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生驚天一問,徹底顛覆了大陸人的認知!

2021-03-02 九龍微觀

請點擊上方藍字免費關注九龍軍事

大家還記得臺灣專家說「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這事嗎?

現在「吃不起茶葉蛋」新版本來了。

11月1日,廣州臺灣青年之家會長鄭明嘉在廣州參加活動時說,我們發現沒有人會到臺灣大學去分享,造成兩岸資訊不對稱,臺灣青年對廣州的印象都是停留在90年代。

鄭明嘉還說,甚至有很多臺灣大學生問我:「廣州有沒有地鐵可以坐啊,有沒有WiFi可以用啊,晚上無聊有沒有夜店可以去玩啊...

這驚天一問,大陸網友都驚呆了!

2011年,臺教授高志斌在一期節目中稱大陸老百姓連茶葉蛋都吃不起,又說臺灣人在深圳火車站吃泡麵引起五六十人圍觀。

高志斌的言論一出,引起大陸網友一片調侃,各種段子層出不窮。

隨後,高志斌接受大陸媒體電話採訪,解釋了為何說這話。

他是這麼說的:自己的本意遭到了曲解,中國各地的經濟情況不同,不能用溫州去跟內地,諸如鄭州或河南的鄉村之類的相比,大陸的確有一大半的鄉鎮城市連一顆茶葉蛋也買不起。

這一解釋不僅把我們河南網友得罪了,又遭大陸網友群嘲。

有網友則將茶葉蛋比作了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隻小小的洗衣機,衣服在外頭,地瓜在裡頭。長大後,鄉愁是一碗熱噴噴的方便麵,我捧在手頭,圍觀的人饞在心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我的馬勒在這頭,沃草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隻滾圓的茶葉蛋,香味在這頭,蛋在臺灣那頭……」

現在網絡這麼發達,作為一名臺灣大學生,遇到不明白的問題,連最簡單的上網搜索都不會麼?

能問出「廣州有沒有地鐵」這類白痴問題,只能笑你無知!

看來不是不會,而是不願了解大陸,不願掀起井蓋看看井外的世界。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在今年8月3日報導,目前在大陸居住的臺灣人多達200萬,將近臺灣人口的9%。

有近200萬臺灣人在大陸,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臺灣人誤解大陸呢?

這與臺媒對大陸的偏見報導有關係,更與臺當局一直實行的「去中國化」有關。

前臺北副市長李永萍就在島內電視節目上介紹過大陸,呼籲臺灣觀眾不要再做井底之蛙。

今年3年,大陸公布「惠臺31條措施」,這些措施是實實在在的為臺灣同胞考慮。

兩岸的互通互聯,應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希望更多的臺灣同胞能來大陸走一走,看一看。

而那些滿懷優越感,坐井觀天的綠蛙就別來了。

你們的思維之奇葩,智力之底下,智商之沒有下線,無與倫比!

