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生初到臺灣 被問「北京有地鐵嗎?」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首屆陸生已有人研究生畢業 一批本科生繼續求學

  他們近距離地觀察臺灣 並掀起出書熱

  2011年,首批來自祖國大陸的928名學生來到臺灣地區高校學習,這場「破冰」之旅後,越來越多大陸學生緊隨其後,求學臺灣。

  因為是首屆陸生,這批臺灣人眼中的「新新人類」,也吸引了眾多媒體的眼光,他們不經意間被貼上「破冰者」的標籤,但在求學過程中,他們並沒有刻意標榜自己的身份,因為文筆犀利、觀點獨到,以異鄉人的身份描繪了他們眼中的臺灣,如今臺灣的很多書商都很樂意出版大陸學生的作品。

  「你為什麼來臺灣讀書?」首屆大陸學生來到臺灣後,往往都會最先迎來這第一個問題。每位陸生的回答或許不一。淡江大學大二的大陸學生蔡博藝說,只要是自願來臺灣的學生,大多都抱著對臺灣的好奇心態。

  初到臺灣

  被問北京有地鐵嗎?

  同樣,臺灣當地人對海峽對岸的大陸,也充滿好奇。他們有太多問號,需要這些學生來解答。

  「大陸有超過10層的樓嗎?土地是不是自己圈一塊就行?」對於這些提問,蔡博藝會耐心告訴他們,很久以前,上海就已很難尋低於10層的房子,但土地是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的,不是圈一塊就行。

  「沒來過大陸的同學經常問我,北京有地鐵嗎?」這些想法,透出許多臺灣人對大陸的了解還停留在上世紀80、90年代。陳爽在臺灣中正大學攻讀藝術史研究生,對於這些問題,她既感覺「挺逗」,也不得不忙著解釋。

  來臺灣之前,有長輩關照蔡博藝:「你們是第一屆赴臺大陸學生,代表的是大陸新生代。所以要處處體現出高尚而優良的作風。」

  因此,在蔡博藝眼裡,很多大陸學生「講話三思而後言,做事客氣禮讓,生怕哪裡不合適,丟了大陸人民的臉」。

  臺灣人好奇大陸新生,陸生也用異鄉人的眼光打量著臺灣。

  臺北隨處可用的免費wifi讓蔡博藝欣喜不已,校內外活動也少不了她蹭吃蹭喝的身影。

  他說,課餘活動太豐盛了,200多個社團讓他們不知如何選擇。

  大陸學生感受到臺灣人民的熱情有禮,公交車司機會對乘客說「謝謝」、「不好意思」、「有什麼可以幫您」常常掛在嘴邊。同時,義工遍布全臺,服務周到。這些都讓大陸學生十分欣喜。

  體會臺灣

  耳聞目睹當地社團文化

  藺桃辭職赴臺攻讀研究生。在臺灣,她的變化從學「臺腔」開始,她收起大陸口音,用臺灣詞彙取代大陸用詞。

  社團生活、課外旅行、做義工,都成了陸生們深入臺灣的突破口,雖然每走一步她總是被比較,但身邊人對她的評價,慢慢從「你比臺灣人去過的地方還要多」,變成了「什麼時候開始,你已經這麼臺灣style了!」

  文化大學歷史專業大陸學生餘澤霖則被臺灣社團文化深深感染,他觀察到臺灣的社團、NGO對社會議題的推動顯而易見。有些社團甚至從初中一直到大學,再到社會竟形成「一條龍」態勢。臺灣學生甚至會為了參加某個社團而擇校或轉學。

  餘澤霖發現曾組織一次名叫「鍵盤革命」的沙龍,使大陸的網絡術語、網絡現象得以被臺灣人認知,「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認識大陸。」臺灣學生向餘澤霖感謝,沙龍彌補了他們認知的斷裂。

  為了了解臺灣,餘澤霖「潛入」臺灣史課堂,「我非常想聽聽他們怎麼講解」。起初他是被排斥的,大家不希望被「竊聽」。後來,餘澤霖也常與他們爭論,然而願意聽他說的並不多,「他們不太願意開誠布公地與我談論歷史問題。」

  而藺桃走出課堂看臺灣,她的臺灣朋友帶她拜訪多位抗戰老兵,聆聽他們口述的歷史。

  陸生維權

  希望改變三限六不政策

  如今,在臺灣大大小小的社會議題中,很多大陸學生也參與其中。臺北的很多咖啡館和書店裡,活躍著大大小小的思想沙龍。

  「臺灣有這樣的環境。」從最初的好奇,探頭一窺究竟,再到參與其中,餘澤霖深有感觸。

  陸生權益受損莫過於拜「三限六不」(限制採認大陸高校數量、限制陸生來臺總量、限制醫事學歷採認;對陸生不加分優待、不能影響島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期間打工、不得在臺就業、不得報考公職)政策所賜。

