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陸生已有人研究生畢業 一批本科生繼續求學
他們近距離地觀察臺灣 並掀起出書熱
2011年,首批來自祖國大陸的928名學生來到臺灣地區高校學習,這場「破冰」之旅後,越來越多大陸學生緊隨其後,求學臺灣。
因為是首屆陸生,這批臺灣人眼中的「新新人類」,也吸引了眾多媒體的眼光,他們不經意間被貼上「破冰者」的標籤,但在求學過程中,他們並沒有刻意標榜自己的身份,因為文筆犀利、觀點獨到,以異鄉人的身份描繪了他們眼中的臺灣,如今臺灣的很多書商都很樂意出版大陸學生的作品。
「你為什麼來臺灣讀書?」首屆大陸學生來到臺灣後,往往都會最先迎來這第一個問題。每位陸生的回答或許不一。淡江大學大二的大陸學生蔡博藝說,只要是自願來臺灣的學生,大多都抱著對臺灣的好奇心態。
初到臺灣
被問北京有地鐵嗎?
同樣,臺灣當地人對海峽對岸的大陸,也充滿好奇。他們有太多問號,需要這些學生來解答。
「大陸有超過10層的樓嗎?土地是不是自己圈一塊就行?」對於這些提問,蔡博藝會耐心告訴他們,很久以前,上海就已很難尋低於10層的房子,但土地是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的,不是圈一塊就行。
「沒來過大陸的同學經常問我,北京有地鐵嗎?」這些想法,透出許多臺灣人對大陸的了解還停留在上世紀80、90年代。陳爽在臺灣中正大學攻讀藝術史研究生,對於這些問題,她既感覺「挺逗」,也不得不忙著解釋。
來臺灣之前,有長輩關照蔡博藝:「你們是第一屆赴臺大陸學生,代表的是大陸新生代。所以要處處體現出高尚而優良的作風。」
因此,在蔡博藝眼裡,很多大陸學生「講話三思而後言,做事客氣禮讓,生怕哪裡不合適,丟了大陸人民的臉」。
臺灣人好奇大陸新生,陸生也用異鄉人的眼光打量著臺灣。
臺北隨處可用的免費wifi讓蔡博藝欣喜不已,校內外活動也少不了她蹭吃蹭喝的身影。
他說,課餘活動太豐盛了,200多個社團讓他們不知如何選擇。
大陸學生感受到臺灣人民的熱情有禮,公交車司機會對乘客說「謝謝」、「不好意思」、「有什麼可以幫您」常常掛在嘴邊。同時,義工遍布全臺,服務周到。這些都讓大陸學生十分欣喜。
體會臺灣
耳聞目睹當地社團文化
藺桃辭職赴臺攻讀研究生。在臺灣,她的變化從學「臺腔」開始,她收起大陸口音,用臺灣詞彙取代大陸用詞。
社團生活、課外旅行、做義工,都成了陸生們深入臺灣的突破口,雖然每走一步她總是被比較,但身邊人對她的評價,慢慢從「你比臺灣人去過的地方還要多」,變成了「什麼時候開始,你已經這麼臺灣style了!」
文化大學歷史專業大陸學生餘澤霖則被臺灣社團文化深深感染,他觀察到臺灣的社團、NGO對社會議題的推動顯而易見。有些社團甚至從初中一直到大學,再到社會竟形成「一條龍」態勢。臺灣學生甚至會為了參加某個社團而擇校或轉學。
餘澤霖發現曾組織一次名叫「鍵盤革命」的沙龍,使大陸的網絡術語、網絡現象得以被臺灣人認知,「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認識大陸。」臺灣學生向餘澤霖感謝,沙龍彌補了他們認知的斷裂。
為了了解臺灣,餘澤霖「潛入」臺灣史課堂,「我非常想聽聽他們怎麼講解」。起初他是被排斥的,大家不希望被「竊聽」。後來,餘澤霖也常與他們爭論,然而願意聽他說的並不多,「他們不太願意開誠布公地與我談論歷史問題。」
而藺桃走出課堂看臺灣,她的臺灣朋友帶她拜訪多位抗戰老兵,聆聽他們口述的歷史。
陸生維權
希望改變三限六不政策
如今,在臺灣大大小小的社會議題中,很多大陸學生也參與其中。臺北的很多咖啡館和書店裡,活躍著大大小小的思想沙龍。