覺得文章不錯,請把我們推薦給身邊朋友,讓真相廣為傳播。歡迎朋友關注【九龍軍事】閱讀更多精彩好文。

相關焦點

  • 臺灣大學生的大陸觀感:陸生"書呆子"印象被顛覆
    「不要鬼混啦,你們知不知道,大陸學生天還沒亮就排隊上自習,每天念書超過12小時,夜晚熄燈了就到路燈下讀書,再不打拼你們就趕不上人家了。」過去,臺灣一些大學老師常常用這種方式提醒學生用功學習。  也因此,在沒有接觸過大陸學生的臺灣年輕人想像中,大陸學生的形象大抵是個「書呆子」。
  • 臺生在渝實習:希望更多臺灣大學生到大陸走走看看
    杜美璇說,一個月的實習讓她收穫了實踐經驗,還徹底顛覆了對大陸西部地區的印象。  「這裡不但有大城市的高樓大廈,還有神奇的輕軌。」實習期間要搭乘輕軌跨江過區上下班的杜美璇說,「輕軌就像遊樂園的過山車,時而上天入地,時而穿山過江,而且這是重慶自主創新的輕軌技術,還出口到了很多國家,真的很了不起。」
  • 臺灣大學生上海尋夢:我挺羨慕大陸 終生難忘的體驗
    上海帶來的「想不到」  「想不到上海的道路這麼幹淨,想不到上海的交通這麼發達,想不到上海的薪資水準會高出臺灣那麼多,想不到會在上海街頭看到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這是在結營儀式上一名來自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生的發言。  在上海,他們看到許多足以顛覆他們以往認知的事物。
  • 臺灣大學生:大陸的發展機會讓人熱血沸騰
    7月15日,20名臺灣大學生來到上海,開始在2家新經濟企業展開為期1個月的暑期實習,說到未來,他們大都興奮地表示,正考慮在大陸就業和謀劃發展。「逐夢上海」2019臺灣大學生暑期實習計劃由香港大中華會、匯勤資本和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共同主辦,希望幫助臺灣大學生親身體驗內地職場環境,累積實踐經驗,在感受上海新經濟高速發展魅力的同時,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
  • 大陸深陷疫情,臺灣竟袖手旁觀?蔡當局這一舉動徹底讓人寒了心
    這些愛心人士的所作所為也對疫情的防控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然而在疫情面前,人和人之間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大陸深陷疫情,臺灣竟袖手旁觀?蔡當局這一舉動徹底讓人寒了心。再確認武漢新型肺炎疫情嚴重,口罩緊缺的情況下,臺灣當局頒布了一則禁令,那就是由臺灣地區行政機構領導人蘇貞昌宣布在最近一個月內禁止臺灣地區向大陸出售口罩,這一政策公開之後,很多臺灣民眾都發起了抗議,認為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也不是作為領導人該有的格局。
  • 臺灣大學生上海尋夢
    上海帶來的「想不到」   「想不到上海的道路這麼幹淨,想不到上海的交通這麼發達,想不到上海的薪資水準會高出臺灣那麼多,想不到會在上海街頭看到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這是在結營儀式上一名來自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生的發言。   在上海,他們看到許多足以顛覆他們以往認知的事物。
  • 臺大學生遊大陸感嘆兩岸差距:大陸進步嚇死人 臺灣仍是玻璃心
    因為曾經那個印象中碧海藍天的世外桃源,如今也已經變成了空汙泛濫的可怕夢魘……更何況,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也選擇到大陸遊玩,這不,最近有位臺灣大學生用親身體驗舉例,列出了他眼中的「兩岸大不同」……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有不少臺灣人選擇前往大陸求學或是工作,更能直接體驗當地的社會文化。
  • 臺大學生遊大陸感嘆兩岸差距:大陸進步嚇死人 臺灣仍是「玻璃心」
    因為曾經那個印象中碧海藍天的世外桃源,如今也已經變成了空汙泛濫的可怕夢魘……更何況,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也選擇到大陸遊玩,這不,最近有位臺灣大學生用親身體驗舉例,列出了他眼中的「兩岸大不同」……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有不少臺灣人選擇前往大陸求學或是工作,更能直接體驗當地的社會文化。
  • 臺灣大學生大陸實習日誌:兩岸相同與不同
    其實這次是我第一次來中國大陸,所以對於很多事情還是抱持著好奇心,畢竟兩岸一直就某層面來說密不可分,所以會想知道究竟中國大陸的風俗民情到底跟我們有沒有很大的差別、這裡的人說中文我應該聽得懂吧?應該有些地區還是很落後吧?大陸人是不是每天早上都嗑黃瓜當早餐(因為家裡爺爺每天早上都有這種習慣)?這邊的節目一定都超級有錢,什麼都能做得到吧?就這樣我帶著種種的問號以及好奇來到這裡。