  餘澤霖在臺猶如戴了緊箍咒,「不能拿獎學金,也不能參加一些科研項目。」因為「沒有身份」,餘澤霖錯過許多機會。

  大一時,餘澤霖先後組織了兩次陸生大會,多所學校學生代表風塵僕僕地趕來。在陸生大會上,學生代表形成了草案,當晚餘澤霖將大家的意見匯總成文章。第二天,時任臺灣「行政院」副院長的江宜樺恰好在臺灣大學演講,餘澤霖向江宜樺遞交「陳情表」,希望改變不合理的「三限六不」政策。

  直至年底,陸生也未收到回音,但他們表示理解,「畢竟修改政策需要一段時間」,不過目前陸生駕照、銀行卡等問題已解鎖,他們的意見多少得到一些反饋。

  回大陸求職

  他們擔心就業形勢

  「三限六不」的後續反應還在發酵,陸生畢業不能留臺工作,回大陸就業也未必找到合適職業,他們成為夾心層。「不少陸生有兩岸經歷,卻找不到施展才華的舞臺。」談及此,餘澤霖有些心酸,「或許我們會成為犧牲品。」

  「我比較想去博物館。但從現在的就業形勢來看,能不能如願只能聽天命吧。不過自己在臺灣拿的文憑應該可以加些分。」陳爽倒更加樂觀,相比之下,臺灣學生「都比較閒」,「他們覺得大陸同學都太認真了,臺灣學生都儘量享受生活,不著急畢業,家裡也不催。」

  當然,臺灣學生的就業形勢也比較好,「一個蘿蔔一個坑嘛。」

  臺灣「中央大學」的阿鵬即將畢業,他和他的臺灣女友將不得不面臨兩岸分離,阿鵬曾試著向多家臺灣本地公司或駐臺外企投過簡歷,留臺工作,但這些簡歷最終還是石沉大海。

  李晨晨畢業於臺灣交通大學,她選擇了北京,並親身體會了大陸的「最難就業季」。她通過假期在北京一家銀行實習,並最終憑藉優異表現拿到offer,順利留了下來。

  出書熱潮

  成了兩岸文化傳播者

  蔡博藝的一篇博文《我在臺灣,我正青春》獲得了高達十萬次的點擊率,文中她細緻入微觀察臺灣、深入對照分析兩岸文化的異同,獲得臺灣出版社的青睞,並約稿出書,與此同時,此書的大陸版也將於8月10日面世。

  許多大陸學生以異鄉人的角度近距離地觀察臺灣,又因文筆幹練、論點犀利,頗受臺灣民眾歡迎。臺灣人覺得,這些文章既介紹臺灣迷人的一面,也不客氣地指出臺灣人視而不見的缺失,這在臺掀起了一股大陸學生的出書熱潮。在不經意間,這些大陸學生成為兩岸文化交流中的傳播者。

  在臺灣,很多大陸學生會在不經意間被貼上「破冰者」的標籤。蔡博藝淡淡回應,「大家都太高看我們了。」

  蔡博藝沒有刻意定位自己。她說,我們和所有同齡的孩子沒有不一樣,愛玩,愛鬧,偶爾對著爸媽撒嬌。在她眼裡,生活才是最真實的,任何事情的改變,都來自一天又一天相同而不同的生活。她說,「你若是問我,作為第一屆陸生,你想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歷史做點什麼事?我會回答你:真誠地過著我的生活,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餘澤霖說,我們只是普通人,用自己的力量一筆一畫地留下自己的註腳,如果能推進一些改變也將是意外的收穫。相比之下,他更希望把握好一天,友好地與臺灣人交流,享受在臺灣的生活。

  「我們也許只是在不經意的生活之中,隨手翻動了一頁。至於後面的內容如何,只能有待於時間去分析。」文、圖/記者李華(署名除外)

