évariste Galois, 1811--1832)
伽羅瓦是法國巴黎附近一小鎮鎮長的兒子。15歲時一口氣讀完了高斯、歐拉、勒讓德等數學家的著作。1828年,17歲的伽羅瓦將論文《關於五次方程的代數解法問題》提交法蘭西科學院,但是柯西等人不僅沒有認真審閱,反而丟失了原稿。1832年,伽羅瓦第三次將論文送去審查,當時法蘭西科學院院士泊松的審查意見是「完全不能理解」。後來伽羅瓦兩次投考巴黎著名的工科大學失敗,只能進入高等師範學院。當時法國激烈的政治鬥爭吸引了熱情而又精力旺盛的伽羅瓦,他因參加政治活動而兩次入獄並被學校開除。1832年4月出獄後不久在與別人的決鬥中負重傷,5月31日上午10時去世。決鬥前夕,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未完成的想法寫成長信交給朋友,但沒有一家出版商願意出版其手稿。直到14年後的1846年,法國數學家劉維爾才在自己創辦的「數學雜誌」上刊印了伽羅瓦的遺稿。
19世紀後期,人們才真正意識到阿貝爾和伽羅瓦的工作對代數學發展劃時代的影響。
1894年,德國代數和數論學家戴德金(Dedekind, 1831--1916)【高斯最後一個學生】對伽羅瓦理論作了系統的闡述,並強調域論。1948年,德國數學家阿廷(Artin, 1898--1962)所寫的關於伽羅瓦理論的講義成為後人的樣板。
為了充分了解伽羅瓦理論,先要補充一些繼群後的基本代數結構:環和域。
環
集合R,二元運算+和 · ,設<R,+,· >是代數系統,滿足
<R,+>構成交換群;<R, · >構成半群;·運算關於+運算滿足分配律。
則稱<R, +, · >是一個環。
如果對R裡面的所有a,b還滿足ab=ba,則稱R為交換環。
域
設<R, +, · >是環
乘法 · 滿足交換律稱R為交換環;
乘法 · 存在單位元稱R為含么元;
非零元做乘法仍是非零元,則稱R為無零因子環;
滿足前三點的R稱為整環;
若R是整環,且至少含有兩個元素,且對於R去0後的集合都有逆元,則稱R為域。
一個含么交換環K如果K中每個非零元素均是(乘法)可逆的,則稱K為域。如果K是域F的子域,則稱F為K的擴域或擴張。記為F/K。
凡是數域都包含0和1,由1就可以生成有理數域Q。若一域中的數均為實數,則稱為實域。實域不等於實數域。
若係數屬於數域K的多項式P(x)可表為兩個係數亦屬於K且次數≥1次的多項式乘積,則稱此多項式在K上可約,否則稱為不可約。p(x)=0稱為域K上的方程。
如x^2+1在實數域R上不可約,但在複數域C上可約。
實數域R是有理數域Q的擴域,有理數域Q是實數域R的子域。任何數域都是Q的擴域。
設F是任一數域,對任一a屬於F,aF必屬於F,且當a≠b時aT≠bT,同時滿足
(a+b)T=aT+bT,(ab)T=aT·bT,則稱變換T為數域F的一個自同構變換。
一數域F的全體自同構變換G按上面規定的乘法構成一個群——數域F的自同構變換群。
設數域F上的方程f(x)=0,數域N是其根域,則稱N在F上的自同構群G為方程f(x)=0的伽羅瓦群。G中任一變換T必將f(x)=0的根變為f(x)=0的根,且原來不同的根變換後仍是不同的。
上述例子說明尋找伽羅瓦群時必須說明方程所在的域。
怎樣的方程才可以用代數方法求解?
我一直相信知識需要滿足原創、可分享、非盈利、開放的特點。
I hold the belief that knowledge should be Original,Shareable, Non-profit and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