  • 大陸學生懷念赴臺交換時光:臺灣最吸引人的是她的人情味
    高中時候迷上看臺灣的綜藝,看《娛樂百分百》裡面小豬小鬼討論的臺灣好吃好逛的地方,看《大學生了沒》裡面聊臺灣的大學生活,我便萌生了一定要去臺灣看一趟的想法,但那時大陸到臺灣旅遊還沒有開放,所以我一直只是幻想去臺灣的場景。高考過後的時候已經開放了跟團遊,我便毫不猶豫地把去臺灣作為高考後放鬆的第一選擇。能夠來臺灣有一段念書的經歷,真的非常難得且難忘。
  • 大陸人看臺灣:NGO是臺灣的氧氣
    在真正抵達臺灣當地,切切實實地接觸到臺灣NGO之前,我對NGO這個名詞的了解僅僅停留字面上的「非政府組織」,由於大陸的國情環境,政府的強大在民眾心裡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我對沒有政府支持的組織會否有足夠的執行力和影響力這個問題存疑,同時也好奇NGO在臺灣民眾的生活中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 2018臺灣大學生大陸科技園區夏季見習營活動園滿結束
    為期一個月的2018臺灣大學生大陸科技園區夏季見習營活動8月22日在北京舉行結業儀式。參與見習活動的臺灣學子紛紛表示,活動讓他們了解了大陸企業的運行模式,體會到大陸企業的活力和創新能力,增強了對大陸的認識,加深了對大陸的理解。
  • 葉克冬:歡迎臺灣大學生來大陸實習、就業
    來源:中國臺灣網23名來自世新、成功、清華等大學的臺灣大學生,日前圓滿結束在大陸的暑期實習活動。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專程赴寧波祝賀,並在「臺灣大學生在甬實習總結會」上表示,歡迎更多的臺灣大學生來大陸實習、就業。自2011年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在臺灣邀請大學生來浙實習以來,連續四年有376名臺灣大學生來浙實習。此次赴寧波實習的大學生來自臺灣成大、清大、交大等12所高等院校,其中不少人是第一次到大陸。
  • 臺灣大學生問:「廣州有沒有地鐵?有沒有WiFi?」
    近日,廣州臺灣青年之家會長鄭明嘉表示,臺灣對大陸資訊不對稱,曾有臺灣大學生問廣州「有沒有Wifi(無線網絡)」。
  • 臺灣大學生:希望分享大陸發展機遇
    中新社威海2月11日電 (張玉雷)11日晚,來自臺灣五所大學的50多名師生抵達山東威海,他們將在威海、煙臺、青島開啟為期數天的中華文化研習之旅。  第十四屆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11日在威海開營,本屆研習營由海協會委託威海市臺辦承辦,旨在以中華文化為紐帶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溝通,增進兩岸青年的感情。
  • 徹底顛覆了認知,揭開了物質的本質
    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雙縫幹涉實驗,而雙縫幹涉實驗主要是一個量子世界的實驗,而且雙峰幹涉實驗是一個非常恐怖的實驗,雙縫幹涉實驗恐怖之處就在於徹底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 顛覆認知複利我們的人生
    而是講關於我們的人生許多人缺乏複利精神那些急於賺錢的人,急於求成的人,不但浪費了許多時間,最終也並沒有賺到更多的錢!這類人特別像那些在投資市場裡頻繁交易的人,一直在折騰,最終所獲甚少。人生是要折騰,但不能一直折騰,要養成積累的習慣,選定一條路走下去。如果這條路自己沒有把握走到底,那何必要開始呢?
  • 大陸學生初到臺灣 被問「北京有地鐵嗎?」
    「沒來過大陸的同學經常問我,北京有地鐵嗎?」這些想法,透出許多臺灣人對大陸的了解還停留在上世紀80、90年代。陳爽在臺灣中正大學攻讀藝術史研究生,對於這些問題,她既感覺「挺逗」,也不得不忙著解釋。  來臺灣之前,有長輩關照蔡博藝:「你們是第一屆赴臺大陸學生,代表的是大陸新生代。所以要處處體現出高尚而優良的作風。」
  • 臺灣大學生山西行走進大陸校園 兩岸師生其樂融融
    「這次活動的意義可以說是非常正面的,由於受到臺灣政治因素的影響,某種角度上使得青年接觸的環境開始變得『封閉』,島內的很多做法是讓我們絕大多數人『搖頭的』,而從來到這裡臺灣大學生感佩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活動的價值是可以讓我們業者『點頭的』。活動一方面讓部分臺灣青年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很好的平臺去見識外面的世界。
  • 臺灣大學生:望更多臺灣學生能到大陸走走
    與楊日豪一起來重慶實習的還有臺灣29所高校的80名大學生。他們7月初抵達重慶,實習期一個月,實習單位涉及金融、投資、民生、科技等領域。「重慶高樓大廈林立,商圈繁華,人也很熱情,和我想像中的西部城市完全不同。」楊日豪坦言,他已經愛上了這座城市,重慶已成為他未來就業的備選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