  原標題:大陸生在臺:一不小心翻動了歷史

相關焦點

  • 臺灣90後學生大陸行:北京的這些事兒,臺灣看不到!
    孟淼淼說:「臺灣學生獲取大陸信息的途徑比較有限,有時候對大陸會有一些比較片面、甚至是錯誤的認識,而我們就是希望提供一個平臺、一個視角,讓學生們自己去了解、去體驗這片土地。」今年,中華文化學院又迎來了7個團約280位臺灣大學生,而且全部都是「90後」,最小的一位出生於1999年。
  • 臺灣大學生問:「廣州有沒有地鐵?有沒有WiFi?」
    近日,廣州臺灣青年之家會長鄭明嘉表示,臺灣對大陸資訊不對稱,曾有臺灣大學生問廣州「有沒有Wifi(無線網絡)」。
  • 赴臺學生回大陸找工作被問:臺灣怎會有清華 山寨的?
    「臺灣試著接收我們,我們試著在小島了解自己,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陸生回大陸找工作,被面試官問得不知如何作答;臺大是指臺北大學還是臺灣大學呢?臺灣怎麼會有清華,山寨的嗎?  「那麼人心呢,彼此內心劃限,互不了解的雙方做好準備了嗎?」葉家興說,「陸生到臺灣,兩岸或許更該讓彼此的邊緣變為歷史的核心。」
  • 首批赴臺大陸學生遇就業困惑:畢業不能留臺工作
    赴臺篇  初到臺灣常被問  北京有地鐵嗎?  2011年,首批來自祖國大陸的928名學生來到臺灣高校學習,這場「破冰」之旅後,越來越多大陸學生緊隨其後,求學臺灣。淡江大學大二的大陸學生蔡博藝說,來臺灣的大陸學生,大多都是抱著對臺灣的好奇心態來的。  同樣,臺灣當地人對海峽對岸的大陸也充滿了好奇。「大陸有超過10層的樓嗎?土地是不是自己圈一塊就行?」對於這些提問,大陸學生都會耐心地告訴他們。  「沒來過大陸的同學經常問我,北京有地鐵嗎?」這些想法,透出許多臺灣人對大陸的了解還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 臺中地鐵蓋4年仍沒修好 臺女星:大陸都能把高鐵修到臺灣了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12月17日,臺灣民間團體發動「反空汙」大遊行抗議當局治汙不力。前「女F4」成員劉樂妍也在「臉譜」網上分享了相關新聞,但發的文字卻是質疑說要2014年通車的臺中地鐵綠線遲遲未能完工,她甚至還說,「這四年時間如果給大陸,可能高鐵已經從北京蓋來臺灣了。」
  • 臺灣學生首登大陸:優越感被擊碎一地,成了「落後臺灣」來的鄉巴佬
    當年她覺得臺灣和大陸差距很大,而現在已漸漸對調。11月26日,臺灣《旺報》再度刊載文章,來自臺灣新北市的學生黎羽忠講述了在大陸參加文化交流的感悟,在北京處處的行動支付都讓自己開了眼界,那一瞬間,誰還敢嘲笑大陸的「落後、沒水準」?反而自己一個個活脫脫成了從「落後臺灣」來的鄉巴佬。原本的進步優越感完全被打破了。
  • 去美國的臺灣人比到中國大陸更光榮嗎?
    這個詞不是憑空出現,是伴隨著大陸大學正成為臺灣高中生一個「正常選擇」的情況出現。這背後有一種可笑又正常的心態——一面告訴自己「要適應中國崛起」,一面卻在心底認為「中國大陸,應該在臺灣『之下』,不是嗎?」以前,臺灣人去大陸(而且必須是北京上海)的外企或臺企做管理層,正常,理應如此!
  • 臺灣學生:在大陸 「臺灣身份」將逐漸消失
    原標題:在大陸,「臺灣身份」將逐漸消失「二代臺胞證要上路了,上頭的數字和大陸身份證一樣,18位數,我們真的要『被統一』了,你怎麼看?」坐在北京大學附近的咖啡店,我問這三個90後、到北京將滿一年的臺灣學生。
  • 大陸遊客去臺灣被問到「大陸生活好嗎」?網友:茶葉蛋分大陸一半
    大陸遊客去臺灣被問到「大陸生活好嗎」?網友:茶葉蛋分大陸一半!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很多人的收入都增長了很多。其實等到去過臺灣之後,你會發現現實中的臺灣和你心裡想像的臺灣差距特別大,臺灣就相當於30年前的大陸。雖然現在的臺灣發展不是太好,但是在「改革開放」時期,臺灣可是和香港、新加坡、韓國齊名的「亞洲四小龍」之一,90年代的臺灣可是很「繁華」的。
  • 衝擊 臺灣學生首次來到大陸:優越感被擊碎一地,變成「鄉巴佬」
    11月26日,臺灣《旺報》刊載文章,來自臺灣新北市的學生黎羽忠講述了在大陸參加文化交流的感悟,在北京處處的行動支付都讓自己開了眼界
  • 「大陸廁所有沒有門」,很多剛來讀書的臺灣學生還是會這麼問
    面對臺灣學生可能被大陸「吸」過去的問題,臺灣一些學校表示,兩岸關係低迷,「已不只是政策阻礙,而是大陸家長和學生的心理障礙」,臺當局應增加利好政策,招更多陸生來臺,否則臺灣大學將更難活下去。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灣私立學校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說,臺當局應該思考如何讓更多大陸學生過來,「但現在球還是在大陸手上」。