「臺灣有這樣的環境。」從最初的好奇,探頭一窺究竟,再到參與其中,餘澤霖深有感觸。
陸生權益受損莫過於拜「三限六不」(限制採認大陸高校數量、限制陸生來臺總量、限制醫事學歷採認;對陸生不加分優待、不能影響島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期間打工、不得在臺就業、不得報考公職)政策所賜。
餘澤霖在臺猶如戴了緊箍咒,「不能拿獎學金,也不能參加一些科研項目。」因為「沒有身份」,餘澤霖錯過許多機會。
大一時,餘澤霖先後組織了兩次陸生大會,多所學校學生代表風塵僕僕地趕來。在陸生大會上,學生代表形成了草案,當晚餘澤霖將大家的意見匯總成文章。第二天,時任臺灣「行政院」副院長的江宜樺恰好在臺灣大學演講,餘澤霖向江宜樺遞交「陳情表」,希望改變不合理的「三限六不」政策。
直至年底,陸生也未收到回音,但他們表示理解,「畢竟修改政策需要一段時間」,不過目前陸生駕照、銀行卡等問題已解鎖,他們的意見多少得到一些反饋。
回大陸求職
他們擔心就業形勢
「三限六不」的後續反應還在發酵,陸生畢業不能留臺工作,回大陸就業也未必找到合適職業,他們成為夾心層。「不少陸生有兩岸經歷,卻找不到施展才華的舞臺。」談及此,餘澤霖有些心酸,「或許我們會成為犧牲品。」
「我比較想去博物館。但從現在的就業形勢來看,能不能如願只能聽天命吧。不過自己在臺灣拿的文憑應該可以加些分。」陳爽倒更加樂觀,相比之下,臺灣學生「都比較閒」,「他們覺得大陸同學都太認真了,臺灣學生都儘量享受生活,不著急畢業,家裡也不催。」
當然,臺灣學生的就業形勢也比較好,「一個蘿蔔一個坑嘛。」
臺灣「中央大學」的阿鵬即將畢業,他和他的臺灣女友將不得不面臨兩岸分離,阿鵬曾試著向多家臺灣本地公司或駐臺外企投過簡歷,留臺工作,但這些簡歷最終還是石沉大海。
李晨晨畢業於臺灣交通大學,她選擇了北京,並親身體會了大陸的「最難就業季」。她通過假期在北京一家銀行實習,並最終憑藉優異表現拿到offer,順利留了下來。
出書熱潮
成了兩岸文化傳播者
蔡博藝的一篇博文《我在臺灣,我正青春》獲得了高達十萬次的點擊率,文中她細緻入微觀察臺灣、深入對照分析兩岸文化的異同,獲得臺灣出版社的青睞,並約稿出書,與此同時,此書的大陸版也將於8月10日面世。
許多大陸學生以異鄉人的角度近距離地觀察臺灣,又因文筆幹練、論點犀利,頗受臺灣民眾歡迎。臺灣人覺得,這些文章既介紹臺灣迷人的一面,也不客氣地指出臺灣人視而不見的缺失,這在臺掀起了一股大陸學生的出書熱潮。在不經意間,這些大陸學生成為兩岸文化交流中的傳播者。
在臺灣,很多大陸學生會在不經意間被貼上「破冰者」的標籤。蔡博藝淡淡回應,「大家都太高看我們了。」
蔡博藝沒有刻意定位自己。她說,我們和所有同齡的孩子沒有不一樣,愛玩,愛鬧,偶爾對著爸媽撒嬌。在她眼裡,生活才是最真實的,任何事情的改變,都來自一天又一天相同而不同的生活。她說,「你若是問我,作為第一屆陸生,你想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歷史做點什麼事?我會回答你:真誠地過著我的生活,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餘澤霖說,我們只是普通人,用自己的力量一筆一畫地留下自己的註腳,如果能推進一些改變也將是意外的收穫。相比之下,他更希望把握好一天,友好地與臺灣人交流,享受在臺灣的生活。
「我們也許只是在不經意的生活之中,隨手翻動了一頁。至於後面的內容如何,只能有待於時間去分析。」文、圖/記者李華(署名除外)
原標題:大陸生在臺:一不小心翻動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