  • 臺生:在大陸「臺灣身份」將逐漸消失 接受不了就別到大陸
    以下為報導全文: 「二代臺胞證要上路了,上頭的數字和大陸身份證一樣,18位數,我們真的要『被統一』了,你怎麼看?」坐在北京大學附近的咖啡店,我問這三個90後、到北京將滿一年的臺灣學生。 「我之前要買天貓國際的海外商品,用現在的臺胞證號就被拒絕了,改成18位數之後可以用嗎?」一個學生問另外兩個同學。 「聽說可以,好像以後去車站的自助機取票也行。」 「只要淘寶支付寶能用就好。」年輕的「天然獨世代」笑笑,「當然看到這種新聞還是會不舒服,總覺得怪怪的,但真的接受不了就別到大陸了。」
  • 2020年有6800人次臺灣學生報考大陸高校
    光明日報記者 羅旭光明日報北京9月16日電(記者羅旭)國臺辦16日在北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應詢表示,2020年共有近6800人次臺灣學生報考大陸高校,錄取工作目前還沒有完全結束。他說,在此要向被大陸高校錄取的臺灣同學們表示祝賀,祝願他們順利開啟新的學習生活,學業有成。我們歡迎他們來大陸實現學業追求和人生夢想。馬曉光說,2020年年初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對兩岸同胞工作、學習和生活造成了衝擊,臺灣學生報考大陸高校也受到影響。與此同時,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的阻撓限制和對臺灣民眾的威脅恐嚇更是變本加厲。
  • 【臺生看大陸】臺灣學生大陸高鐵體驗記
    近日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傅潔等臺灣學生體驗了大陸高鐵的快速舒適。他們乘坐高鐵從武夷山一路直達開封,僅用了不到7小時。早就聽說大陸高鐵又快又穩,為了驗證一番,張庭佳特地把一個礦泉水瓶倒著放在窗臺上,果然沒倒。
  • 去美國的臺灣人比到中國大陸更光榮嗎?
    最近西方媒體造出了一個詞「脫臺者」,形容離開臺灣選擇在大陸生活的人。這個詞不是憑空出現,是伴隨著大陸大學正成為臺灣高中生一個「正常選擇」的情況出現。這背後有一種可笑又正常的心態——一面告訴自己「要適應中國崛起」,一面卻在心底認為「中國大陸,應該在臺灣『之下』,不是嗎?」
  • 這麼近,那麼遠——大陸學生讀臺灣
    曾先後就讀於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和北京聯合大學,2012年在臺灣建國科技大學交換學習,現為建國科技大學大陸校友會華中支會會長。《這麼近那麼遠--大陸學生讀臺灣》不僅可以讓 讀者看到兩岸文化之間的差異所在,更能讓讀者感受到其實兩岸人民都是華夏子孫,都擁有同種同源的中華文化。
  • 臺灣大學生驚天一問,徹底顛覆了大陸人的認知!
    「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這事嗎?11月1日,廣州臺灣青年之家會長鄭明嘉在廣州參加活動時說,我們發現沒有人會到臺灣大學去分享,造成兩岸資訊不對稱,臺灣青年對廣州的印象都是停留在90年代。鄭明嘉還說,甚至有很多臺灣大學生問我:「廣州有沒有地鐵可以坐啊,有沒有WiFi可以用啊,晚上無聊有沒有夜店可以去玩啊...
  • 四問赴臺遊之二:真實臺灣離大陸人的想像有多遠?
    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郭思遠) 在未去過臺灣的大陸人印象中,臺灣因具有神秘感,所以令其神往。大陸遊客赴臺前,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想像中的臺灣,當他們赴臺後,或許與之前的想像有區別,真實的臺灣給他們更真切的感受。
  • 馬英九:大陸學生被問志願會說要開IBM,臺灣學生則想開超市
    「臺灣學生英語能力最好的時期,就是剛剛考完大學時,之後便每下愈況。」 「大陸學生被問到志願時,會野心勃勃說要開IBM公司,臺灣學生則回答要開超級市場。」 6月11日,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受邀參加臺灣世新大學法學院與人文社會學院的畢業典禮,並發表了演講。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學生對大陸的好奇
    臺灣《旺報》19日刊載了到臺灣求學的交換生張曼玲的文章,作者從接觸到的臺灣學生看到,他們對大陸充滿著好奇,有的同學甚至對大陸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達到了痴迷的程度。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從外表上看,臺灣學生蠻「潮」的。女生大部分帶著精緻的妝容上課,甚至有同學將頭髮染成紫色,學生穿衣風格是日、韓、歐美風兼有。